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2015-11-26吴艾玲
吴艾玲
(合肥市行政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城市化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吴艾玲
(合肥市行政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这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社区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和发展。文章通过对合肥市城市社区治理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举措,以期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城市化;城市社区;治理;创新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如何治理也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员的流动、人们观念的变化都对传统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深入到社区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才能找到合适的对策来应对。
1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
1.1.1 城市人口快速增多对社区治理带来了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短时间内集聚到城市,这些人员又往往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甚至有的人住在城市里,还保持着原来住在农村时的习惯。如没有公共空间概念,在小区绿化带种菜,在小区里乱停车等导致一些矛盾的发生。有的城市大量的流动人口,更是社区治理的难点,已成为当地政府列在社会治理首位的任务。
1.1.2 公共产品的不足对社区治理带来的挑战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需要城市所在地政府提供大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是,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而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投入能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不足,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不满意,进而对政府工作不满。
1.2.1 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多样化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此外需求不多,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再有温饱问题了,除了吃、住、穿外,还有更多的精神上的追求。比如要求社区在满足基本服务的同时,还要提供一些文化大餐,汲取精神营养。社区类歌舞队、乐器队层出不穷,也要求社区提供活动场地进行表演活动。尽管目前很多社区都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如节目演出、知识讲座,但仍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1.2.2 生活质量的追求对社区治理也带来了挑战
现代人不仅注重吃、穿、住,还注重生活质量,如居民普通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就要求社区能够定期提供体检服务。有的居民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打理,需要社区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和服务,而对大多数中西部城市来说,社区较难提供这样的咨询或专业服务。
1.3.1 家庭逐渐小型化对社区治理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典型的就是家庭逐渐小型化,几代人不愿再住在一起,往往是一代人住在一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单元,需要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1.3.2 家庭形式的多样化对社区治理带来的挑战
现在不仅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呈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单亲家庭、失独家庭、丁克家庭等等都出现了,需要社区更多的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如对失独家庭老人的心理安抚,节假日的陪伴都需要有爱心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进行,还有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关爱问题,这些都冲击着传统的社区管理理念。
总之,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人们其他方面的需求,作为社会最基层的组织——社区,承担着社会转型期极其重要的治理重担。与此同时,很多城市优先进行改革探索,以期适应这样的转型,合肥市便是其中之一。
2 合肥市社区治理的创新举措及取得成效
近年来,合肥市在城市治理方面有很多创新,尤其是社区治理方面在全国一直走在前列。合肥市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加强对城市社区的治理,不断拓宽社区建设和治理工作思路,完善城市社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社区基础设施显著得到改善,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居民自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合肥市委、市政府在以“新跨越、进十强”为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建设,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同时,始终把社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社区治理步入了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合肥市现有42个街道(不含15个街道级社区),438个城市社区,337个农村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4个城区分别被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按照重心下移、强化服务,实行扁平化管理的思路,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改革。
2.1.1 精减机构,实行“大社区”管理模式
目前,高新、经开、新站三大开发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大社区管理模式,采取撤销或不设街道办事处方式,共设立了15个大社区。每个大社区平均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大社区已将招商引资、财税等经济职能剥离出来,突出社会建设与社会事务管理。大社区内部按照 “大社区——小居委会”的模式,设置4—6个小居委会,具体管理社区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如新站区将辖区内的一园、一街、一乡、一镇、一新区进行整合,改设为5个社居委,并统一设置6个内设科室,由原来的66个减少到30个,总人数从243人减少到173人,减少29%。同时改变了过去的“事出多门”,变为“一门办结”,形成了分工合作、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新格局。通过改革,减少了管理层级,降低了行政成本,方便了居民办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2.1.2 老城区推进“街居整合强化”管理模式
2011年以来,对老城区先后以“街道社区整合”为先导,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如庐阳按照“精街道、强社区、提能力、促发展”的思路,将6个老城区街道撤并整合为2个街道,实现区域范围、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大幅精简机构和人员,街道部分人员充实到社区,社区人员充实到网格。如庐阳区杏林街道将原7个社区合并为4个,街道工作人员充实到各社区;包河区骆岗街道将原社区50%以上的工作人员充实到辖区内32上网格,整合后街道、社区工作进一步贴近群众、方便了群众。
2.1.3 部分区实行“两委两站多中心”管理服务模式
自2011年开始,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包河区和蜀山区探索推进“两委两站多中心”社区管理改革。即:在社区居委会下设立“社区工作站”,负责承担社区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公共服务专业化和效能化;设立“社工服务站”通过引入职业社工,搭建社区居民服务平台,负责开展居家养老、儿童教育、康复助残、社会救助等社会服务,实现社会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同时成立社区事务受理、综治、卫生、生活、文化五大中心,将社区各类服务集中整合到五大平台。截至2014年初,包河区已实现“两委两站”模式全覆盖。预计到2017年,实现全市、区、街、社区四级社会服务平台(社工服务站)全覆盖。
2.1.4 探索减少管理层级改革模式
