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共同体”促均衡发展

2015-11-26段宝娥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宜昌高新区共同体

段宝娥

宜昌高新区是宜昌市高新技术密集、社会精英云集、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级创新区域,相比毗邻区域,宜昌高新区教育却起步晚、底子薄。如何实现教育的“弯道超越”,满足区域学生和家长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宜昌高新区通过建构“三大共同体”,充分释放教育发展活力,努力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构筑管理共同体,树立高效服务意识。宜昌高新区面对教育行政人员偏少、管理幅度广的现状,为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建立了“管理共同体”,即由责任科室首任制、合并办结制、差异评价制等一系列制度搭建而成。

责任科室首任制。为方便工作,5名教育行政科员对应不同的科室,权责明晰,各负其责,同时科室之间建立缺位时主动补缺的AB角岗位制,有效避免了工作缺位和空岗现象,若遇重要或复杂工作(如中考、民办教育机构年检,教师招聘等),由责任科室牵头,相关科室协助,组建专题任务执行专班,必要的时候从全区挑选业务精英加入执行专班,进而形成了以执行任务为目的的矩阵结构,这样既保持了组织成员构成的相对稳定性,又有助于成员间的资源分享。

合并办结制。科内多个科室将相互关联性强的工作合并办理,意在节省人力,减少被管辖单位的重复工作。比如:开学检查,基教科、督导办都有着重点不同的检查内容,为有效开展该项工作,两个科室将检查内容整合,列出检查清单,由学校的责任督学完成检查,对于查出的问题,建立督学跟踪复查制,直至问题整改完成。

差异评价制。高新教育版图“三园鼎立”及“城乡教育并存”两大态势 ,决定了高新教育评价不可能采用“一把尺子”,于是在建立学校共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依据学校自己的办学规划及当年的工作安排加入个性化指标,尽可能为学校的个性发展留足空间。

建立教育共同体,促进优质资源利用最大化。出于校际相互合作、扶持的目的,高新区将相似或不同特征的学校组成发展联盟,建立三种“教育共同体”,分别是“区域联盟共同体”“城乡结对共同体”“院校合作共同体”,以此实现区域教育整体推进。

区域联盟共同体是以园区为单位,由地理位置较近的学校组成,旨在整合教育资源,以缓解学校资源不足、师资失衡、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以白洋中心学校为龙头的白洋园区6所学校结成的区域联盟,在师资调配、教育管理、教学研训等方面已探索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管理模式。

城乡结对共同体主要是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以发挥援助学校优势与对口学校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结对帮扶、对口交流、定期支教、“青蓝工程”等形式,以解决学校中存在的教学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弱化等问题,同时在帮扶互动上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

院校合作共同体由大学(三峡大学)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合作,主要特点是借助大学的研训机制、资源等优势,为区域学校改革实现理论引领、资源辅助。

培育学习共同体,建构知识获得新路径。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区域教学教研改革,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高新区培育了“学科教师核心团队”“校长论坛”两类学习共同体。

“学科教师核心团队”坚持区校结合,以区本研究、校本研究为载体,采取在岗研修与集中学习、全员培训、班级培训、小组培训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专家引领、专题研讨、读书交流、考察调研、项目驱动等形式,组织团队成员参与学习、研究、实践、交流与分享,以期培育出一批骨干教师,形成核心师资,向全区辐射,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校长论坛”意为校长共同探究教育教学新思路、交流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共享新经验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引导校长围绕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项目开展专题研究。

(作者单位:宜昌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科)

(见习编辑.徐世兵)

猜你喜欢

宜昌高新区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放歌宜昌(女声独唱)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遂宁高新区
湖北宜昌卷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