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视角下性别语言研究成果简述
2015-11-25马王储
马王储
【摘 要】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差异这一观点早就成为共识,性别差异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已广泛的为学者所关注,但在语言学方面关于两性语言特点和差异的研究却起步很晚。本文旨在总结西方性别语言理论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性别;语言;理论
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差异这一观点早就成为共识,性别差异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已广泛的为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但在语言学方面关于两性语言特点和差异的研究却起步很晚。
一、二元对立的性别语言研究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在相互关联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崭新的科学在美国首先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西方女性要求在社会方方面面,包括语言的使用上要求与男性平等,促成了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大发展,这使语言和性别间关系的问题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开始运用语言学的观点和理论探讨女性语言的特点。Lakoff、Labov、Holmes和Cameron等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把性别语言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在研究性别语言差异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但是,以上语言学家提出的观点都为语言和性别间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早期模式,并分别从地位、权力,文化和礼貌四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言性别差异现象,但它们都过分强调“女性”和“男性”这一二元对立体,认为从本质上讲是“男性”和“女性”这两个对立的范畴而不是别的原因造成了语言的差异,这种性别本质主义的研究理论也就导致了过于强调性别语言差异并且忽视其他变量对差异造成的影响的问题。
二、后现代性别建构研究
90年代,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后现代性语言研究应运而生。性别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以卡梅伦为代表的一些语言学者竭力反对传统的两元对立论,对支配论和差异论等观点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支配论和差异论代表了女权运动的不同时期。支配论代表了女权主义者的愤怒时期,证明了女性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遭受的压迫;而差异论则代表了女权主义者的欢庆时期,反映了她们要求恢复和重新评价女性独有文化传统的呼声”。他们更多地关注对性别本身的理论研究,而非单纯的着眼于语言,这一趋势标志着社会语言性别建构论逐步形成,其主要观点是:“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身体都是社会建构的,都不是自然的分类,而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并不仅仅来源于男性和女性的身体(生理性别),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都是后天获得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种理论:社团实践论和表演论。
社团实践论,又称行为集团论,是由社会学家魏格纳在1991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学习理论,并由艾克特和麦克康奈尔首次将其引入了语言性别研究领域。魏格纳将社团实践论分为“共同参与的活动、合作协商的计划和共享的可调整的资源”三个方面,根据这一理论,“行为集团”被定义为“由参与共同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他们所有的行为,包括行动方式、说话方式、信仰、价值观和权力关系都体现在对统一活动,即实践的参与过程当中。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行为集团的形成并不以某一地域或某个群体的言语行为为标准,它以个人行为为标尺,凡是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的个体都可以形成行为集团,言语行为是集团共同的行为方式之一,而非形成行为集团的核心标准。团体实践论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
社团实践这一概念对语言性别领域的研究表明:(1)人们从事的活动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别,并使他们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语言和性别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通过不同的行为模式相互作用。例如,在教师行为集团和护士行为集团中男性语言带有更多的女性特征。与此相应,女政治家和女企业家的语言带有更多的男性特征。(2)在不同的行为集团中,同性之间的语言活动表现出更多的差异而不是类同;而在同一行为集团中异性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3)在社团实践论中,个体的身份是由行为决定的,它不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这样就有可能将身份的多样性纳入视野,包括种族、阶级和年龄,借此,它将性别语言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表演论是由美国后现代女性学家巴特勒在她的批判性著作《性别麻烦》中引入的概念,她跳出了社会性别二元论的定势,提出性别不是预定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是靠表演决定的。男性和女性都被看作社会演员,服装、发式、举止就是表演的道具。他们在交际过程中表演着自己的社会性别,性别身份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变化,永远没有终结。按照她的观点,性别身份不是个人的特性,而是一种必须“重复的风格化的东西”。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身份,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构建的身份;社会性别是表演性地产生的,不是一个静止的名词;“身体”己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的身体”,而是由文化和权力决定的身体。
在巴特勒理论的影响下,表演或表演性是一个潜在的、有用的概念,一些学者针对某些特定的话语是如何被分析为不断风格化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表演论强调不同语境下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即男女两性不仅仅在不同的言语社区或亚文化下表演着自己的性别,他们还在一个群体内部或单个人身上进行系列的性别风格化的表演。
三、国内性别语言趋同现象研究
目前,性别语言研究多集中于两性语言间的差异,以及该差异是否会对两性之间的交流产生负面影响。尽管性别语言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笔者却认为,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大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性别语言已经出现了趋同性,但关于性别语言趋同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成果不丰,笔者在中国知网首页以“性别语言趋同”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仅检索得4篇期刊论文和4篇硕士毕业论文。
然而,笔者对检索所得八篇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及研读,发现本研究领域,研究者多选择某一电视剧集的剧本作为语料来源,例如孟颖在其《性别语言趋同化现象研究》中选取了《欲望都市》;徐晓靓在其《性别语言趋同现象研究》中选择了《老友记》及冯冉在其《跨性别交际中男女语言趋同性》中选取了《老爸老妈浪漫史》等。此类似的研究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研究中的语料并非自然语料,而是通过剧本这种文学体裁体表现出的“非自然”对话。这就意味着剧本的创作者的语言风格严重影响了研究的效度。
此外,笔者检索得的八篇论文中,仅宋延媛着眼于中国社会中出现的性别趋同现象,但其文章仍选取电视剧集《家的N次方》为语料,也存在着上述问题,且研究内容空洞,文章缺少效度。因此,笔者认为对当代中国社会性别语言趋同现象进行的研究仍需进一步丰富。
四、结语
总之,回顾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性别语言从早期零散的语言现象研究到性别二元对立理论再到社会性别建构论,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虽期间遭到种种质疑,但在今后的研究中,性别语言研究理论会更加丰满充实,取得更多的研究硕果。
参考文献:
[1]Cameron,D.Verbal Hygiene[M].London: Routledge,1995.
[2]Eckert, P. & McConell Ginet, 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Where Language, Gender and Power All Live? Oxford: Blackwell,1998.
[3]Butler,J. Gender trouble [M]. New York: Routledge,1990.
[4]Lakoff,R.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M].York: Harper & Row,1975.
[5]薛玉萍.国外性别语言研究理论擅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7]李金凤.语言性别理论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J].妇女研究论丛,2004.
[8]冯冉.跨性别交际中男女语言趋同性——以美剧《老爸老妈罗曼史》为例[J]. 校园英语,2015.
[9]孟颖.性别语言趋同化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1.
[10]宋延媛.《家的N次方》中性別语言趋同现象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
[11]徐晓靓.性别语言趋同现象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