APP下载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及林业治理措施

2015-11-27刘立才

绿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封山育林石漠化管护

刘立才

(重庆市南川区乐村林场,重庆408400)

1 南川区概况

重庆市南川区位于重庆南部,介于北纬28°46′~29°30′,东经106°54′~107°27′之间。东南与贵州接壤,东北与武隆为邻,北接涪陵,西连巴南、綦江和万盛,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地形以山为主,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以湘渝公里为界,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湘渝公里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呈中山地貌,以北呈丘陵低山地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短、春早、夏长,雨热同季、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全区幅员面积2 601.92km2,东西宽52.50km,辖3个街道、31个乡镇,68万人口。

2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现状

南川区岩溶地分布广泛,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石漠化土地分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尤其在中山地貌区域表现尤为突出,是重庆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区的典型代表。受全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南川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渝公路两侧以及南部中山区域,涉及东城、西城、南城等街道办事处,南平、水江、三泉、金山、山王坪、头渡等镇。

全区岩溶面积1 226.04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1%。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km2,占岩溶面积的13.9%;潜在石漠化面积739.21km2,占岩溶面积的60.3%;非石漠化面积316.8km2,占岩溶面积的25.8%。

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5.89km2,占石漠化面积的26.9%;中度石漠化面积119.42km2,占70.2%;重度石漠化面积4.63km2,占2.9%。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耕地108.29km2,占石漠化面积的63.8%;林地57.77km2,占33.9%;未利用地 3.97 km2,占2.3%。

3 过去综合治理概况

2012年南川区启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按照“防、治、保”的治理思路,先后在石钟溪、九龙沟、木渡河、福南桥等小流域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小型水利水保等综合措施,并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彻底治理、一次完成、永久受益。全区目前治理岩溶面积158.69km2,治理石漠化面积53.01km2。实施封山育林工程4 070hm2,实施人工造林工程955.9hm2(其中营造生态林520.3hm2、营造经济林435.6hm2)。实施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建设:坡耕地整治202.5hm2,完成坡改梯40hm2,配套建设和改造田间生产道路6.8km,修建引水渠1.5km、排涝渠4.5km、蓄水池40口共计1 000m3、沉沙池67口。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造林绿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得到很好保护,石漠化土地恶化趋势得到遏止,水土流失大大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 林业治理措施

4.1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能有效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的技术措施,在加速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显得愈加重要,它能迅速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和防治石漠化,费少效高,事半功倍。

封山育林:就是对具有天然下种和根蘖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排除一切人为干扰破坏,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使封育区原有的植物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演替为灌草植被甚至森林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封山育林对森林植被的恢复、物种保存、病虫害及森林山火防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具有重要作用。

对石漠化土地中坡面陡峭、土壤瘠薄、基岩裸露率高等自然条件恶劣,人工恢复植被困难、植被综合盖度小于50%的石漠化林地或有天然下种能力符合封山育林条件的石漠化土地中的裸岩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及未利用地等,采取全封措施,禁止在封育区内樵采、放牧、挖掘根蔸和树庄以及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封育类型为乔灌型,封育方式全封,封育年限5年,封育措施采取人工管护、人工辅助育林(抚育、补植)、设置封育碑牌、埋设封育界桩等。

乔灌型:非人为干扰形成的疏林地,以及在乔木适宜生长区域内,符合封育条件但乔木树种的母树、幼树、幼苗、根株不占优势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应封育为乔灌型。

全封:在封育期间,禁止除实施育林措施以外(含樵采、放牧、多种经营等)的一切人为活动的封育方式。

灌木型:乔木适宜生长上限,符合封育条件的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应封育为灌木型。

灌草型:立地条件恶劣,如高山、陡坡、岩石裸露、沙地或干旱地区的宜林地段,宜封育为灌草型。

4.1.1 封禁封山育林

以灌丛地和疏林地封育地块为主,培育乔灌型、灌木型。对封禁封山育林区的封育地块,以封为主,封育结合,落实管护组织,管护人员,管护制度,管护碑牌,检查验收等“六有措施”实施封山育林。

(1)管护组织。在封育区建立乡、村两级管护组织,负责宣传发动、落实管护、协调纠纷等工作。

(2)管护制度。在工程区范围内制定封山育林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在封育区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并以行文公告,做到家喻户晓,自觉遵守。

(3)管护人员。以村为单位落实护林员人数。选择当地有一定威信、热爱林业、认真负责、秉公执法的村民作护林员,并与之签订合同,明确职责报酬等。

(4)管护碑牌。一是根据封山育林面积、分布及人畜危害程度,在封育区周界明显处,如主要山口、沟口、路旁、交叉路口及主要交通路口等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设置封山育林碑牌,标明工程名称、封育四至界限、面积、年限、方式、措施、管护公约、建设单位等内容。封育面积100hm2以上至少应设立1块固定标牌。二是界桩,封育区无明显边界或无区分标志物时,应沿封育区边界埋设界桩以示界线。在醒目位置或进山要道口设立防火标志牌和护林标语等。

(5)人工巡护。根据封禁范围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员,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为100~200hm2,建立巡护制度,填写护林日记,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检查,确保巡护工作落实到位,不走过场,并落实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禁牧樵采等管护责任。在管护困难的封育区山口、沟口及交通要塞设置必要的哨卡,以加强封育区管护。

