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2015-11-26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考学明白敬畏

同行吴校长在评论我写的《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自救的过程》一文时说,“人生最大的恐惧是没有方向”。一语道破人生的纠结,也说出了成长的秘密。

当人或动物受到惊吓时,呆若木鸡是恐惧,作鸟兽散是恐慌。惧是一种心理,慌是一种行动;惧是觉醒,慌是着急。一些人会因惧而慌,即刻采取行动;也有的人只惧不慌,因被动而处弱势;更有人不惧不慌,懵然无知、麻木不仁。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无知,越强大越觉得自己渺小,于是他有了敬畏,开始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始帮助他人和寻找自我,并忘却自我。这些人都是在“蓦然惊觉”之后立即行动的人。

因惧而慌,但“慌”而有“向”。

于行动而言,方向与目标从来是相关联的,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不可割裂。否则,行动不是失去目标,就是偏离方向。但目标和方向又绝不是同一个概念。

人生不仅要有方向,还要有目标。教育亦然。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目标当方向,或者说,只有目标而没有方向,又或是,目标不在真正的方向上。受庸俗价值观影响,我们的教育一度失去了方向。当教育围着应试的指挥棒转,考学成了目标,也成了方向。于教育而言,目标不能成为方向。考学应该且只能是孩子们在一定阶段学习的目标,“让每个孩子寻找到自己”才是教育的方向。每一个做教育的人都应该明白,教育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寻找到自己”, 使人成为人,而不只是为了考试和升学。

只有当教师们都明白了教育的方向,也懂得了教育是一种帮助,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帮教育”,教师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增强自己“帮”的能力,提高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才会主动去探寻作为一名教育人的人生方向,敬畏、关爱、尊重、理解、交流、沟通、温暖、价值、意义等等,这些关于教育和人生的关键词才会进入到教师的视线。这才是教育人“因惧而慌”的状态。

当教育者把握住了人生的方向,他也会找到生活的目标,并且找到成长的路径;当他真正懂得“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自救的过程”,他也会为自己“四十岁后的容颜”负责;明白“成长是一种自救”的教师,一定懂得“自救教师”的前提是自律。这样,一所学校的管理便从制度走向了文化。

当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才会明白,课堂应当是一种帮学的状态,知识不是灌输、而是建构的,学习不能代替、而是帮助的;才会明白,“真正的学习是自我学习”,“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帮学课堂”的状态。

当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就会明白,所有人的道德起点在同一起跑线上,德育是互助的,自省是修德的核心,“自省+互助”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互助德育”的路径。

猜你喜欢

考学明白敬畏
我终于明白了
一些敬畏
我40岁才想明白的事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