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带来的焦虑
2015-11-26徐东
徐东
缺少关注对人们来说是件不快或者痛苦的事情,因为人们有需要关注,寻求关注的心理。
一些人“发完自拍会关注多少人点赞,发完语音会自己点开再听一遍”,有人甚至感到“一旦自己制造了冷场就会很难过,怕没人回应不敢在群里说话,自认为存在感薄弱。”网络上有人把这些现象看作 “社交形象焦虑症”的具体表现,很多网友对号入座,纷纷留言表示中枪,而认为自己是“重度患者”的也大有人在。你有过如此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吗?
“社交形象焦虑”不存在
网上所谓的“社交形象焦虑症”并非是一种心理疾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期待点赞、关注别人的评论,有的表现为注意自己的形象等,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期待落空而产生的轻微焦虑情绪也并非典型的疾病症状。这些表现的背后弥漫着的“快来关注我”的心理渴望,是人们社会心理活动的体现。
人们需要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遨游,却又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缺少关注对人们来说是件不快或者痛苦的事情,因为人们有需要关注,寻求关注的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满足后,寻求关注、获得自尊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也就来临了。
我们需要被“点赞”
沟通是满足人们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情感分享、思想交流的工具。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传播特点,导致虚拟网络沟通成了人们彼此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具有跨时空性、便利性,人们能迅速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送出去,以满足抢先、追新、求速、好奇、展现自我等心理。匿名性、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可以不顾现实的控制,尽情地扮演自己希望的角色,交流的内容也远远超出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甚至包括那些自我感受、自己隐私的东西,只要你愿意,一切皆有可能。
人们的交流在于互动,所以在发出信息后,人们会期盼有所回应,以了解别人的态度或看法,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一些人通过微信、语音等传播出去,并非简单的单向交流,而是也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点什么,如期待别人或多或少地给你点个“赞”,发个笑脸或做个善意的评论等,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过程或现象。在意别人的看法或关注没有错,只是别太过。
低自尊者更易焦虑
在社交中,主动向他人暴露自身相关信息的行为被称之为“自我表露”。一般而言,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有积极态度,对自己感到骄傲,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人,通常善于自我暴露,相反那些低自尊者不喜欢自我表露,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担心受到他人轻视和诋毁。
网络微信中留言透露心声,在公共平台上发自拍等等,都是自我表露的形式。由于网络交流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交谈,低自尊者可能觉得网上交流对自己不利的风险远远低于现实交流,因而更乐于在网上暴露自己。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找了80名被试者,让他们填写自尊量表,结果提示,低自尊的人觉得在网络上表露自己更安全。
采用网络交流,人们并不需要立刻做出回应,低自尊者可以深思熟虑找个最合适的方式应答,有足够的时间思索,以期获得满意的心理感受或效果,因此,网上自我暴露对低自尊者更具吸引力。低自尊的人能够在网络交流中产生更满意的感受,而网络的匿名性会鼓励那些害羞、孤独、社交障碍患者和低自尊的人群表露自己。
网络社交压力并不小
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熟人社交圈,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匿名性慢慢在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压力已侵袭网络交流。另一方面,评论、转发、点赞等反馈的及时、多样与量化,也增加了低自尊人群在网络社交方面的焦虑情绪。
网络只是提供了虚拟交流平台,低自尊的人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交流,然而,导致他们易于出现焦虑的低自尊本质的东西并未改变。他们还是担心自己够不够上相?有没有说错话?会不会冷场等?社交反馈的压力反使低自尊人群更加注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从而出现“社交形象焦虑症”中的各种心理或表现。低自尊者,自尊心更强,彼此矛盾与冲突使低自尊者易焦虑。
除此之外,人们更喜欢“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和传播者,而低自尊的人很容易消极,缺乏自信,经常发些如悲伤、愤怒、挫折和焦虑等负面的东西,因此很难感受到应有的关注,更感到失落。
如何提升自信与自尊
低自尊的人在社交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从自身找答案。一般来讲,自尊水平的高低与成功、主观期盼有关。越成功,或成功对个体的意义越大,或主观期盼越低,自尊水平则越高。成功受许多因素影响,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然而通过降低生活、工作的期盼欲望,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令人欣喜不已,提升自信与自尊。
1。正视自己的问题,而不仅是消极评价。掩盖自己的不足,避免让别人发现,太看重自己的“表现”或面子,只能令自己更加敏感。
2.合理归因,改善认知偏差。低自尊者在遇到挫折时,会将原因归结于自身的特质上,比如发信息给别人没有及时收到回复,他可能认为是自己的卑微而导致他人的漠视,而不去具体分析各种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许手机没电等。
3.活出自我,提升独立性。低自尊者通常过分依赖他人,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将生活的主动权拱手于他人,这些都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自己要有独立性,关注自己取得的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绩,不断强化,慢慢提升自尊水平。
4.选择参与或扬长避短。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能取得成绩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
5.根据相似性原理寻求比较。选择身份、地位等相似的人作比较,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
不要与社交焦虑障碍混淆
尽管网络版的“社交形象焦虑症”不是病,低自尊者也仅表现的是心理活动方面的一些特点,然而,临床实践中涉及社交形象的某些精神心理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还是很严重的。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为:
明显而持久地害怕暴露于陌生人或可能被他人审视的场合,或担心自己出丑、做出令人难堪的行为,诸如害怕在其他人面前做事如说话、吃东西、写东西等;
暴露于所害怕的场所总引起焦虑,表现为与情景有关的焦虑甚至惊恐发作;所害怕的场所无法回避时,则忍受持久强烈的不舒适体验、焦虑乃至痛苦;
回避、焦虑体验或害怕情景的痛苦显著影响生活、职业学习功能、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或因恐惧导致明显痛苦或纠葛。
如果有上述表现,且不是因为药物、物质、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就可考虑社交焦虑障碍了。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该量表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量表分四级评分,“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1、2、4、6、7正向记分,3、5、8、9、10反向记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
2.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3.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4.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5.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6.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7.整体而言,我对自己觉得很满意。
8.我要是能更看得起自己就好了。
9.有时我的确感到自己很没用。
10.有时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