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演绎艺术《钢琴家》指下流淌的钢琴音乐

2015-11-25莫晓莺

电影评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夜曲钢琴曲钢琴家

莫晓莺

随着电影对钢琴音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钢琴音乐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逐步增加,《钢琴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因以钢琴音乐不同的风格体现出真挚、细腻的情感而斩获多项大奖。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此影片中音乐与战争是主题思想,战争让世界充满惊恐和祸患,而音乐则让世界变得美好。钢琴和战争交织在一起,诠释了战争期间人们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影片运用的钢琴音乐作品中,没有以节奏渲染战争的磅礴气势,而是选择惆怅、抒情的柔和旋律,体现出哀怨、隐忍的精神力量。

一、肖邦音乐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一)肖邦在音乐领域的地位

肖邦(F.F.Chopin)是波兰乃至世界音乐史上最关键的人物,是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广泛的钢琴家之一,是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的创作以钢琴曲为主,被世人称之为“钢琴诗人”。肖邦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超然的个性,流畅、文雅而优美,具有较强的可唱性。其音乐充满神秘和幻想,以波兰民间、民族音乐为基础,体现出波兰音乐特点和民族精神,对后世作曲家具有较大影响。

(二)肖邦钢琴曲的音乐特征

钢琴是“乐器之王”,其演奏出的音乐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体现出更加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在电影的结构中,钢琴音乐具有较高地位。自然环境中的音响、风景、人物情绪、生活百态都可以运用钢琴艺术展示出来。电影是综合性艺术,涉及到不同的表现形式,电影中恰当的运用钢琴音乐,能够表达出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让画与人、影与声妥善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显著的艺术美感与审美情趣。

电影《钢琴家》剧照

肖邦平生共创作200余部音乐作品,以钢琴曲为主,其音乐体裁多样化,包括幻想曲、奏鸣曲、练习曲、夜曲、前奏曲、叙事曲以及波洛涅兹、玛祖卡、华尔兹等舞曲。夜曲是肖邦创作的音乐体裁,其诗意饱满、形象丰富,曲调幽阑、平和冲淡,柔和的节奏中深藏着忧郁的感情。肖邦的21首夜曲是他最有诗意和情性的作品,所以肖邦夜曲又叫作钢琴曲的“百科全书”。肖邦升c小调夜曲中,紧张段落特别多,体现出戏剧性、强烈冲突性,此作品在肖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曲也为《钢琴家》电影增色不少。浪漫主义文学对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影响特别大,其艺术性与思想性都特别明显。G小调叙事曲以密茨凯维支的诗为灵感创作而成,表达出波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气节与精神。肖邦创作的钢琴音乐体现出浪漫和幻想,具有灵活、鲜明的节奏与风格,他是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二、钢琴音乐与《钢琴家》影片的融合

(一)《钢琴家》电影的艺术情节

《钢琴家》运用写实的方式,讲述了二战时犹太民族和钢琴家所受到的生命危险与精神折磨。电影主人公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以至于一位德国军官为之深深感动,逐步转变其对于犹太人持有的态度,在他的保护与帮助下,钢琴家处于相对安全之中,一直到战争结束波兰获得彻底解放。电影艺术中经常刻画的主题是战争,以战争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主要表现形式。而《钢琴家》中没有大量渲染战争血腥,而是在肖邦音乐塑造的环境中,突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此电影音乐给人以舒缓、忧郁的感觉,同时恰到好处的体现出人们在面对战争时的无助与痛苦。电影《钢琴家》中,波兰人民的反抗力量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特别脆弱,而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则在优雅的曲调中传递出坚持与忍耐。此音乐诠释出二战时人民悲伤痛苦、流离失所的生活,他们的生命面临着威胁,必须放弃体面与尊严,体会逃亡的心情。《钢琴家》再现这段历史画卷,其背景音乐是肖邦的钢琴作品,能够提高电影的感染力。

