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原古城的烽火岁月:或金戈铁马,或折戟沉沙

2015-11-25李方

环球人文地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固原西海固石窟

李方

自古以来,固原城就是一座既能用兵出击,又能藏兵防御的边关型城池,也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关隘和重镇,因此极具军事价值。

古往今来,这座城池见证了无数成王败寇的往事。而无论朝代怎样更迭,唯一不变的,还是矗立在城内那些岿然不动的建筑,它们真正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

须弥山绝世旷古的奇景,让人流连忘返,其雕像的精美,更让人叹为观止,行走其间,仿佛步入了宗教与艺术殿堂,因此这里也被誉为“宁夏敦煌”。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宗教层面的固原,你就叫它‘西海固’;如果你要探寻历史深处的固原,你索性把它称作‘萧关’或‘原州’,这样,从宁夏境内一个最具神秘性的州府——固原城开始,你在西海固的灵魂之旅就此启程。”

不可否认,西海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贫瘠,但那贫瘠的千沟万壑像是一条条褶皱的静脉,虽然干涸,却依然散发着一股股热烈的生命气息。

在这里,有从旧石器时代起就世代生存下来的朴素的人民;在这里,有随着丝绸之路而来的热闹繁华;在这里,有数百年来从不断绝的残酷战争;在这里,还有充满了宗教信仰与传说故事的须弥山石窟……历史的风沙已经肆虐了西海固2000多年,或许,饱经风霜的西海固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回首那难忘而又丰富的过去。或许,西海固从来不知疲倦,因为它知道自己从来都是一个文明的要穴,必须坚强。

古往今来,描绘西海固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其中大多数更是集中于西海固的核心地区——固原古城。在那些或饱含深情,或激情洋溢的语句里,西海固充满了折戟沉沙与热血沸腾。唐朝诗人王维曾在《使至塞上》中写道:“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而在今日的作家笔下,西海固则多了几分感伤。李敬泽在长篇散文《寻常萧关道》中说:“如果我是几百年前的将军,我会久久地凝视固原,血与剑与风的固原,马群汹涌的固原,烽燧相望,坚城高垒的固原。”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场惨烈的战争发生在固原古城,更不知有多少曾经鲜活的生命,在这座城池中绽放又陨落。事实上,在距今2.7万至3.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遗址。公元前114年,固原正式建城。在后来的发展中,固原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吸引了各路商贾,从此,固原繁华、喧嚣不断,但由于特殊的战略位置,固原也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固原只是一个微小的点,但在过去的2000多年间,任何一个目光锐利的战略家都会一眼盯住这个点。固原城是一座既能用兵出击,又能藏兵防御的边关型城池,也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关隘和重镇,极具军事价值。从建城开始,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在这里置郡设州,控扼西北边陲,固原也因此被称为“高平第一城”。

正是由于拥有太重要的战略意义,固原城似乎从来都处于敌对势力的争夺之中。例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固原城先后发生过前赵、后赵与前秦、后秦的多场战役,并见证了大夏政权的建立——匈奴人赫连勃勃于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六月,在此地拥兵自立,自称“大夏天王”;又如北魏末年,朝廷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民心丧失,高平镇(固原城古名)人民率先揭竿而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高平起义”;再如隋唐时期,固原人民为了反对突厥的侵略和吐蕃的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在宋夏金时期,由于固原地处宋夏对峙的接壤地区而战乱频繁,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均发生在固原境内,在这两场战役中,均以宋军大败而告终,堪称宋朝历史上两场最不光彩的战役。

1949年8月2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第六十四军开进固原城,红旗插遍了六盘山区。如果说,丝绸之路是上天为固原古城撒下的蜜,那么频繁的战争无疑是从四面八方杀出的各路野兽。如今,沉默如斯的固原古城凝望着身上早已愈合的伤口,不知会不会留下一声寂寞的叹息。

其实,有关固原古城名称的来源,还有一段传说:宋辽时期,辽人围着城池攻打了几天几夜,城中弹尽粮绝,眼看着就要被攻下,这时,城墙上的大旗被辽军用弓箭射落,城中守军见了,瞬间士气大落,辽军伺机大举进攻。突然,从北边天空飞来一只大雁,大雁将断旗叼起,放置城头,随后再次展开双翼,飞向了天边。城内守军见此情景,军心大振,城外的辽军也认为天意难违,便撤兵罢战了。从此,这座城池就叫做“古雁城”,后来慢慢因为谐音而变成了“固原城”。

古往今来,这座城池,在一次又一次兵戎相见之下,见证了无数成王败寇的往事。而无论朝代怎样更迭,唯一不变的,还是矗立在城内那些岿然不动的建筑,它们真正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