依据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大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2013年,包河区探索开展以区直管社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成立了全市首个街道级社区,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精简管理层级,变“街道—社区”两级管理为大社区一级管理,在大社区层面推行“社区共治”,在居委会层面推行“居政分离、居民自治”,此举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面对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合肥市以社区居民满意为目标,通过“标准化、项目化、信息化、品牌化”四种方式,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2.2.1 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
新建小区配套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落实难一直是社区服务标准化的一大难点,合肥市在全省率先解决了这一难题。到2014年上半年,全市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平均面积637平方米,比2011年增长了19%。建立了合肥特色的城乡社区标准化指标体系,五年来共投入超过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600多万元,到2013年底已建成142个功能完备、服务完善、物色鲜明的城乡标准化示范社区。包河区开展了“中国社区”标识试点,实现了社区水牌、胸卡、台卡、外立面、腰线、名片“六个统一”。社区标识标牌的统一,大大提升了社区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2.2 推进社区服务项目化
为了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自2011年起开始建设一批群众需求紧迫、社会影响力大的重点服务项目。2012年,市政府将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和“智能化便民服务亭”项目列入新增的“33+X”民生工程,2013年度分别建成380个和400个,2014年新建120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三年共建成500个,在全省属首创。“老少活动家园”主要为社区儿童、中老年人、失业人员提供课外辅导、文体康乐和讲座培训等功能。“智能化便民服务亭”具有缴费、中介、订票等便民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社区居民在小区内可以解决多种日常生活需求。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了专业社工开展服务,赢得广泛好评。
2.2.3 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
合肥市正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市民政局抓住这个契机,按照社区职能和居民需求,会同市国资委、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及时启动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打造“智慧型”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4 推进社区服务品牌化
全市始终把“创特色、树品牌、争一流”作为社区建设的目标,鼓励和支持各区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在社区服务方式、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创出特色。如经开区“爱心银行”、“行知课堂”、“社区之约”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居民搭建互帮互助的公益慈善平台。各个城市社区根据自身特色基本做到“一居一品”。
2.3.1 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提高社区工作者生活和政治待遇。目前全市城市社区“两委”成员年收入(含福利)不低于3万元。二是加强社区工作者规范管理。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351”社区工作者人才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规范社区工作者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议等体制,为优化和稳定社区干部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市民政局积极支持街道、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2013年全市报考人数达1602人,通过考试人数329人,大部分为社区工作者,在全省也是名列第一。
2.3.2 社居委班子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为了提高社居委班子水平面,在2009、2012年连续两届城市社居委换届选举中,全部采取直选的方式。其中2012年首次建立了选举观察员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社居委班子水平显著得到提高,群众满意度高也反映了这一点。
2.3.3 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推进
市民政局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考核体系,2013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 《合肥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3—2020)》,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依托市社会工作协会,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新局面。到2014年上半年,全市已有社区志愿者队伍1789个,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430243人,占居民总数的11%。
3 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从财政上提高了对社区的投入比例,但是目前政府仍是社区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使得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足,部分社区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城区社区居委会用房等基础设施普遍陈旧,拆迁重建的成本非常大,而且很多专业性的基础设施缺乏(如居民体检中心),很难在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满足居民需求。由于活动场地限制,居民对参与社区治理活动有时是有心无力。经费不足也导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落后,服务水平低下。比如当前很多社区采取网格化管理,但一些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没有建设起来,网络人才也缺乏,导致网络交流平台还不够完善。社区服务水平也不到位,如社区居民日常体检、如居民法律咨询服务等等都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此类服务也是停滞状态。合肥市城市社区基本上都开展了“一站式”服务,服务的规模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还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对于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服务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治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从调研来看,行政化色彩仍然非常浓厚,充当着较多的政府角色。按照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社区日常工作,虽然社委居一把手是由选举产生的,但往往也是走形式,且仍受上级领导,由街道对居委会主要领导进行绩效考核和管理,其他工作人员由居委会直接聘任,报街道组织科备案。从管理体制上可以看出社区难以完全实现自治,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考核还在街道而不是社区内的居民,社区日常工作仍然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如按上级指示做事,而不是按照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服务。同时,这种状况使社区居民对居委会难以产生信任感,觉得它是政府所属的一个机构。社区工作事无巨细,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仅居民的吃喝拉撒,还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老旧社区的改造建设等,往往在实际中涉及到多个部门管辖的情况,而目前社区居委会仍然仅属民政部门管理,社区管理与建设难以得到大的突破。从经费上看,仍然是靠政府财政支持,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社区管理体制还没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居民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社区自治能力异常不足。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休闲的主要场所,对各项服务的需求量较大,目前仅仅靠政府和个人难以满足全社区居民的需求,必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尽管各地政府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合肥市包河区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园,但是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在实际操作中仍有相当多的制约因素。