(6)设置围栏。在牲畜活动频繁地区,可设置机械围栏、围壕(沟),或栽植乔、灌木设置生物围栏,进行围封。

4.1.2 人工促进封山育林

人工促进封山育林就是采用“见逢插针”式的造林方式,补植补播当地优势乡土树种、竹类等辅助措施促进育林。采取带状、块状清林,穴状整地(规格50cm×50cm×40cm),容器苗补植(补植密度每亩50~60株左右),锄抚(窝抚,窝宽直径80cm,清除幼苗周围灌草植被,改善苗木光、热、水等生态环境,促进苗木生长)为主的育林技术。

无林地和疏林地促进育林措施。对封育区内乔、灌木有较强天然下种能力,但因灌草覆盖度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可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清林、整地,实行人工促进更新;对封育区内有萌蘖能力的乔、灌木幼树、母树,可根据需要进行平茬或断根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对封育区内自然繁育能力不强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匀的间隙地块,可按封育类型成效要求进行补植或补播;对干旱无雨的封育区,在有条件的区域可开展引洪灌溉抚育,促进母树、幼树、幼苗生长;在封育年限内,根据当地条件,对符合封育目标及价值较高的乔、灌木树种,可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抗旱等培育措施。

灌木林地促进育林措施。对封育区内灌木株数少、盖度低、分布不均匀的小班地块,采取林冠下、林中空地补植补播的人工促进方法育林。

4.1.3 灾害防护

在封育年限内,按照“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火、病、虫、鼠等灾害的防治措施,避免环境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做好相应的预测、预防工作。

4.2 人工造林

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优先、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的原则,通过对石漠化地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进行植树造林,实行多林种、多树种结合,规模种植,科学经营,增强林地蓄水保肥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努力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人工造林分生态林和经济林,营造生态林主要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和25°以上的陡坡地段,经济林主要选择具备产业基础、连片发展、交通方便和有灌溉保障条件的坡耕地,利用耕地造林应遵循群众自愿的原则,发展经济林应有助于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发展特色经果林基地。

(1)树种选择:由于岩溶地区造林立地条件差,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造林成败的关键。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用乡土树种,特别要结合本地造林经验和前期石漠化试点区县造林情况,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石漠化地区造林的最优树种和最佳树种配置模式。因此,根据实地踏勘,结合当地群众栽植习惯,生态林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树冠浓密、易郁闭、耐干旱瘠薄的柏木、马尾松、刺槐、枫香、竹类、栾树、女贞、黄花槐等树种;经济林以品质佳、有特色、具有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的晚熟桃、李、梨为主。

(2)林地清理。清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目的是改善造林地卫生状况,便于随后的整地、植苗、补植、抚育工作,为造林苗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为了便于今后的抚育管理,实践证明,清林必须彻底,无论是块状清理还是带状清理。整地前应对造林地中禾草及其它杂草进行清除。清除对象:主要清除坑穴周围的杂灌、草丛,割除方式主要是人工割除,但在清除杂草的同时必须保留好原生的乔木、幼树、幼苗和具有护土保水作用的所有零星、团状的杂灌木,同时要清除枯立木。

(3)造林整地。穴状整地,方形坑穴,经济林规格60cm×60cm×50cm,生态林规格50cm×50cm×40 cm,要求挖出心土,回填表土,拣出穴内的石砾、块、根等,整地10月结束。

(4)造林密度及树种配置。鉴于石漠化地区大多属立地条件较差的石山或半石山区,所以应适当加大生态林造林密度,生态林167~222株/667m2,株行距2m×2m或1.5m×2m;经济林33~74株/667m2,株行距4m×5m,4m×4m或3m×4m。树种配置方式为品字形或正方形配置,在石山或半石山区可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进行栽植。

(5)苗木规格。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造林难度大,种苗是造林成败的关键。生态林树种选择1~2年生充分木质化的合格容器苗,经济林树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具有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选择1~2年生充分木质化的良种合格嫁接苗,选择实施区就地就近培育的苗木。

(6)造林方法。春、秋两季造林均可,但应避免高温和干旱季节造林。方法以植苗造林为主,将苗木放入坑中(容器苗应撕破营养袋,嫁接苗应去掉或划破绑缚接穗与粘木的薄膜),使根系四方伸展,填入细土,填入半坑时,用手将苗木轻轻向上提一下,使根系舒展,并和泥土紧密接触,分层履土压实,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表土填心,心土履外,回土呈泡粑型,做到苗正、根舒、塘平、土实。

(7)抚育、补植。抚育管护是巩固造林成果、促进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造林后前3年应加强对造林地的补植工作,确保造林成活率达标。造林后应加强对造林地的抚育工作,结合抚育开展补植,抚育每年2次,春季5月以窝抚为主(锄抚,窝宽直径80cm,窝内培土),秋季实行带抚或全抚(刀抚、带宽1m,伐根高度控制在10 cm以内)。直至郁闭成林,郁闭后视苗木长势情况,按每间隔3~4年/次时间开展森林抚育工作,促进苗木生长。

(8)修枝整形管理。经济林造林后每年要修枝整形、追肥和冬管,促进经济苗木生长,使其早产丰产,确保品质纯正。

(9)幼林管护。造林后加强对造林地的宣传管护工作,防止偷盗经济苗木,防止牛羊践踏危害,防止森林山火发生,防止病虫、兔鼠危害等,确保造林成效。

[1]马双喜.易门县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J].云南林业,2010,31(1):32~33.

[2]余 琼.贵州省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6):43~45.

[3]胡雪勇.基于石漠化治理的林业建设措施研究[J].绿色科技,2011(8):50~52.

[4]蓝凤飞.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业建设思路与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1):162.

[5]邱 成,阳利永,杨艳俊.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26(1):28~30.

猜你喜欢

封山育林石漠化管护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封山育林问题与策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浅论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