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对雏鸭致病性的影响研究
2015-11-25夏新萌山东省聊城市动物疫病与控制中心山东聊城252000
夏新萌(山东省聊城市动物疫病与控制中心,山东聊城252000)
不同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对雏鸭致病性的影响研究
夏新萌
(山东省聊城市动物疫病与控制中心,山东聊城252000)
试验选用9日龄樱桃谷雏鸭30羽,经腹腔、皮下、脚蹼、颅内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观察不同接种途径对雏鸭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后,各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颈部皮下接种66.7%,腹腔33.3%,脚蹼50.0%,颅内33.3%。HE染色病理切片镜检结果:肝脏和脾脏细胞坏死,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异嗜性粒细胞浸润;法氏囊皮质区与髓质区淋巴细胞减少,髓质区淋巴细胞坏死,胸腺皮质区呈星空状,巨噬细胞浸润,脑膜炎,脑水肿。试验表明:该株链球菌对雏鸭致病性较强,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征明显。
链球菌;接种途径;病理变化;雏鸭
链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饲养环境中,是大部分禽类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因此,一般认为禽链球菌为非致病菌,其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禽业的快速发展,该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率逐年提高,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鸭源链球菌的研究仅限于生产实践中的一般病例报道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对致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研究相对较少。
本试验选用9日龄樱桃谷雏鸭,通过不同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观察雏鸭感染链球菌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研究不同途径接种鸭源链球菌对雏鸭的致病性影响,以期为禽类链球菌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禽类养殖业中链球菌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综合分析。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 鸭源链球菌,华中农业大学病理实验室分离鉴定并保存。
1.2 实验动物 1日龄樱桃谷雏鸭30羽(购自武汉市某种鸭场),自由采食饮水正常饲养9 d后,经血检无细菌感染,随机分为5组,每组6羽,接种途径分别为腹腔、皮下、脚蹼、颅内和对照组。
1.3 菌液制备 供试菌株接种于TSA培养基,37℃培养24 h,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TSB液体培养基,纯培养过夜后,无菌挑取纯化菌液接种于TSA培养基,37℃培养24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挑取单个菌落作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特征。鉴定后挑取TSA培养基上经纯化的单个菌落,接种于15 mL TSB液体培养基,摇匀纯培养,37℃培养18 h,利用活菌计数法计算制备菌液中活菌数为1.5×10 CFU/mL。
1.4 动物试验
1.4.1 人工接种 试验组分别采用腹腔接种、皮下接种、脚蹼接种、颅内接种方式,接种剂量为0.2 mL/羽,对照组不作试验处理。
1.4.2 临床观察 每天观察各组临床症状,记录发病和死亡时间及数量;定期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死鸭及时进行尸体剖检,观察记录各组织及脏器病变,采集肝、脾、脑、心脏及心包膜、肺、肾、腔上囊、胸腺、十二指肠等组织器官,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未死鸭和对照组继续正常饲养,14 d后全部宰杀、剖检,观察记录各组织及脏器病变,取肝、脾、脑、心脏及心包膜、肺、肾、腔上囊、胸腺、十二指肠等组织器官,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分组编号,备用。
1.4.3 病菌分离鉴定 解剖病死鸭,采集肝脏涂片,革兰氏染色。接种于TSA血清平板,37℃培养24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挑取单个菌落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特征。
1.4.4 病理组织学观察 采集组织器官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周后,按常规方法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学检查 经细菌分离,分离菌在TSA血清板上长成表面湿润、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小菌落,直径约1 mm。革兰氏染色阳性,单个、成对或成短链状排列,与接种菌一致。
2.2 发病率与死亡率 详见表1。
