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2015-11-26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樊爱萍
文/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 樊爱萍
我国社会现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人都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们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这两者是否能够和谐发展,如果人文素质偏低,就会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两者之间相互脱节,从而使得人类缺乏一定的道德认知,进而阻碍我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大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各个高校应该提高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扬人文精神传统。
一、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反思
在近代以前,我国的大学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人文教育进行的。在近代设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并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引导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来获取发展。在洋务运动时期设立的学堂,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抵御外侮的西方科技实学为主,从而使得人文教育在科技教育的遮掩下被忽略。同时又由于近代的科技成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和利益,因此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教育,而人文精神自然而然被冷落。人们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对自然进行改造,使其为人类提供服务,而很少有人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完善自我精神层面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充斥着整个思想领域,人们主要以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物质欲望为追求,从而忽略了本质,使得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引领者,引发了人们的道德没落以及信仰危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国家便对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失衡进行了思考,而我国正模仿苏联斯大林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得学科之间相对独立,这种独立导致学校教育培养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种是不懂科技而具备人文素质的边缘人,另一种则是只懂科技而缺乏人文素质的空心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类产生的重要影响,导致人们对科技的认识缺乏正确性,认为科技是万能的,从而只注重于科技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从目前来看,其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表面上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历史,但是在实际上,历史教育受到的冷落令人无法想象。在各个中学中,历史课程如同虚设,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少之又少。不仅中学如此,大学生的现状也是如此,各个高校对历史课时不断压缩,甚至于在许多政治教育、中文教育等专业,历史课程早已在必修课中失去了踪影。一般只有在全校性的素质课中才能见到一些历史课程,现在如果大学生进入大学生后所选择的专业不是历史,就很难再会接触到历史课程知识。近几年以来,大学市场越来越朝着功利的方向发展,因此使得很多大学把人文传统丢弃在一旁,将大学摆在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根据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从而使得大学生普遍的缺乏人文精神。
二、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重建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而忽略对天空的关注,便注定这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希望和未来。在历史教育备受冷落,人文精神普遍缺乏的背景下,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重建已经变得日益重要,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其中大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重建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大学教育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还应该注重大学生的灵魂升华,用人文精神去塑造大学生的心灵之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强化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历史教育的价值意义便是健全大学生的人格。过去,我国从来不会站在心理的角度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作为培养目标,不习惯站在社会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人格教育的价值意义,从而使得大学历史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历史教育是一个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一直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主要是将人作为出发点,把历史教育过程当作是培养人的过程,因此又称之为育人功能,而社会功能主要是将历史教育作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工具,因此要求大学历史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大学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大学生自由发展的权利,并注重文理的渗透;其次,是根据不同的定位侧重于大学生的不同发展,实现文理科在大学教育层次上的整合目标;最后,是尽量增加历史知识的教育,启发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 张娜.人文精神的消隐与回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D].复旦大学,2010.
[2] 胡德海.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历史、社会原因——杨晓《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从理念到运行》序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8(3):174-179.
[3] 张传民.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生命理念、文化生成与当代意义[J].理论学刊,2012(1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