(二)《钢琴家》运用的钢琴曲

肖邦的钢琴音乐的生命力特别强大,在《钢琴家》中,共选择11首肖邦钢琴曲,这些作品的题材不同、风格各异,是他不同时间创作的作品,在影片中发挥出联系剧情的功能,音乐情调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电影中运用的肖邦夜曲,既体现出幻想和沉思,也表达出在茫茫黑夜中人的心声,影片中流淌的音乐中蕴含着反抗与痛苦的声音,以隐忍和舍身的精神感动人的心灵。所以,此11首肖邦钢琴曲,体现出主人公什皮尔曼多舛的命运,其中《夜曲》就好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

三、《钢琴家》中肖邦音乐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

电影将音乐与画面结合在一起,具有渲染故事气氛的作用。电影开篇以黑白镜头展示出1939年的华沙街头,人们的生活比较合适、平静,各自忙于自己的生活,此时的背景音乐是肖邦于1833年创作的《c调小夜曲》,其曲调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如泣如诉中让人感觉到一些伤感与无奈。随着镜头的跟进,一位演奏者在华沙电台录音室中弹奏钢琴的画面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眼中自信、坚毅与忧伤。此乐曲宏大激昂,具有英雄主义色彩。乐曲的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平静的第一部,聚集很多力量的第二部以及动力性较强的第三部,此曲式在每个小部分中也有明确体现,如第一部分包括的乐段有三个,属于单三部曲式。乐曲让听众觉得像深深的叹息,伴奏环节也表现得比较沉重、平稳、忧郁。乐曲音色严肃、庄重,渲染出悲伤、忧郁的环境,在悲伤情愫中带有不安因素。其原因在于A段乐句中运用凝重和弦与浑厚深沉低音部。

当钢琴声响起,黑白画面逐步变为彩色画面,电影音乐与画面完美统一起来。主人公衣着考究、面容俊秀,其眼神深邃而凄迷,其演奏得心应手,体现出他高贵的气质。乐曲与人物外表让观众为之陶醉。而战争破坏了这种和谐美,钢琴家只能到处避难。此时《c小调夜曲》体现出明显的结构形式,第一层次是悲伤平和的旋律,然后产生明显转变,平静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哀伤。此时故事发展到华沙正历经战争折磨,人们的无奈与不安情绪更加明显。随着炮火的越来越近,音乐逐步进入第二层次,其节奏活泼,之前音乐中的忧虑一扫而光,其顺畅华丽的节奏体现出波兰人民胜利的信心与信念和坚强品质。电影结尾处运用此音乐,当柔和的音乐缓缓传来,战争的辛酸和痛苦都已经远离,为故事奠定悲伤又具有希望的基调。

(二)促进情节发展

《钢琴家》中运用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此作品坚毅、开朗,充满活力,体现出波兰民族骄傲感。战争之初,波兰战事不利,德国占领华沙,大肆屠杀犹太人。躲避追杀是主人公什皮尔曼的生活,这种没有未来、没有活力的日子是一种煎熬。他每天提心吊胆过着逃亡生活,疾病和饥饿威胁着他的生命,在不断躲藏中偶然发现破旧的钢琴,那一刻他特别激动,经过紧张逃亡与残酷斗争后,电影运用波罗乃兹舞曲描写战争中犹太人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的心情变得舒缓。在主人公打开钢琴时,乐曲在耳畔缓缓响起。此曲与舒缓柔和的夜曲有明显的区别,其汹涌奔放,洋溢着豪迈的感情,人们心境逐渐开阔,一扫之前的悲愤心情。镜头前特定了主人公因颠沛流离而消瘦憔悴的脸庞,然后是他的双手和钢琴键盘,观众看到什皮尔曼手指凌空在键盘上弹奏,其音乐来自他的心间并未在钢琴上真正响起。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下,他只好控制对音乐的眷恋,却无法发出一点点声音。通过肖邦音乐,让观众看到主人公在残酷环境下生活下去的意志与勇气。人们被此画面深深感动,导演以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处理方式,提高影片的感染力。肖邦钢琴曲,让差异明显的节奏与风格完善的联系起来,体现出人物的精神与内心世界,为电影高潮进行铺垫。

