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传承之道上三大路口

2015-11-27陈越光

中国慈善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家族生命企业

陈越光

精神之途是一个人内心的羊肠小道,只能只身通过,没有交通工具,无法结伴而行,不能他人替代。这里,只有路和你;这里,只有过还是没过,它是修行之道

今天讲讲“企业传承之道上三大路口”。

方太的创始人说,第一代企业家传给第二代成功率只有30%,也就是说70%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交接棒没有接住。前几年有一个学术团队,对1980-2008年,28年间香港、台湾、新加坡250家上市企业创始人准备退休到完成退休的五年间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每100元的市值减掉了60元,完成交接以后的五年继续没有起色。所以,第二代将要从事的是一个高危职业。他们怎么会成为“高危”人群呢?

讲一个小故事。一个父亲教育上中学的儿子:儿子,世界上有两种鸟,一种叫聪明的鸟,一种叫笨的鸟。聪明的鸟不管什么时候飞都一飞冲天,所以不用着急;笨的鸟必须早点儿飞才能跟得上。儿子你说你是哪一种鸟呢?父亲的意思当然是说,你不是聪明的鸟,所以你得努力,你得早飞,笨鸟先飞。结果儿子说,爸,世界上还有一种鸟,叫无赖的鸟。它自己不飞,下个蛋,叫蛋飞!

不用笑话这个没礼貌的孩子,对第二代来说,他们没有资格。因为他们家那只老鸟已飞得很高很高。于是我想世界上还有第四种鸟,叫一厢情愿的鸟,他自己飞得高,就一厢情愿地认为,下的“蛋”也一定飞得高。于是第二代就不容选择地成为“高危人群”!

这是命运,既然不容选择,就直面人生。但“家族财富传承”这个命题的附加物太多,附加物多可能性就多,就像涨大水,到处都是路,但就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因为路在水下。

我们先要把路上的水引开,再来看清传承父业的路该怎么走,路上的关隘、岔口又在哪里?

关于“传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授与继承”,有“传”和“承”两方面的意志与行为。《汉语大字典》称“传,递也。从人,专声。”《说文解字》称“承,奉也。受业。”传承这两个字包含了“传”和“承接”两方面的意思。怎么传是上一辈的事情,不在我分析的范围内。传承中,我们着眼于“承”。

关于“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一个社会群体。中国文化中讲“家”,包含了三个概念:一是父母与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二是中国的传统大家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经济上不分开的大家庭;三是经济上各自独立的小家庭,但是总体有一小部分公共财产的、一般五服以内的亲属家庭群组成的家族。家族传承中,我们着眼于核心家庭。

关于“财富传承”,财富是指对人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精神和物质,这里,我们主要是讲物质财富,具体说是指拥有的企业以及财产。如果我们说,老一代把自己创业的资产全部变卖了,兑现后把一笔钱交给后代,这时第二代要面对的是《老子》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但如果传承的是企业,挑战就更为复杂,仅仅看到老子说的这句话,就不够了。财富传承中,我们着眼于“企业传承”。

关于“企业传承”,现在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因为出自名家,传播得就比较多:

1、认为中国文化不支持企业家族传承,所谓历史上“富不过三代”。

2、用大数据来证明企业家族传承是正道:美国54.5%的企业是家族企业,英国76%、澳大利亚75%、西班牙71%、德国更超过90%;而且在美国,家族企业的股票回报率和收入增长率分别是15.6%、23.4%,而其他企业只有11.2%和10.8%,证明家族传承比一般企业会做得更好。

3、主张搞“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也就是不一定要家族传承,但要有家族般的凝聚力和所有者到位。

这三种观点对不对?我们不需要争论,它们都有一定道理,也各有欠缺的地方。

第一种观点忽视了中国社会历史结构的基本形态。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是在周期性动荡中维持结构稳态,是一种动态停滞,特征是长期性停滞和周期性振荡相结合。中国历史上全国性的大一统王朝平均寿命171年,小的朝代算起来平均67年,朝代更替的社会动荡中常常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口死亡。这种状态下怎么搞百年传承呢?周期性振荡过程中不仅是富不过三代,贵也不过三代,连许多成熟的技术都传不下来,“失传”是中国科技史的一个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说中国文化不支持财富传承。

第二种观点有道理,但是我们知道现代经理人制度是后期产生的,主要针对大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统计数字是拿一般企业和特殊企业混同来算。而且,我们不能拿实然论证应然。

第三种观点归纳得很好,但是我们讲“家族企业”的时候,“家族”这两个字不是功能定语,它是界定性的股权所有者的权属定语。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在逻辑上就不存在。

所以,企业传承中,我们不讲“能不能”“该不该”,着眼于承者之道。

关于“如何传承”,上网一看就是几百上千页!股权怎么配置,团队怎么平衡,交接时间周期怎么安排,怎么对待创业员工,怎么建立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等,所有这些具体经验和方法,“术”层面的问题,因行业而异,因企业而异,因人而异。法无定法,道有其道。我们就直面第二代走上承业之道,不管其企业大小、财富多少,不管处于什么行业、起步于什么角色,作为一个继承的创业者,在精神历程中将要面对哪些躲不了、绕不过的路口?承者之道中,我们着眼于精神的路口。

精神之途是一个人内心的羊肠小道,只能只身通过,没有交通工具,无法结伴而行,不能他人替代。这里,只有路和你;这里,只有过还是没过,它是修行之道。

佛陀说,人有二十难,其中一难叫“豪贵学道难”!有钱有势的人要学道,要得道,磨难比较多啊!

