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服务视野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新取向
2015-11-27高培军谭晓波
高培军+谭晓波
【摘 要】在公共服务视野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服务体系、产品形态、供给形式等还在逐步发展完善中。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和社会化改革进行分析,来论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新取向,为改善和提高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质量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公共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 改革 模式
国家体育总局在2006年颁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同时指出,“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多部重大体育政策的国家文件一再突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表明切实提高公共体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准来满足我国的不同人群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这现已成为我国政府体育服务职能的变化与改革创新的核心和主要所在。在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容有着怎样的角色定位,又有怎样的改革新取向,都需要进行仔细地思考。
一、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前提条件
任何一项改革尝试都要牢牢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前提,适时地合理地不断推进,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使我国各项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公共体育服务改革方面也是如此。
(一)充分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是我们国家能够发展和强大的根基。人民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充分地享受民主权利,所以,在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中,人民的地位也是最为重要的。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时候,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始终以人民的公共体育本质为基准,明确改革的目标。因此,中国政府不仅要保证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正确方向,而且还要制定详细规划,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正常发展。总而言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要建立在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之上,切实保证公民的公共体育利益。
(二)明确以善治理念为导向,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效率与公平
在过去,政府经常无视群众的呼声,忽略群众的意见,不尊重群众最真实的需求,在公共体育服务的设计时,经常出现政府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是相对有限的,甚至大多数公共组织都不知道谁是他们的顾客或服务对象。例如,有研究显示,在我国许多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上,农民的真正需求都被忽略,政府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进行建造。
(三)坚持政府体育职能准确定位,以多元责任观的体育行政模式为重要价值取向
我国政府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基本准则,由于金融和服务能力等各种限制,其提供公共服务不是全能的、全方位的。在有限的公共服务功能上,政府必须科学合理地准确定位,实现其真正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如何准确定位?还需要政府矫正体育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等缺陷。公共体育服务改革,需要政府发挥服务和通信的功能,充分协调好体育市场、公民和社会中介等多主体关系,建立多元责任体育行政模式,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取向的改革尝试。
(四)以公民理性与社会公共精神培育为重要方向,以管理人员理念更新为突破口
要想从根本上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改革,就要从根源入手。首先就要对公民进行理性与社会公共精神的培育,在培养起公民的理性和社会公共精神之后,再针对问题采取合理措施,构建服务型政府,进行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公民的理性与公共体育服务精神都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两者是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的,只有两者兼备,才可不断发展,自我完善。与此同时,公共体育理念更新、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人员的素养,同样是政府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重点之一。体育行政人员的多重身份,是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突破口,有了他们的强烈参与,就能更好协调、推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进程。
二、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实践模式
(一)“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
2008 年,浙江省启动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浙江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中可以看出,该省通过5年投资 2170余亿元推动包括“文体普及工程”在内的十大工程发展公共事业。
从浙江省在公共体育服务中采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出,现如今我国的一些省市在公共体育服务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不仅仅在硬件上能够满足群众的基本要求,并加大投入,并且在软件上也十分重视,无论是对于公民的身体健康监测还是相关的运动知识宣传,一样不落,全部都有序开展。这体现了我国日益重视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的途径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二)“多元结合、突出重点”模式
说起“多元结合、突出重点”的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市很好地把握住了体育的重点,将健身网络覆盖到了整个青岛市,真正做到了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区域除了单独开辟的健身场所外,还有许多与广场、园林等结合在一起的设施。无论是在风景秀美的公园内,还是在热闹的广场中,都随处可见体育健身设施。与此同时,青岛市还会定期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帮助群众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真正做到了利用科学的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服务于群众,突出了体育的重点。
(三)“文化、体育相结合”模式
安徽省马鞍山市将文化和体育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不仅仅指发展公共体育服务,而是将文化和体育捆绑在一起,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为此,安徽省马鞍山市有针对性地对本市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进行了改革,加强了服务力度,切实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了相关改革,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种“文化、体育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模式,适用于许多地区。
三、公共体育服务改革新取向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现如今我国在公共体育服务上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重点与当今公共体育的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在改革发展上,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需要不断地去探索,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减少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无效供给,使服务与需求之间能够达到契合的状态,从根本上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不断寻找的新方向、新的改革之路。
(一)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
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主体,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生产和供给的行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困境,早已成为了共识,主要是我国公共体育事业政府投入不足,政府供给与民众需求的供给矛盾等更是凸显了政府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困境,而市场化恰恰可以解决这类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
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可以引入多样化的公共体育服务方式、公共体育服务竞争机制以及公共体育服务成本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可以将市场化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成本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之中,使公共体育服务形成一种市场化的竞争格局。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可以让更多种类的公共体育服务方式进入到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中来,并且能够让市场化中一些独有的性质,比如说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完全应用到公共体育服务之中,通过不断的市场化竞争,使得公共体育服务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能将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选择权交给市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急切需求,同时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无效供给。
(二)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化理论被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将人民群众的体育运动热情激发出来,让全社会都参与进体育活动中来,共同分享公共体育服务。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不断地社会化,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
国内多地区纷纷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社会改革之中,例如安徽省马鞍山市采取“文体结合”的方式发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山东省青岛市则强调多元结合、突出重点的方式发展公共体育服务,联动多方力量,将体育健身设施与广场文化、公园建设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化体育服务网络;江苏省推出的“体育十大惠民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由此可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四、结束语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概念、理念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体系和内容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
与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不一样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虽然在全国某些省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真正具备成功经验的还是少数。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还需要进一步推动,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更多社会团体的介入。而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也在我国某些省市从某种角度为切入点进行了实际实施,从某一方面的确解决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的问题。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在实施上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还是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其都具备相当的自身优势。作为改革实践的推动者,我们需要明确公共体育服务的核心,在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改革和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两者优化组合,快捷有效推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小航,杨华.创造公共价值: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新动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02).
[2]牟春蕾.论公共价值视野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取向[J].体育与科学,2014(04).
[3]张小航.公共性的回归:后新公共管理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改革取向探讨[J].天津教育学报,2013(04).
[4]郭惠平,唐宏贵,李喜杰,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5]唐立慧,郇昌店,肖林鹏,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6]任春香,李红卫.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