(三)刻画人物形象

在战争的危机中人们要面对很大的压力,钢琴家为了人身安全,每天在废墟上隐藏与奔走。在一个夜晚他在废弃的建筑中,万籁俱静中钢琴家面对清淡的目光。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能得到宁静是最大的享受。饥饿的钢琴家发现个罐头,心头百感交集地看着它,此时镜头中出现一双皮靴,而后是一个德国军官,观众的心情不禁紧张起来,就好像转眼间他就会牺牲。而剧情并未如此发展。德国军官没有立刻处死什皮尔曼,却让他弹奏钢琴,此时肖邦的音乐再次响起。在德国人的监视下,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什皮尔曼弹奏起舒缓、忧伤的叙事曲,音乐声仿佛是在诉说着什么,缓慢且平和,德国人也被音乐深深打劫,脸色也柔和很多。渐渐的音乐声中透露出悲愤的感情,此时他的表情高贵而严峻,他在音乐中重新找回尊严,也凭借音乐体现出愤慨却坚定的信念。

《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1831年创作的钢琴曲,肖邦当时也遭遇到家破人亡,其写作背景与《钢琴家》故事具有相同点。乐曲开展结构是奏鸣曲,具有肃静沉稳的风格和柔和凝重的曲调,让观众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乐曲选择跳跃性强的节奏有,体现人们心中的悲愤和不安。而后转成E调曲调逐步柔和,体现出经过苦难的人们内心更加坚强。再后的高潮环节,将高音加入音乐中,就像人们面对战争发出的催人奋进的呐喊。电影中的音乐,最初以哀绝沉稳来刻画经历沧桑磨难的人物形象,他痛恨侵略者。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跳跃性的音乐中,主人公变得自信和从容,心中的仇恨与痛苦转变成必胜的斗志和生活的勇气,让人们看到他不屈不挠的信念和直面苦难的精神。

(四)阐述主题

电影结尾又响起《降E大调华丽的大型波罗乃兹舞曲》的节奏,曲子体现出刚劲坚毅、肃穆庄重、豪情悲壮、开朗向上的精神。电影以战争结束为结尾,德国宣布战败,久经磨难的波兰人民以得到自由。钢琴家逐步摆脱了悲愤痛哭的情绪,再次振作起来。他重新回到以前工作的电台,重新弹奏起的波罗乃兹舞曲,向人们传达大无畏的民族精神。故事中钢琴家在战争中屡屡遇到苦难甚至是经常在生死的边缘徘徊,是人生低谷。而此时,暗淡悲伤的情绪被壮志激情所代替,什皮尔曼回忆战争时经历的事与人,迸发出生命的力量。当美好、和平被黑暗笼罩,人们会更加认识到和平生活的美好与珍贵。主人公在历经重重磨难后走出战争阴影,他以华丽优美的音乐表达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以高昂激越的华章赞扬波兰民族的精神,以丰富的韵律预期战争过后的美好人生。

结语

《钢琴家》电影刻画的,是人性在战争这样的特殊时期所出现的变化,民族精神是影片要展示的主题。电影运用肖邦的钢琴曲为主题音乐,与其主题相互辉映,形成完善的整体,既彰显出音乐的魅力,也深入刻画了电影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声中观众的思想与情感获得了升华,让人与音乐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也展示出音乐的穿透力与感染力,两者妥善结合,提高音乐与影片的美学意义。肖邦音乐在电影《钢琴家》中具有营造氛围、促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阐述主题等作用,其贯穿于电影的各个环节中,是提高电影艺术性的关键方式。

猜你喜欢

夜曲钢琴曲钢琴家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月夜曲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我是小小钢琴家
快乐新年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