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深思品质的培养

2015-11-26杨清华

教育界·上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深思品质习惯

杨清华

【摘 要】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思维的深刻性不够,回答的问题总是很浅显。因此,教师就要通过引导,引发学生深思,培养学生良好的深思品质。

【关键词】深思    品质     问题     习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被打破,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于是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问题,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一问一答,场面热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但仔细一听,要么就是老师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马上就能回答正确;要么学生的回答很浅显,准确率很低,让老师一下子慌了手脚,学生也一脸无奈地站在那儿。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频频出现,不由得使人深思。这样的课堂虽然气氛活跃,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的得到发展了吗?课堂效率真的提高了吗?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深思品质呢?

深思指的是深刻而且深入地思考,做到深思熟虑。《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故难为浅见寡闻也”,意思是如果不喜欢学习,勤于思考,就不能体会其中的含义,必然难以脱离对道理和道义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境地。经过深思而形成的观点与没有经过深思而产生的观点有时是对立甚至是相反的。深思的过程就像一片黑森林,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穿越这片黑森林,才能见到真正的思维成果。

一、善于设计问题

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很快回答老师的问题,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不能引发学生深思。由此可见,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诱导学生思考,从多角度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对于一切事物,如果都感到平淡无奇,没有怀疑,没有困难,没有矛盾,也不去寻根问底,是永远不会发生思维的。”正因为如此,要让学生深思,教师则须善问,善问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并指引思维的方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索、去探究。

在教学《圆的认识》中“画圆”这一环节时,学生初步学会画一个圆后,有的老师将画圆的步骤变成填空题,通过填空总结画圆的方法。其实这样的设计缺乏教师的智慧,也难以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画圆要分哪几步来完成?”“画圆时你有哪些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这两个问题书本上是没有答案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深思才能得出答案。这样的知识获得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感知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疑 ,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问题所特有的“路标”作用,以问题为媒介,诱发学生深思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正如一个美国的教学法专家所说的那样:“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问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 因此要诱发学生深思,问题设计必须要有新颖性,使问题渗透着一定的思考容量,能够拓展延伸,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圆的认识》认识“直径”的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在一个不知道圆心的圆形纸片上怎样画一条直径?”这样的问题更具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更可能多、新、奇的答案。因为开放性的问题不但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思品质,更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二、培养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后天养成的一种非智力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不深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深思的习惯。深思习惯需要教师在平常的学习中培养,不断地加以训练和强化。在我平常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深思品质,我在提出问题后总会提醒学生“慢回答30秒,你的回答更精彩”或者“快思考,慢回答”。这时即使有学生举手,我也不会让他发言,而是让他把手放下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再回答。长时间这样的要求和训练,学生不再抢着回答问题,而是仔细思考,有了准确的结果才举手发言。

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经过深思的发言一定要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比如:“你的想法真是太棒了!”“你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你经过仔细地思考,所以你的回答很精彩!”对那些急于表现、不喜欢深思的学生说:“别慌回答,再想一想,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对于那些平时不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更要时刻关注,及时评价,对他们每一节课、每一天的进步都要及时评价和鼓励。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爱思考、深思考的好习惯。

深思品质还可以从作业中培养。学生完成作业时,要求学生不慌动笔答题,先充分地思考,在头脑中有了解题策略,并形成了解题计划后再答题。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使人终身受益,其中良好的深思习惯就是学生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之一。教师不但要在学习上,还应该在生活中寻求到一些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深思习惯。

三、教师做出表率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深思品质,教师必须要做深思的表率。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眼睛看着发言的学生,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我们都要做到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其次,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要马上对学生的答案给出对与错的判断,而应该稍微停一下,略作思考再下结论。这样教师就给学生做出了榜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是在认真听取他的回答,并且认真思考了才做出判断,也体现了对学生见解的一种尊重。久之,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倾听和思考的品质。第三,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喘息的余地、思考的空间,学生无法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解题能力,同时一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另类思维和创造性观点也会受到压制和漠视,造成了课堂的枯燥和乏味,学生也会对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

诱发学生深思,教师还应加强语言锤炼,使教学语言精确凝练,并富有文学趣味和幽默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和兴趣,吸引他们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教师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要始终与学生的思维协调合拍,对重点内容、公式、定理应加重语气,力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之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爱因斯坦讲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试想,如果瓦特仅看到蒸汽冲开壶盖的现象,而不进行深入思考,他还会发明蒸汽机吗?作为学习者,思考必不可少。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要以学生为主体,从问题设计入手,不断培养学生的深思习惯,就一定能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向着知识的海洋展翅飞翔。

猜你喜欢

深思品质习惯
深思触本质 拓展强素养——对一道课本习题的思考与拓展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
且行且深思——智能交通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