表1 不同途径感染鸭源链球菌后雏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经临床观察,颈部皮下接种试验组。雏鸭接种后2 d出现临床症状,精神不振,眼睑肿胀,头部羽毛蓬松,食欲减退,排黄色稀粪,病程持续7 d后精神有所好转,但雏鸭眼部分泌物逐渐增多,颈部皮毛较稀,生长缓慢,发病率100%(6/6),于接种后第3 d死亡1羽,先后死亡4羽,死亡率66.7%。腹腔接种试验组。雏鸭接种后2 d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头部羽毛蓬松,眼睑肿胀,排黄色稀粪,发病率100%(6/6),先后死亡2羽,死亡率33.3%。第13 d开始预后病鸭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第15 d开始精神状态和食欲恢复正常,但生长缓慢。脚蹼接种试验组。雏鸭接种后第3 d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病程持续8 d后雏鸭精神有所好转,但脚蹼上长出数个米粒大小的肿块,发病率100%(6/6),死亡3羽,死亡率50.0%。颅内接种试验组。接种当天即死亡1羽,其余供试鸭接种3 d后出现精神不振,眼睑肿胀,排黄绿色稀粪,发病率100%(6/6),死亡2羽,死亡率33.3%。空白对照组。6羽雏鸭精神状态和食欲正常,羽毛光洁,生长速度较快。
2.3 病理学观察
图1 脾脏肿大
图2 肝脏纤维素性物质渗出
图3 心包膜增厚、纤维素性物质渗出
图4 法氏囊萎缩
表2 不同途径感染鸭源链球菌后病死鸭的剖检病理变化
2.3.1 剖检病理变化 详见表2及图1~图4。由表2及图1~图4可见,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脾肿大(图1),肝被膜纤维素性物质渗出(图2),心包膜增厚和纤维素性物质渗出(图3),肺淤血、水肿,肾肿大、淤血,法氏囊萎缩(图4)、质地变软,胸腺出血,脑膜充血和水肿。
2.3.2 组织学病理变化 详见表3及图5~图22。
表3 不同途径感染鸭源链球菌后病死鸭的组织学病理变化
图5 脾脏局灶性坏死
图6 脾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单核细胞增多
图7 肝被膜增厚、纤维素性渗出
图8 肝血管淤血、炎性细胞浸润
图9 肝细胞脂肪变性、细菌团块
图10 心包膜增厚、纤维素性渗出
图11 心外膜增厚
图12 心肌纤维间炎性细胞浸润
图13 脑膜增厚、坏死灶、淤血
图14 脑血管壁周围异嗜性粒细胞浸润
图17 脑膜血管壁细胞淀粉样变
图18 法氏囊皮质和髓质淋巴细胞减少
图19 胸腺淋巴细胞减少
图20 胸腺巨噬细胞浸润
图21 肾脏细菌团块
图22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由表3及图5~图22可见,组织学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脾淤血、细胞坏死,可见局灶性坏死,坏死灶均质红染(图5),单核细胞、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图6)。肝脏被膜增厚,有红色丝网状纤维素性渗出(图7),血管扩张、淤血、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图8),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窦内皮细胞可见蓝色粉末状细菌团块(图9);心包膜增厚,包膜上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心包膜下有浆液性纤维渗出物(图10),心外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图11)心肌纤维增宽、心肌纤维间有少量炎性细胞(图12);大脑,脑膜增厚(图 13),有多量局限性坏死灶、坏死灶周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素性渗出(图14、图16),脑膜处及脑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细菌团块(图15),脑膜血管壁细胞呈淀粉样变( 图17),脑组织水肿、淤血(图13);法氏囊皮质区和髓质区可见淋巴细胞减少,髓质区淋巴细胞坏死(图18),偶见细菌团块;胸腺皮质区淋巴细胞减少,呈星空状(图19),巨噬细胞浸润(图20);肺泡壁淤血,肺泡腔狭窄;肾小球细菌栓塞(图21),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图22)。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证实,经颈部皮下接种鸭源链球菌感染雏鸭的病变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病变特征最明显,主要表现为脾肿大,心内膜炎,肝、脾、肾有局灶性坏死,脑膜炎等典型症状。腹腔和脚蹼接种途径病变较为明显,颅内接种途径致病性最弱。
颈部皮下接种表现出的高致病性,可能与接种途径较接近于雏鸭胸腺有关。胸腺在机体中作为免疫中枢器官,在雏鸭早期个体免疫系统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链球菌最先在胸腺附近大量增殖,可明显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加剧病变进程,故死亡率最高。腹腔接种组的雏鸭致病性较高于其他各组,可能与直接接种腹腔内,突破了皮肤和粘膜屏障,使病菌直接在腹腔脏器大量增殖,对脾、肝、肾组织致病性较强有关。脚蹼感染组的致病性较高,反应出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脚蹼外伤,可能造成链球菌感染,应当引起特别注意。颅内组作为接毒途径致病力较弱,操作较困难,不宜作为人工复制链球菌感染雏鸭试验的最佳途径。
临床治疗过程中鸭源链球菌对青霉素或头孢等抗生素普遍敏感,但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等耐药。预防禽链球菌病,进行疫苗免疫一般采用颈部皮下接种或腹腔接种途径效果较好。
S858.32
A
1005-7307(2015)05-0006-006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