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拍摄手法对经典与当代大众文化的融合

2015-11-25尹艺蓓

电影评介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罗密欧

尹艺蓓

西方电影史上,对经典名著的翻拍已成为一种传统,而作为西方文学巨擘的莎士比亚,其经典名著更不能免于此,其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由文本形式屡次被搬到了大荧幕上。直到1995年以前,所有电影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忠实于原著的,都是在当时时空的语境里,一遍遍用古老语言演绎着传统经典的意义。但是,好莱坞导演鲁霍曼在1996年的时候,又重新翻拍了这部经典名著,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却将大众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完全颠覆了,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青年一代的潮流和心理,在电影中时空之间、现代与经典之间都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并且在其电影表达的手法上也融入了众多的后现代主义元素,进而使这部电影在口味上迎合了当时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趋势。1996年电影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对莎士比亚原著的继承中融合了当代文化大众的主流心理,是一部与以往电影版本完全不同的电影。

一、对经典的传承——时空之间的错位

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后现代主义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错位,1996年电影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呈现上给人一种现代与古典之间交替的错觉,如在此名著中最经典的“阳台会”,罗密欧在舞会上见到朱丽叶之后,来不及更换衣服就跑到朱丽叶的窗下表白,观众在这段电影中依然可看到朱丽叶那古典式的窗台和藤蔓,还有她那走出来时一袭典雅的长裙,好像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时代。[1]但是镜头一转,很多现代元素又开始出现在电影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波光粼粼的游泳池中的那段戏,正是融合了现代元素的精心设计,在唯美的电影镜头里,两人古典的爱情对白完全与当时灯光点点的场景布置融合在了一起,观众在欣赏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中世纪的那种古典气质,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元素为这部电影带来的新的浪漫情怀。

在剧情上,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保留了原著中的基本剧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主线还是不变的,但是,作为视觉与听觉艺术结合体的现代电影艺术,其在时空的呈现上就加入了更多导演和编剧的主观性,在现实场景和声色效果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在电影故事的情节上,同样是讲意大利城市维洛那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之间存的对立,暴力冲突时常发生,但是命运却还是将前者之女朱丽叶和后者之子罗密欧安排在了一起,他们在舞会上的邂逅注定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唯一,一见钟情后的私定终身和家族仇恨缠绕在一起,这种纠葛和冲突必定会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仇恨的牺牲品。最终命运还是没有眷顾这一对可怜的爱人,他们还是双双带着彼此的爱情离去。但导演在情节和台词上保留了原著中古典的气质,并在此基础上为莎士比亚和罗密欧穿上了一层现代时尚的外衣。原著中的唯美、暴力和浪漫,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得到了保留。这是导演对于莎翁的尊重也是对观众情感和认知的尊重,电影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到原著中暴力、唯美、迷幻而又浪漫的气质,只是在时空方面,导演有意而为之的错位,使后现代主义的元素为这部电影加入了更多的后现代主义气息,迎合了当今大众文化的主流趋势。[2]

二、对经典的颠覆——解构主义的特征

解构主义可谓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又一重要特征,这种解构主义是对固有僵化形象的反抗,破旧立新是其认知发展的动力,也是其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特征的核心精神力量。在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其名字的排遣就体现了一种脱离古典范畴的意识冲动,如其英文片名为“Romeo+Juliet”,这是有意地要和之前古典范畴内的“Romeo&Juliet”产生一种区别的表达,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曲线字体“&”被当今国际通用的数学语言符号“+”替代了,这是导演对于此片和古典范畴意义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种脱离表达,其背后是想告诉观众——这部电影不是所谓的经典意义上的电影,它有着不同于传统的颠覆色彩。

