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讲方式”教改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015-11-26李雅琼
李雅琼
【摘 要】在新一轮的“学讲方式”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引路人、组织者和评判者。其地位和作用非但没有淡化和削弱,相反更加强化和增强了,只是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进行了新地定位,由原来的“演员”转变成了“导演”,由原来的“兼职运动员”,转变成了现在的“教练员”和“裁判员”。
【关键词】教师 角色 引领者 组织者 评判者 学讲方式
现在,全市正在积极推进“学讲方式”课堂教学改革,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地位、角色的重新定义和定位。那么,在现行教改模式下,教师应该如何定位,又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认为:
一、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
首先,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领路人”,因为,理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败,成败成就梦想。所以,超前的理念,科学的思维,良好的习惯和恰当的行为,是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作为教师,首先一定要正确引领学生的思想,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有方向,有思维,有方法,有干劲,有动力,有作为,有收获。其次,教师一定要科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路径,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答题技巧,逐渐形成清晰、缜密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少走弯路。不走弯路,第三,要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既要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又不能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既要有新颖别致的形式,又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学习的潜能。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培养学生“心智”和“行为”的活动。在课堂上,学生如何学习,学什么,学得好坏,既要靠学生的积极配合,又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有效组织,靠老师的精心策划和巧妙组织。教师一定要做好导演与策划,不能只做演员,事必躬亲,要精心策划,有效组织,要多想,多导,即: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思维,积极交流,敢于发言,大胆展示自我等。既要考虑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又要考虑其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效统一,决不能只摆花架子,更不能无病呻吟。要综合权衡,严格把握,当讲则讲,合理取舍,教师讲解要力求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教师一定不能“只唱”独角戏,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合作、去交流、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的组织工作一定要周密、细致、科学、有序、有效,既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与技巧,又要讲究本班学生的思想与学习实际,因材施教,因课制宜,宏观把握,具体指导。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只有科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才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评判者
课堂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因材施教,检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查找学生得失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评判,做一个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既要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本身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有效、恰到好处地评判,让学生知道哪里是对的,哪里是错的,失误或错误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又要对学生学习、交流、展示、回答问题的胆识、勇气,成绩或不足等进行恰到好处地、必要地表杨、鼓励和指正。要有一个鲜明的态度和结论,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与愉悦,让其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还存在哪些成绩、不足和问题。教师的评判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要一针见血,点拨到位,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一味地回避问题,逃避矛盾,一好百好,助长学生的骄傲和自满情绪,也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求苛刻,一味地指责,甚至一棍子“打死”,挫伤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勇气,从而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利与被动。教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课堂教学改革的红利和正能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还扮演着其他角色,如朋友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守护神”的角色等等。
总之,在新一轮的“学讲方式”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主要角色定位就应该是一个“引路人”、“组织者”和“评判者”。其地位和作用非但没有淡化和削弱,相反更加强化和增强了,只是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进行了新地定位,由原来的“演员”转变成了“导演”,由原来的“兼职运动员”,转变成了现在的“教练员”和“裁判员”,教学、学习有了明确的分工与改善。这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自己讲得多了,练得多了,交流得多了,展示得多了,自信感、成就感、荣誉感和主人翁地位提升了,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这就使课堂真正回归到了它的本质和本来面目。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自然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李红.试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J].北京成人教育,2001(01) .
[2]李斌.论教师的职业信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
[3]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