固原古城的城墙,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岁月,已变成残体。但从那些破裂开来的墙体中,人们依然会感受到先辈们当初在建筑城墙时,所采用的那种古老但非常实用的“夯筑”方式——唯此方能残而不倒。传说秦始皇筑长城所用的黄土,都被大笼蒸过,以免生杂草,或许固原古城也如此,因为在残留的墙体上,确实没有一根杂草,在砖缝里,甚至连常见的绿苔都看不到。

除了残破的古城墙,在如今的整个固原城中,或许没有比魁星楼更加孤独的古建筑了。这座古建筑始建于明朝中期,数百年来历经沧桑,曾两次坍塌,四次重修。如今,它依然以坚固、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固原古城中,早观朝霞浸山城,夜视冷月照东岳,那番孤独与寂寞,让每一个来客肃然起敬。

明朝中叶,魁星楼作为陕西三边总制府驻节之地而修建于此,意在弘扬地方文化,提高民众素养。此阁原建于宽五丈六尺,高两丈四尺的墩台上,到了清朝,魁星楼的椽瓦木石因经风雨侵蚀而剥落,造成多处塌陷,已不复昔日雄姿。道光年间,魁星楼重修,墩台周长扩为八丈有余,台中设有砖箍的门洞,墩上建阁三层,有台阶可供攀登。到了光绪末年,魁星楼又遭坍毁,后由知州王学伊主持,地方贤达集资,另选内城墙东南角为新址,仿明代魁星楼样式重建,“以找东来紫气,起地方文脉,壮山城景色”。民国年间,“魁星楼”被改为“文澜阁”,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先生为之题联:“瑞应须弥山,萃接文澜阁。”1985年,固原县人民政府拨款,对魁星楼进行重修,2005年,在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再次对魁星楼进行修缮、保护,魁星楼的命运,也终于安定了下来。

在固原古城里,古老而充满故事的古建筑数不胜数,如那充满苍凉气息的月城子、寄托了普通百姓无数祈求的财神楼、历经多年却依然显得轻盈灵巧的清代民宅、虽建成不久,但美轮美奂的宁远塔……那么多的建筑,诉说的是固原古城漫长而又丰富的历史。

如果说,西海固的历史根脉,早已深深扎在固原古城的黄土里,那么它的宗教信仰,则长久地萦绕在宏伟的须弥山中。

相传在很早以前,当地并没有须弥山。那时候,海原县境内野兽横行,时间长了,有一只黑虎竟成了精。这个地方拥有很多帝王,连地名都叫黄铎(皇多)。黑虎精一来,便再也没有人敢来这里称帝了。一天,黑虎精来到黄铎堡,远远瞧见一位漂亮的女子,便猛扑过去,谁知那女子并无躲避之意,一翻身,将黑虎精打了个仰面八叉。黑虎精大惊,叫道:“来者究竟何方神圣?”那女子说:“我乃徐谧,是玉帝专门派下凡间来收你的。”黑虎精听后,恼羞成怒,翻身再次猛扑,刹那间,一神一妖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最后,黑虎精不敌徐谧,不得不向西逃去。女子奋起直追,却不见黑虎精身影。女子只好站在那儿守着,时间长了,就化为一座高山,永远守在那里,保护黄铎的人民。从此,黄铎再无野兽作怪,人民为了纪念徐谧,就将这座山称为“徐谧山”,当佛教兴起后,就逐渐演变成了佛家最具神性的名词之一的“须弥山”。

须弥山位于固原城西北55公里处“,须弥”一词,本是佛教典籍中的专用名词,为“苏迷卢”的音译,意为“妙高”“、妙光”,须弥山就是“宝山”的意思。之所以是宝山,是因为须弥山上遍布着石窟。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凿造,又经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香火盛极1500多年,称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禅院。其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加之独有的浪漫神奇色彩,造就了“大佛楼”、“须弥之光”、“须弥松涛”等十多处绝世旷古的奇景,让人流连忘返,其雕像的精美,更让人叹为观止,行走其间,仿佛步入了宗教与艺术殿堂,因此这里也被誉为“宁夏敦煌”。

须弥山石窟现存162窟,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8个区域内,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在保存的500余躯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雕细刻,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须弥山石窟造像,对于古代佛教信徒来说,是精神寄托;对于历史来说,它代表了文化的融合,凝聚着古代中华民族的心血和高超的艺术才华;而对于今人来说,则成为追念古丝绸之路,了解石窟艺术,认识固原历史文化,欣赏石窟艺术的绝好去处。

猜你喜欢

固原西海固石窟
形态各异的石窟(上)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固原史姓粟特家族多元信仰探讨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与汉族的中医体质分析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获奖名单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行走在西海固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