德尔菲神庙路口:

点亮你的心灯,照亮自己!

德尔菲神庙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非常兴盛,它的主建筑是太阳神庙。它有一段著名的铭文,上面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谓“人要有自知之明”,出于老子的《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根据对郭店竹简的推算,最早版本的《老子》出现在约公元前750年,正好同期!

回望历史,差不多3000年前,东西方思想的高峰同时矗立,遥遥相对。虽然他们互不相知,但同样贯穿了3000年的时间,对各自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个路口上是一道3000年的命题!放在第二代面前,也放在所有人面前。虽然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但是不经思考,不求卓越,不要出类拔萃,照样过日子的人有的是!大部分人在这个路口徘徊,甚至躺下了,这也是正常的,因此你在这个路口歇着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如果要过这个路口,要过经过思考的生活,那么,把心灯点亮,照亮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什么?认识你的不足、缺点吗?中国人以前往往喜欢这样,我们强调要以人之长比己之短,但是真正照亮自己,主要不是看你的缺点和不足。因为人不是靠在黑暗中挣扎,而是让光明驱逐黑暗!点亮心灯就是让你的愿景升起,照亮自己就是发现自己的秉赋,认识已有的条件。

我不知道第二代们可以怎么过这个路口,但我可以给出一个观察点。这个观察点就是找到你们最喜欢、最可行、最擅长的重叠部分。是不是找到了这个点,有外观和内觉两个观察指标。外观指标,就看你的成绩;内觉指标,是愉悦中的惊喜,一方面是做得很高兴,一方面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惊喜感,甚至你会觉得我都没想到自己这么聪明,这么有天赋!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这种感觉屡屡出现,大概就可以说你已经在这个核心点上了。

在你接了班,过了最初的适应期,甚至一帆风顺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晴空万里中会飘过一片乌云,这片乌云是什么?就是你总是觉得有一种别扭在,是什么?不清楚。突然,你发现了,是一种距离感!你和你的企业之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两张皮的感觉。这时,你就来到了第二个路口。

佛洛伊德路口:

在父业中认出自己

佛洛伊德学说有一个著名的“父与子”命题:母亲是自己,是出发点,父亲则是有距离的;母亲是自由律,父亲则是规律;母亲是温情,父亲则是秩序;母亲是释放,父亲则是压制。布鲁姆据此提出“影响的焦虑”:人在某种天然的影响中成长起来,然后必然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带来的束缚而走向自由发展。

创业的父亲是你的目标,因此他和你有距离,这种影响是深邃的,可能鼓励你,但是在相当时间又是压抑你的,被解释为“影响性焦虑”,这是心理学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在中国文化中不完全这样解释,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一样认定继承者一定走在从被压制中寻求自由的必然之路。

《论语》论孝道,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有很多解释和争论。朱熹说,如果父亲是有道的,你终身都不能改他,如果父亲是非道的,何待三年呢?他解释说,三年是为了表达感情。

我的理解是,三年无改父之道,主要是两个理由。一是用敬意对待父业,不要从哈佛、耶鲁回来了自己踌躇满志了,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了,你至少在三年里按照父亲的方式走,才能真正地了解父业。这是以敬意的方式对待继承。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三年无改父之道”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让你在父业中找到自己,认出自己,真正把自己融入父业。所以,在父业中的认同和融合才是真正的大孝,这是中国文化的东西。

怎么理解“认出”这个概念?可以说源于《新约》约翰福音书记载的“彼得三次不认主”,后来就引申为所有对信仰、对事业的内心确认。所有创业者在他们的精神之路上都在不断地完成这种内心确认,他们要在事业中认出自己。

三个月前我在欧洲考察一个国际慈善机构—第四世界国际组织,认识了一位老先生,今年94周岁,每天仍在上班,是第四世界国际组织的志愿者。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他的照片,很多朋友回复说,我也要去这个组织当志愿者。我说你们当不了。为什么?第四世界国际组织是为全球最底层的人、被排斥的人服务的公益机构,他们的志愿者,不是星期六下午去半天,不是几周几月去做,而是做几年几十年,有的是一辈子!他们的原则是“在穷人中认出自己”。怎么认出自己?就是要认出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你要在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生活,真正和他们交朋友,真正互相帮助。这个做法当然不是公益事业的唯一途径,我只是讲“认出”的概念。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有天主教信仰。对他们来说,如果有一天面对主,主说:我就是常常在你家路口徘徊的那个乞丐;我就是为养家糊口到处奔波却找不到工作的你那个失业的邻居;我就是想把年迈患病的母亲送进医院却凑不齐医疗费的你那个落魄的远亲;我们屡屡相遇,你屡屡抽身而过,你没有认我!对于一个信仰者来说,这样的结局是他无法忍受的。

