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晋江南地区谷仓罐内涵考
2015-11-25杨雅书
杨雅书
【摘 要】谷仓罐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明器,主要流行于东吴、西晋时期的江南地区,它的大量出现是两汉以来厚葬习俗的延续。通过对其所处历史背景分析,可以获知谷仓罐承载着特定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内涵。
【关键词】吴晋;江南;谷仓罐
谷倉罐是体现厚葬的物质载体,它在江南地区的大量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首先,东吴割据统治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是战国吴、越、楚之旧地,当地巫风炽盛。因而,厚葬习俗在此发生。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遭受战乱袭扰,民不聊生,劳苦大众和一些士族地主纷纷迁居江南地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厚葬之风也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再者,西晋时期完成了南北短暂的统一,较为安定的环境推动厚葬的发展。
谷仓罐是储存粮食的模型明器,象征“五谷丰登”。而吴晋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导致了谷仓罐内涵的多元化。
一、政治内涵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豪强地主割据一方,衍生了士族门阀阶层。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正式确立,作为当时地主阶级的主体,即社会的统治力量,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一般形态相比,有鲜明的经济、政治、血缘、军事和文化特征。东吴、西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稳定的开发,加之在门阀士族制度下,世家大族纷纷涌现,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为世族庄园经济,是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世家大族凭借私属的军队武装对外保持自卫能力,对内监视并组织各种生产生活,以维持自身长久的统治,俨然类似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这种场面在谷仓罐上有充分体现。“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永安三年铭谷仓罐为例,庄园中心,是高大的庄楼,楼上的艺人们正在表演,供主人享乐。在罐腹上的贴塑则着重表现庄园主拥有的牧场、鱼池、林地、草场等,这是庄客们放牧、采薪、渔猎等活动的场所。” 谷仓罐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形象地揭示出吴晋时期世家大族强大的政治势力和庄园经济。
二、文化内涵
一定时期的物质存在往往凝聚着当时当地的文化内涵,表现在丧葬观念、民族融合、佛教传播三个方面。
(一)丧葬观念
其一,借助吉语铭文,对逝者告慰,为生者祈福。江苏吴县狮子山三号墓所出堆塑罐上的刻画文字为:“会稽出始宁用此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其二,谷仓罐寄予了时人“事死如事生”和“灵魂不灭”的宗教愿景。吴晋时期,儒家讲孝为先,佛教追求极乐世界,道教修炼长生不老,三种思想碰撞融合,加之巫术文化的长期盛行,“灵魂不灭”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谷仓罐器表堆塑的图案内容既是逝者生前身份地位的反映,同时也是希望在阴间灵魂能够继续享有生前拥有的一切。
(二)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不仅中原汉人大批迁往,而且吸引众多北方游牧民族的胡人,他们落地生根,与当地汉人通婚并逐渐融入汉人生活。堆塑图案中,深目、高鼻、多须是典型的胡人形象,他们吹拉弹唱,姿态各异。胡人生活场景能够迅速融入江南以汉族为主体的生活圈,充分表明民族融合的深度,而谷仓罐无疑是该历史阶段民族融合有力见证。
(三)佛教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层借助宣扬佛教维护统治,而广大百姓则在佛教教义里得到慰藉。官方和民间不约而同地接受了佛教,使佛教取得了较大发展,佛教寺院、造像纷纷开始出现。吴晋时期,佛教在江南地区传播中,糅合地方文化风俗,谷仓罐上开始出现佛像。如出土于南京甘家高场的西晋陶谷仓罐最上层满塑佛像,下层楼阀间和罐身均塑佛像。透过谷仓罐上的佛像,不仅说明佛教在吴晋时期受到上层地主阶级重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
三、社会内涵
谷仓罐是限于吴晋时期江南地区上层社会使用的随葬明器,它的图案内容虽然涉及百姓生活,但是却从属于上层社会,其主题以展示上层地主阶级奢华的生活场景为主。从出土众多谷仓罐看,地主阶级拥有亭台楼阁,经常宴饮、烹调、赏乐等,显示了上层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普通百姓在动荡的岁月里,颠沛流离,命不保夕,如此强烈的对比,反映出吴晋时期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
谷仓罐作为历史物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对这样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器物,唯有深入研究考证,才能发掘其内涵与价值,从而为我们还原一段更为真实完整的历史画面。
参考文献:
[1] 吴明娣.中国古代陶瓷佛教造像述略 [J].儒学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