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中都遗址的保护措施初探

2015-11-25经鹏飞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保护探索措施

经鹏飞

摘要:在以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城墙、环境、地下水、物理风化、生物风化等方面的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性保护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对元中都遗址造成的损伤,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遗址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关键词:元中都;保护;措施;探索

元中都遗址保护的目标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对其造成的损伤,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遗址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下文将在已进行的保护工作基础上,研提今后应采取的若干具体措施。

一、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一)宫城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元代宫城城墙及晚期叠压部分病害、残破现象严重,保护形势严峻,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宫城城墙的保护应按照《元中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进行,要坚持保持现状、有充分科学依据可以恢复原状的原则,采取何种方式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并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要求进行。宫城城墙两侧堆积应采用考古发掘的方式进行清理揭露,以弄清城墙的原状。考古清理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清理发掘中要及时提出保护措施。城墙保护工程可以利用和借鉴现代科技保护手段,进行前期的分析检测和实验,分期推进城墙的保护。保护措施要具有可逆性。

宫城城墙雨蚀情况 宫城城墙风蚀情况

宫城城墙剥蚀、坍塌情况

宫城城墙位于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规划建设范围内。遗址宫城城墙展示的目的是展示其建筑技术和体量规模。宫城城墙保护要以覆土保护、填补保护为主。覆土尺度要随形,要考虑观瞻效果,避免表面的过度处理,以致缺乏历史真实感和沧桑感。

对于墙体上的防空洞、根部掏蚀、裂缝、冲沟,应采取加固措施。裂缝和冲沟的加固,可采用灌浆技术,外部用改性黄泥抹平,使其与城墙本体颜色一致。对于剥落严重的墙体,在城墙原始的边角部位修筑护墙和护脚,用来支撑城墙,防止城墙人为损坏或从底部坍塌。防空洞可搭配使用青砖和土坯,再用木柱支撑,严防坍塌。

(二)皇城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皇城城墙位于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规划建设范围内。皇城城墙的保护展示,必须安全第一、科学实效。保护以覆土保护、填补保护为主。覆土尺度要根据地形灵活变化,要考虑观瞻效果,避免表面的过度处理。需要补砌的地段根据外貌特征和破损程度进行补砌,保持城墙原貌。

(三)郭城城墙保护的技术性措施

郭城城墙在地面上已基本消失。如果采取地下揭露地上建保护棚的方式,保护棚室内容易形成潮湿环境,不利于城墙保护。因此保护棚要具备合理的排风、排水设施。在现阶段,为确保文物安全,郭城城墙保护应以日常保养和加强管理为主。

二、环境整治的技术性措施

明确工程性质和内容,现阶段重点做好元中都中心大殿遗址区域的环境整治、绿化和道路铺装,有效改善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调整设计理念和思路,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按照《元中都遗址保护规划》要求,结合遗址保存现状,科学研提具体措施,增强针对性。系统梳理已有考古和研究工作成果,明确道路宽度和铺装材料、植物选种和布置方式、服务设施选址等,注意突出遗址氛围,避免园林化设计倾向。

草原风貌是遗址的首要景观特征。宫城内由于建筑遗址较多,考虑考古需要和建筑遗址的保护,植被绿化应首选当地特有的草原植被品种,以表现元中都宫城的城市布局和草原都城的景观特色。郭城外植树造林,减少大风对遗址表面土体的破坏,防止保护区划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改善局部小环境。遗址郭城内的白城子行政村,包括北边的魏家房子村和南边的积善村,总体搬迁出郭城外。

三、元中都遗址地下水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一)元中都遗址地下水的病害机理

造成遗址损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外部环境不利于保护。因此,有效保护遗址,除改善遗址材料的特性外,就是要改善或保护遗址的小环境。

以前,研究者对遗址破坏因素的考察,集中在风蚀、雨蚀、冻融等“看得见”的方面。然而,地下水也是破坏遗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遗址地表水会作用于遗址表面。与此同时,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浸入遗址表面,特别是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温度变化,则会出现凝结。在坝上地区漫长的冬季和干燥的气候影响下,水分挥发速度更快,这样很容易造成遗址的龟裂,甚至倒塌。如果遗址中所含水分遇冷结冰,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时,因其体积可膨胀8%而产生大约6×103㎏/㎝2的膨胀力,对其四周土壁产生压力,但当冰融化后,这个力就随之消失,如此反复冻融,就会使遗址出现裂隙。

土壤中的可溶盐,同样会因遗址地表水的渗入和地下水上升,随着温湿度变化而出现溶解—结晶,和水的冻融一样,使遗址产生裂隙和裂隙加剧,从而使遗址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元中都遗址地下水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为不影响遗址形象,最好筑暗排水沟,用来降低遗址地下水水位,防止地下水的上升面膨胀,崩解遗址,也防止地下水携带地下水本身及土中的溶盐侵入遗址,从而引起遗址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元中都作为都城,城内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下一步可考虑结合考古研究工作,将搞清整个城址的给排水系统与筑排水暗沟统筹起来,既实现了考古目标,又排除了文物险情。

四、元中都遗址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一)元中都遗址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的病害机理

遗址地处露天,直接与大地相连。风化是个破坏十分严重的病害。而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往往是被研究者所忽视的。

遗址墙体的土中含一些可溶盐,虽含量不高,但因随雨水迁移富集在遗址的墙基处使其相对含量较高。随着环境温湿度的频繁变化,可溶盐的溶解收缩—结晶膨胀—再溶解收缩—再结晶膨胀,这样反复活动,使墙基发生十分严重的物理风化,使遗址的墙基酥粉而被风掏蚀凹进,容易倾倒。

温度的骤变会引起土遗址中水和可溶盐的变化,加速裂隙的产生和裂隙的发展。

(二)元中都遗址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墙体以覆土保护与填补保护为主。今后可考虑建筑良好的遮掩保护体,以防止遗址小环境温湿度的剧烈变化。

五、元中都遗址生物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一)元中都遗址生物风化的病害机理

风化不仅有物理风化,还有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由于空气质量优良,酸雨引起的化学风化对遗址影响很小。值得重视的是,植物根系引起遗址生物风化。

降落在遗址上的植物种子,遇到合适的温湿度就会生根发芽,其根系不仅会引起遗址表面开裂,还使雨水沿根系深入遗址而破坏遗址。另一方面是遗址周围的树木根也会由于生长而延伸到遗址内,引起遗址产生裂隙,表面开裂。

(二)元中都遗址生物风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

当地气候干旱,大规模的绿化势必進行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加重盐碱化程度。因此,绿化不必恢复到历史状态,能防止土地荒漠化即可。关键展示节点的绿化应选用当地常见的草原植被,避免出现非传统的绿化品种和手法。不采用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进行绿化,防止因绿化产生生物风化而损坏遗址。

元中都遗址价值重大,但文物本体和环境十分脆弱。应该坚持原生态保护的保护原则,每一项保护措施都应当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预期的效果。要针对不同遗迹保护的基本问题,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以日常管理、日常保养、防护加固为主,尽量减少直接作用于文物本体的保护工程措施。同时,增加城墙、环境整治、地下水控制、溶盐引发的物理风化控制、生物风化控制等方面保护措施。总之,进一步强化保护责任、加大保护投入、加强保护引导,刻不容缓。而深化遗址保护的基础研究,完善遗址保护的理论支撑,就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保护探索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日媒:新型美中军事健康关系在互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