3.3.1 成立手续较繁琐
我国社会组织成立采取的是双重许可制,即要得到各级政府的相关机构的认可,还要到专门的登记机构去审批、登记才能成立。往往政府的相关机构认可了,但是登记机构在审批过程中认为不符合规定,不能成立,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即使是条件都符合了,从申请到成立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因此造成了社会组织缺乏的局面。
3.3.2 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
社会组织主要从事一些服务性的社会工作,法律明确规定不得营利,而政府对社会组织提供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经费不足导致很多活动不能开展,服务也难以提供得更好更优。
3.3.3 活动场所缺乏
调研中发现,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场所非常缺乏,对开展工作带来困难。如庐阳区畅园社区主要是打造居家养老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画室、手工室、休息室、医疗室等等,很多社会组织在其中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但是由于是老城区,活动场地非常有限,老年人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活动场所缺乏也是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个难题只有政府采取措施才能解决
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制度不健全,对社区管理参与度不高,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对社区建设满意度仍然普通较低。尽管“社区是我家”说了很多年,但大多数居民仍然只顾自己小家,认为只要不侵犯自己的利益就与自己无关,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社区自治意识明确缺乏。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程序和制度支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社区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听证会、议事会等,但是开会时间、内容和场地都由社区居委会定,居民很少参与其中。有的社居委认为非常必要了,或者有关部门要求了,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才组织居民开会。居民参与的事项都是一些简单的事情,很少涉及公共权力核心内容和社区重大事件,导致居民对参与的作用表示怀疑,降低了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如各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就是一个自治组织,但限于体制、地位、手段等原因,难以履行职责,由于业委会责任主体不明确,代表业主维权时需要业主授权才能够实行,这时就要一家一户找人询问,一直到半数以上居民同意或者得到业主大会同意,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难作为导致不作为,居民对业委会工作不满意、认可度低。目前很多业委会形同虚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尽管各个社区都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招聘工作人员,并设有一定的门槛,工作人员也都很年轻,有文化,工作热情等特点,但他们很多不是并社区的居民,很难为本社区居民尽心尽力服务,很多事情仍然置身事外。只注重完成政府部门布置的任务,缺乏组织群众开展自治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居委会工作人员工作待遇偏低,仅为一千多元,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严重不相符。收入低,家庭负担重,难以把心思全心全意放到社区工作上来。更难让年纪轻、有能力、文化程度高的人才留下来。社区工作人员身份和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文化程度较低,仅凭经验从事社区工作,缺乏社区工作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4 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路径
通过对社区存在问题的分析,要完善社区治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让社区起到社会治理的桥梁和关键作用。
社区的基本设施不仅是指道路、房屋等硬件设施,还有信息平台建设等软件设施。政府还要提高财政投入比例,解决社区办公用房、活动用房建设和信息建设。可以通过自建、购买、置换、改扩建等方式,满足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需要,比如社区阅览室,可以自建,也可以租借近距离高校或公共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和他们鉴定协议,这样就解决了社区居民对图书阅读的需求。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引进社会资本,比如畅园社区在医疗服务这块就引进一家民营医院,社区提供场所,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械都是民营医院提供的。这样社区解决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到大医院就医不便的问题,而民营医院为了提供自身的知名度,起到了宣传的效果,双方共赢,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称赞。这里就解决了医疗器械的购置难题。还如有的社区食堂,政府提供土地和政策,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当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这种方法较能快速地解决当前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难题。
在调研中发现,城市社区承担着很多职能,“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社区仅有招商引资任务,有完成经济指标任务,还有各项考核,如计生服务、数据统计等等。曾经就有深圳某社区门口就挂了几十个牌子的新闻。从本质上讲,社区是居民自我管理的组织,但在实际操作中,社区的自治功能普遍较弱。因此,要改变目前社区与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还原社区的本质功能,淡化行政色彩。(1)改变社区领导的任命考核方式。社区居委会一把手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由居民对其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同样也由居民考核。(2)改变街道与社区之间的体制关系。街道对社区应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由各部门和街道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应落到社区,如计生服务应该由卫计委组织实施,社区提供协助。社区是自治性的基层组织,必须还原它本身的功能,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社会组织能够弥补政府治理的不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应该大力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解决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如居民小区物业,承担了本应是社区承担的大量的工作和服务,典型的治安问题,在小区内的治安(老旧小区有的达不到)问题都是由小区物业聘请的保安人员承担。这样由企业直接和社区居民对接,达到共赢。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4.3.1 减少社会组织成立的手续
只要在法律法规政策范围内,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采取登记制,登记即可成立。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的事是对成立后的社会组织加强监督,严格监督程序和手段,对社会组织的一些非法行为要从严惩处,对其他违规行为也要严格处理。
4.3.2 政府提供部分资金、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政府可以从财政上拿出部分投入到社会组织运营中去,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部门资金。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措施为社会组织争取社会资金,如对一些老年娱乐活动团体,可采取企业结对帮扶的形式。对社区内纯公益性组织,如助贫助困机构,政府要给予帮助和扶持,如庐阳区毫州路社区在非公企业里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大量党员,并且鼓励他们参加公益活动,他们就近结成了多对一对一帮扶活动,解决了很多贫困学子的学习生活问题。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帮助社会组织通过个人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获取经费,维持社会组织的长久发展。
