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较

2015-11-26孔海棠

雪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李大钊陈独秀

孔海棠

【摘  要】在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就青年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青年思想。今天,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实现“中国梦”、促进新一代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时刻,对他们的青年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

一、 陈、李青年思想的相同点

(一)陈、李二人都对青年的历史使命予以颂扬

在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社会,青年仅仅是社会各阶级的附属品,青年的使命和责任长期被忽视,但陈独秀、李大钊(以下简称陈、李)二人却较早认识到青年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并给予颂扬,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深深寄托于青年一代。

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卷首《青年杂志社告》中说:“后来责任,端在青年”。又在同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李大钊在《晨钟报》的创刊号上热情赞颂青年:“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并指出新中华的创造、民族的复活是广大青年的责任,进而肯定“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二)陈、李二人都指出了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值观

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应“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他指出青年人首先应该明白“人生归宿”问题,不能以升官发财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应该明了“人生幸福”问题,幸福应当指拥有强健的身体,正当的职业,发财不是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陈独秀还认为“对于世界上各种民族,都应该表示友爱互助的情谊。”陈独秀从个人、社会、国家到整个世界等层面阐述了青年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观。

李大钊非常重视对青年人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建议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人格教育,以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教育。他主张青年人要“乐天努力”,具有昂扬斗志的精神,热爱生活,在社会改造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生与死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牺牲才是有价值的,这种牺牲才体现了生命的永恒。

(三)陈、李二人都提出青年应具有艰苦奋斗精神

陈、李都对青年在困难的环境中做到艰苦奋斗进行了号召。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发表了《研究室与监狱》一文,号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进了监狱,敌人的监狱就是研究室,极大地鼓舞了青年们的战斗热情和艰苦奋斗精神。 陈独秀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激励一代青年乐观进取,不怕牺牲,敢于奋斗。

李大钊也鼓舞广大青年,“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李大钊一生艰苦奋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用自己的行动为青年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

(四)陈、李二人都引导青年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

陈独秀重视青年的革命实践活动,号召青年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干社会的革命”,要青年“第一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第二努力做有力各阶级间之连锁,以结成国民的联合战线”。李大钊从“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进行分析。认识到如果青年脱离了农村,脱离工农大众,将一事无成,号召青年积极参与到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去。

陈、李非常重视革命实践对青年的锻炼,领导了很多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和工农群众运动,使青年们在革命的实践斗争中奋勇前进,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彩的诗篇。

二、陈、李青年思想的相异处

(一)与李大钊相比,陈独秀对培养青年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陈独秀重视同时健全青年思想和身体。他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他号召青年起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人格。他认为,只有实现人权平等和个性自由,才能求得政治解放,思想解放,经济解放和妇女解放。他要求青年人在精神上要有新鲜的信仰,在思想上提出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陈独秀较早较全面认识到中国青年身体素质缺失问题。新文化运动之前陈独秀已经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提出体育仅次于德育。他指出我国的青年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身体素质太差。陈独秀非常担忧,如此之差的我国青年的身体素质,将来即使成为实业家、政治家或军事家都不能委以重任。他认为:“健全思想,健全身体,本是应该并重的事”,并提出把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青年身体素质好,具有坚强的体魄和顽强斗志,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二)与陈独秀相比,李大钊在对青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培养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李大钊较早较主动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结论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促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飞跃。早在十月革命前,李大钊便十分主义俄国的革命活动。在俄国二月革命期间,他曾以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介绍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头脑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思想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俄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推动他向马克思主义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李大钊后来系统地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与中国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这样李大钊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便全力以赴传播马克思主义,购买了大批马克思主义书籍,使其在青年中流传;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建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等刊物发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利用大学讲坛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绞刑架大义凛然,从容坚定信仰。李大钊同志培养了大批的青年同志,就像红花的种子一样,洒遍了全国各地,他至死深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和世界一定会取得光荣的胜利。

三、陈、李青年思想之异同的原因

(一)相同的原因

首先两人所生活的时代相同,外有欧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压迫,内有各路军阀混战,加上旱涝不定,盗匪横行,中国人民历经沧桑,饱受欺凌,民不聊生。他们逐渐认识到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对中国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担当拯救中国社会重任的先锋力量;其次,两人都长期与青年打交道,身边都集中了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陈、李以北京大学为阵地,通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纸宣传教育,集中了当时中国思想界最为先进的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包括学术界、政治界的重要人物。甚至在1920年的欧洲勤工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长夜,我辈仰承。” 由此,陈、李二人在青年学生中的崇高威望可见一斑;再次,他们二人长期合作共事,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陈、李在1914年相识,1916年起开始并肩战斗,一直到1927年李大钊被敌人杀害,共事11年。在此期间他们的青年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二)不同的原因

首先,陈、李二人的性格特点和早期人生阅历不同。陈独秀从小就是一个叛逆的人,性格倔强刚烈,宁折不弯,不畏强暴,人格独立。18岁因有反清言论而被追捕,先后成为“康党”“乱党”,办学校、组团体,培养革命骨干,刚初出茅庐,便叱咤风云,曾在东北目睹了日俄战争带给中国的横祸和惨状,后来去日本直接参加了反清的革命活动。李大钊忠厚耿直,做事沉稳,谦和朴实,他常年求学,1905年考入永平中学堂,1907年考进天津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苦读6年,1913年去了日本求学,1916年才回国。又加上李大钊小陈独秀10岁,所以,李大钊不像陈独秀那样经过重大革命斗争锻炼,陈独秀比李大钊的阅历要更加丰富,因此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更加清醒、更加成熟,也富于斗争性。陈独秀以其独特的眼光,关注青年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关注青年健康的人格和体魄。其次,陈、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程度不同。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比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彻底清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注意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陈独秀虽然研究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他研究和接受的程度与李大钊相比还是有限的,而且缺乏主动性。因此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和培养方面不如李大钊。

陈独秀、李大钊是中共开创的两位先驱,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人对一代五四青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他们的青年思想不仅教育和影响一代五四青年为理想的新国家新社会而努力奋斗,也为21世纪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建树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1897-1918)[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论李大钊的建党精神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真正的老师:青年毛泽东与李大钊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南京狱中受优待情况考察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