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哈琴《戏仿理论》文本初探
2015-11-26刘维维
刘维维
【摘 要】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后现代现象已经逐步成为文化领域不可避免的事实。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后现代理论被学者们介绍到国内。本文将对加拿大籍著名的后现代文艺理论家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进行文本初探。哈琴作为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研究领域的女性理论家之一,通过对理论与审美实践的独到解剖和透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也让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有了更新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戏仿理论;琳达·哈琴;总结
琳达·哈琴于1985年出版了《戏仿理论——来自20世纪艺术形式的教导》(ATheory of Parody: 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这本书所探讨的戏仿,来自于各种艺术形式:小说、音乐、电影、建筑等等,因此“形式”(Forms)一词的英文原格式用了复数。可以看到,琳达·哈琴对于戏仿的探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领域,而是将其与后现代诸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联合在一起。她也不是纯粹从理论来推导和衍生理论,而是根据二十世纪可见可感的各种艺术形式,来得出她的戏仿理论,可以说,更多地是来自对戏仿实践的总结。
此书的致谢文背后,出现了醒目的两个单词:“incipit parodia”(无限的戏仿),下署“Nietzche”(尼采)。这似乎在暗示这本书受到尼采的影响,尼采所推崇的是古希腊的精神,而戏仿这个词恰恰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戏剧,尤其是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而且,尼采的“上帝之死”的预言,可以说,也是对后现代社会的预言,尼采是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现代人,而哈琴所讨论的戏仿也是二十世纪的后现代意义的戏仿,不同于古代的戏仿,后现代意义之下的戏仿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戏仿技巧。
“戏仿,是另一种形式的模仿,有着批评距离的重复,它彰显差异而非相似性。”戏仿是带有反讽性的模仿和颠覆。纯粹的反讽是,在一个文本中,有明显的意思和隐含的意思。而戏仿式的反讽,则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明显的意思体现在可见的文本中,而隐含的意思与原作相关。琳达·哈琴认为并非先有后现代戏仿的理论,然后去指导后现代戏仿的实践;而是后现代戏仿的实践,驱使她去研究后现代戏仿的理论。在过去,戏仿的实践通常是带有恶意的,是对原作的讽刺。而二十世纪戏仿作品中体现的对原作的敬仰,使得戏仿的实践也可能具有善意。
无论是后现代建筑、小说、音乐还是视觉艺术领域,戏仿都不再是短暂的、偶然的微观的戏仿,而是对整体结构模式的宏观的戏仿;戏仿之文本,可以小到一个词的戏仿,一个文学技巧的戏仿,可以大到风格的戏仿。戏仿在意义和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其不同于以往通常的简单戏仿。戏仿范围扩大的另一个表现是,戏仿并不一定发生在同一种艺术形式内,比如电影可以被戏仿成一部电视剧。《戏仿理论》并非梳理戏仿概念的专著,琳达·哈琴认为梳理工作已经有其他学者和著作处理过了。她认为自己的《戏仿理论》受以下两本书的影响较大:
第一本是玛格丽特·罗斯的《戏仿/元小说》(Parody/Metafiction,1979)。琳达·哈琴认为玛格丽特的戏仿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她仍将戏仿作品视为是对现实的戏仿,这样一来,戏仿建基在一个文本之上,有退回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反讽的嫌疑,戏仿仍是具有天才的创作。而哈琴认为戏仿并非对过去的断裂,而是对过去保有延续性和批评的距离。有趣的是,玛格丽特·罗斯在她后来的著作《戏仿:古代、现代与后现代》中对琳达·哈琴的《戏仿理论》也有部分评价,认为她的戏仿的双重编码概念借鉴了查尔斯·詹克斯的后现代双重编码概念,卡林奈斯库又借鉴了琳达·哈琴的戏仿的双重编码概念。
第二本是热奈特的《隐迹稿本》(Palimp
sestes,1982)。热奈特认为戏仿具有讽刺性和戏耍性。琳达·哈琴承认他的著作是互文性方面的杰作。但是他认为互文性与读者毫无关系。哈琴认为完整的一门艺术包括:作者的意图、对读者的影响,戏仿的编码与解码的完整性、传递或决定戏仿模式的互文元素。哈琴所要突破的是热奈特将戏仿囚禁在形式中的做法,主张戏仿还有其实用层面的意义,戏仿者有戏仿的意图,读者有解读戏仿的能力。她认为,戏仿不能抛开读者这一因素,没有读者的存在,作品只是白纸黑字。只有读者去读作品并且能读懂作品,作品才有意义,戏仿的整个过程才完整。
可以说,琳达·哈琴对于这两本书的超越之处都在于,使后现代戏仿概念的范畴扩大,以适应已经扩大的后现代戏仿实践。
参考文献:
[1] 【英】玛格丽特·A·罗斯,王海萌译.戏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