4.3.3 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的行为
政府要制定相关法规,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明确规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对社会组织监督要到位。合肥市民政部门通过对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对各类社会组织明确进行了规范,使得社区社会组织有序有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成员担任社区志愿者,要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志愿者管理,建立志愿者评价和表彰制度,鼓励志愿行为的持续开展,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员成为志愿者。
社区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当前社区提供的服务内容不断增多,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随着居民需求的增加,很多社区服务都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比如对老年人服务近年来社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整个社会老年化的到来,仍然解决不了所有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问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还不高,社区服务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由于公共产品缺乏,导致社区服务时间等待较长,专业服务人员极少,难以满足居民更高质量的需求。比如孕检,每次集中的时候人员较多,要等很长的时间,孕检人员只简单检查,对一些妇科专业知识不能解答,诸如此类情况很多,因此急需大量的专业人员进驻社区。由于社区财力薄,也需要政府对专业人员的工资财政上给予支持,工资太低即使人来了也呆不长。社区服务的途径也不方便,居民往往急需解决的事项还是要按正常的程序办,使得居民对此经常有情绪。大多数事项还得到市、区政府相关部门才能办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因此需简化程序,下放管理权限。现在合肥市一线工作法非常好,让干部到社区,直面群众的问题,这样能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帮群众解忧排难,这种方法可以向所有社区推广。同时还可以针对居民的不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对老弱病残及特困家庭应该提供免费服务,如上门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服务。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应该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项事务中来,让居民的事由居民去决定,这也是未来社区治理取得成效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一个社区有多少居民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和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时是不是按程序进行,是衡量这个社区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社区的居民参与该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越高,参与的有序程度越高,充分表明这个社区的民主化水平就高。反之亦然。调研中发现目前合肥市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政府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如社区里重大事项必须召开居民大会,让居民决定事情的最终结果;如社区事务财务必须公开,每一项事每一笔账目都让社区居民明明白白,只有这样,社区居民才感觉到社区事务就是自己的事务,才会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同时加强宣传,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居民认识到参与管理社区事务既是一项权利也是自身的责任。规范社区领导的选举、考核制度,社区内居民只要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参加社区领导的竞选,对社区领导的考核以居民的意见为主要参考,对不合格的领导予以罢免。社区居民充分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从而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治水平。
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有的社区流动性人口较多,治理起来难度较大;有的社区经济不发达,工作人员都难以招聘到。因此,要提高社区的治理水平,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制定社区居委会职责规定,明确社居委的权利义务,社居委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居民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找社区解决,一目了然。还比如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机制,针对当前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通不高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实情况,可以制定合理的待遇制度,如基本工资加绩效考核奖励,工作做得好的奖励就多,另外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参加公务员考试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制度,以此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其他如财务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制度建设是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先决条件,只有制定出好的制度,才能让社区治理更有水平,更加有序。
[1]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姚何煜,张华.论城市社区复合性治理体制的构建——基于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的个案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3]钟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4]丁煌,黄立敏.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村改居”社会治理[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3).
A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IZATION—TAKING HEFEI CITY AS AN EXAMPLE
WU Ai-ling
(Hefei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Chaohu Anhui 238000)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the scale of the city is increasing,which has brought a great challenge to urban governance.Community is the cell of the city,and therefore,the governance of urban commun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ity image and development.Through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Hefei,we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analyze the reasons,and explore new solutions and measures,looking forward to further improveing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urbanization;urban community;governance;innovation
C939
A
1672-2868(2015)05-0042-07
2015-08-08
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5HZKT129)
吴艾玲(1976-),女,安徽庐江人。合肥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陈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