尽管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故事的主体情节方面保留了原著的概况,为观众在认知和情感方面保留了基础,但作为一部颠覆经典的电影,其在剧情方面又有着很多的创新意义。从故事情节的时空设定来看,影片中明显有现代社会的影子,如原著中的匕首换成了手枪,在任务身份的设定方面,导演鲁霍曼也进行了大胆更换,原著中的两大贵族家庭在电影中换成了暴力浮夸的黑暗势力分子,原著中的亲王也被换成了警察局局长的身份,并且在演员的选用上更是大胆地选用了黑人演员,由一位新闻主播负责莎士比亚原著中旁白的朗读。由此来看,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人物时空设定方面都进行了颠覆,更加迎合了现代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时代背景。其次,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气氛渲染方面突出了暴力的元素,在电影对两大家族的展现场景方面,也由原著中的街头混战转到了加油站,在枪战、飞车、直升机、爆炸等镜头的渲染下电影的火药气息更浓,也凸显了维洛那这座城的神经质特点。[3]很显然,导演这么刻意安排,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商业电影的卖座要求,好莱坞商业大片一贯如此,另一方面,也是其个人电影艺术的表达,仇恨的力量在暴力的怒火中格外地有着视觉冲击的效果。同时导演在很多场景的设置都有着精心的策划,如那场罗密欧遇见朱丽叶的舞会,原著中的舞会是高雅而庄重的,但是在影片中这种原著的氛围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迷乱浑浊的淫靡气息,你看不到所谓的“贵族”的身影。在这种环境的衬托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单纯的邂逅就显得更加唯美,导演用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内心的精神活动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为了使电影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导演故意增强了其生活化的表达,这一点在电影人物对白上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在莎士比亚的原著中,人物之间的对白就如同诗一般美好,很多配角的语言也都有着华丽辞藻的修饰,尽管在电影中人物的语言还保留有那种古典韵味的美感,但是在与各种融入了现代元素场景的配合中,很多语言显然已经在向现代语言开始迈进,由此看来,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原著有着很多的颠覆性情节,并在这些颠覆中实现了对电影意义的重构。[4]

三、对现代的写照——后现代主义逻辑

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思想表达方面有意地夸张了美国新一代青年中狂躁迷惘的情绪,立异的装扮、乖张的行为、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迷失、暴力与毒品等这些无意义的生活体验,都出现在电影的表达中,将现代美国社会中新一代青年的社会问题夸张地凸显了出来。如电影中两大家族激烈激战的局面,枪战和飞车在爆炸的背景中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导演运用现代电影表达手段和现代电影场景设置对莎士比亚经典的重新解读和瑰丽想象。除此之外,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中人物的服装设计、各种场景的设置、背景音乐的烘托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现代化的处理。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保留了朱丽叶的纯真性格,还凸显了其为追寻爱情而勇敢追逐的精神,传统女性中的矜持与害羞在电影中被淡化,朱丽叶有着现代女性独立和坚持的个性,这正是对现代女权思想的体现。当遇到自己的真爱时她也会主动追逐。如在电影中朱丽叶为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意会在很多人的面前将罗密欧推入电梯而吻他,朱丽叶这种独立、自由、奔放的性格,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动作场景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于传统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理解,各种枪战和飞车等现代电影语言和逻辑的运用,将这部电影带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视角内,在电影审美的表达上,深刻的本体不确定性是其展现出的主要特征,如电影中现代警察文化的元素直升机等的出现,两大家族之间的斗争明显带有现代黑帮势力的争斗特色,枪战和飞车等又是对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成果的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反精英主义的倾向,导演在这部经典著作的翻拍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历史感消失”的特征,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重要特性,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将这部原本发生在16世纪的故事场景推到了20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古老的悲剧爱情故事就在导演的镜头下产生了后现代化的特征和意义。也许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电影在深度方面被各种后现代化之一的元素冲淡了,但这也正是导演的电影表达手段之一,它是对当前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反应,动作、语言和场景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电影的剧情开始变得饱满,体现了导演对于“崇高”美学观的追求,它使电影在深度方面做出了牺牲,却在强度方面给了原著更多的注入,如罗密欧杀死提尔伯特的一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文学界和电影界都有着大批粉丝,经典原著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深刻,而鲁霍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则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强度,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导演运用后现代的拍摄手法,也使得经典与当代大众文化实现了融合,从更深层面来看,观众也可以感受到导演对当代美国新一代青年问题的思考,是一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电影产物。

[1]李静.从文本到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其电影改编的对比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3]黄金金.在颠覆中传承经典——鲁霍曼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主义探析[J].考试周刊,2012(18):19.

[4]张浩.1998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3(23):70-71.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罗密欧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 STELVIO 四叶草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亲爱的,你太胖了
新款阿尔法·罗密欧Giu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