第四世界的志愿者们坚持“在穷人中认出自己”,就是要时时验证和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他一定要过这一关的!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也是要过这一关的。

一个传承的企业家同样是要过这一关的,职业经理人不同,没有这一关;创始人也不同,企业就是他自己,无所谓认不认出。

第二代怎么过这一关?我不知道。但就像一个口口声声“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家,却和老百姓从来没有同感,没有同觉,没有同命运,不能在老百姓中认出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这就叫政治骗子。如果一个传承的企业家,不能在企业中认出自己,他就不可能真正爱这个企业,爱他的员工,爱他的客户和消费者,没有真正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融入!所以他也不可能真正属于这个企业。

在哪里“认出自己”呢?当你在天天面对的市场数据和财务报表里,读得出企业的愿景;在企业的愿景中能理解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你就在父业中认出自己了。这时候,你有资格说:我祖先的热血,我父辈的热血,流到我这一代,它还没有冷却!

过了这个路口,你可以去面对属于你的光荣与梦想了?你还有一个路口。

哈姆雷特路口:

穿越生死的生命融入志业中

我们都知道哈姆雷特留给我们一个永恒的命题: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厉害在哪里?这个问题厉害在你总是可以有意无意地躲着走,但你却时时在面对。

我们都知道“生死相依”四个字,但很多人往往只作情感解读:死活跟着你!“生死相依”还可以作哲学的解读:生和死相依相连。佛陀曾经问他的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长?第一个弟子回答说,几天吧。晚上躺下了,早上不一定起得来。佛陀摇摇头说你没有得道。第二个弟子说,一顿饭的工夫。吃了上顿,不知道下一顿还有没有资格吃。佛陀摇摇头说,未知道也。第三个弟子说,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这段对话出现在《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这部佛经,佛教史说是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当然,这个说法佛学界还有争议。

所以,“生死相依”,在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看来,生命就是面向死亡的存在。个人的生命、企业的生命都是这样。生命是面向死亡的存在,但是人生又往往是漠视死亡的存在,不愿意去看透这一点。为什么说要穿越生死?从人的哲学来说,你要真正理解孔子所谓“不知生焉知死”,就是生死一如,生命穿越死亡。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思考什么?思考怎么挣钱吗?当然是思考生死!

企业传承中为什么要过这关呢?这就是“志业”和“职业”的不同。志业的最高境界是穿越生死的,不以你有限的生命为局限的。什么叫志业?就是上帝召唤你去做的事情,或者命运召唤你去做的事情,这样的使命、事情叫做“志业”。它源自马克思·韦伯百年前的两篇著名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传承的企业家过这关和一个创业的企业家过这关不一样。对于创业者来说,只要他能够把企业做到足够大,足够长,长到可以传代,不管是不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不管是不是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去辨别过这个问题,他一定在这关上有过冲刺。因为如果他的聪明、才智、担当没有在这个高度上被锤炼过,精神上他就不是一块成钢,就担不了“成熟”二字!这种生死一线间最终穿越生死的境界,第一代创业者基本上都经过这个考验,即使他意识上不明确,但是在过程中都体验过这种冲关。他们有的是迫于生计,本身就是处死地而求生;有的是个人曾经陷入到绝境,起过自我了结的念头;有的是企业多次绝处逢生;对于这样的创业者来说,生命早就融入在企业中,企业就是他的生命!

这样生死冲关的时刻可能就是零点几秒,就是一个念头,生死对决的念头在一刹那间闪过,就像两个快刀手迎面而来,都出刀了,外人看不出谁快谁慢,最后的结果就是看谁还站着。所以一个创业者只要把企业做到足够大,只要把这个企业做到足够长,可以做到传代,一定在精神上冲过这关。

一个传承者怎么过?我不知道。也许在今天来说,凶险程度和上一代不一样了,但是对一个传承者来说,过和没有过这一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一个过了这关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心态来理解企业传承。

曾经,有人采访爱马仕家族第五代传承者:你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这么大一个产业,你自己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他说,对不起,爱马仕不是我从父母手中继承来的,而是我从子女手中借来的。

一个传承企业家,他过了前面的第二关,就能在这个企业里认出自己,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生命的一分子,企业是个人生命之魂;而当他过了第三关口,他不仅体验到自己与企业的融合,不仅感觉到企业里流淌着他祖先的热血,而且他看得到这里将延续着他未来子孙的生命!到了这个时候,在这样一条传承之道上,还有什么样的艰难困顿吓得倒他呢?顺和逆都要往前走,成和败都是途中之景!他会感到在企业永存,因为企业将在子子孙孙中蔓延,这就是老子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这样三个精神的路口,30年内第二代都会一一遇到,而且可能轮番出现,周而复始。但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精神的升华,都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家族生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