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韩流”影视作品对中国当前文化消费的影响

2015-11-25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5年12期
关键词:韩流韩剧文化产业

张祖群

一、研究综述与“韩流”本质概括

(一)研究综述

中国学者分析“韩流”影视作品乃至韩国文化产业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与著作举不胜举。在中国知网上检索“韩流”主题文献(截止到2015年6月9日),2015年上半年有92篇、2014年有338篇、2013年有134篇、2012年有151篇、2011年有145篇、2010年有131篇、2009年有164篇、2008年有222篇、2007年有290篇、2006年有375篇、2005年有285篇“韩流”文献,中国学者对“韩流”影视作品的关注大致在2005-2007、2014-2015有两个高潮。张扬(2006)[1]将韩剧旅游热归结为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商业运作、市场营销等原因。在上述文献中,比较典型的有:韩国影视作品宣传的韩国式儒家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毫无障碍,这种文化圈层内的同质性是引发旅游热潮的根本动因。马晓龙、张晓宇、Chris Ryan(2013)[2]将影视旅游者按行为动机划分为体验型游客、探索型游客、观光型游客和被动型游客4种类型。张亚丽(2014)[3]经过测算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和依存度系数,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服务业属于“低中间投入、高附加值”行业,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均不大;同时,“消费+投资”对大部分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强,而出口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大。张祖群(2014)[4]探讨了“韩流”风潮在中国掀起的时尚风潮,并比较了韩国影视作品与中国影视作品在欧美遭遇的不同“文化折扣”。本文在前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韩国影视作品的本质特征:这种高仿“儒家”内核+“深刻”现实主义的国际文化传播方式之所以成功,得益于韩国政府“文化立国”策略(包括政策鼎力推动、政府与企业增加投入、注重文化出口等)。今天,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成为追星(韩国影视明星)族,中国综艺节目、影视作品大量模仿韩国作品,“韩流”甚至引发的旅游热潮,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当前文化消费到底怎么了?

(二)“韩流”影视作品的本质

1.“韩流”影视作品的高仿“儒家”内核与国际文化传播

“韩流”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影响进而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因为“韩流”中蕴含的“儒家”传统文化因素容易被中国人认同和接受。自古中韩作为友好邻邦,韩国受到“儒家”的文化影响极大,所以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韩国影视表达的方式易于接受,剧中所蕴含的道理更容易被理解,因而“韩流”被普遍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对韩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历代韩国的王朝中,儒家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中。而韩国人也特别善于利用这些特色文化符号,在韩国电视剧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特别是在韩国古装剧中,儒家思想体现得更加明显,深刻弘扬了东亚儒家文化礼仪之邦的精神。另外“韩流”影视作品中蕴含的现代时尚元素也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5]东亚地区共同的“儒家”文化渊源,共同的发展空间,共同的价值标准等使韩国影视剧在中国具有明显的文化亲和力。[6]在相当一部分韩国人眼里,“儒家”文化不是中国的“儒家 ”文化,而是东亚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基础,韩国保留着比中国更传统、更正宗的“儒家 ”文化。他们认为:中国已经超出一个政治实体的范畴,而是一个文化区域(特别是东亚文化)的范畴。

基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高效的市场运营机制等作为支撑,韩国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7]韩国政府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出发,精心制作韩国影视片,不是把“韩流”当作单纯的文化传播,而是旨在打造亚洲的代表性文化和韩国名片。通过塑造这种团结友爱的国家形象,韩国的国际形象更加高大,大大增强了韩国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了一个基于东亚儒家内核与现代化外壳的“大国崛起”(笔者按:这里借用中国的大国崛起术语,比照韩国)的勃勃雄心。

2.“韩流”影视作品体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

作为电影艺术观念的现实主义,它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而且是世界性的。从以下几部代表性影片加以说明。第一,电影《熔炉》(2011)以发生于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为蓝本,描述性暴力所引发的悲剧以及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人们津津乐道于《熔炉》而制定“熔炉法”,讨论中国是否也有类似的性暴力,中国诸多被掩盖的黑幕可否也一起被揭开。第二,电影《素媛》(2013)在122分钟里讲述了一个未成年少女在遭遇性侵后如何走出心灵的阴影和家人如何面对生活,成为中国全民大讨论的话题。中国观众震惊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素媛》的现实冲击力。第三,《辩护人》(2013)以已故前总统卢武铉在担任律师时,负责釜林事件辩护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没有钱、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税务律师宋宇锡经历的改变其人生的五次公审,推动电影人物原型在33年后洗清冤屈,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间关于民主辩护的讨论。[8]第四,韩国导演河正宇执导电影《许三观》于2015年1月上映,票房成绩颇高。国人不免感慨:在影视产业如此发达的韩国,竟然能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身影。他们抓住了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精髓!改编后电影可谓“形似神更似”![9]第五,中韩合作出品的 《重返20岁》(2015)讲述了一位七旬老太太不可思议地变身为妙龄少女后,以新身份回到日常生活,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奇幻故事。该作品引发我们深思:应该提倡老中青三代人的和解,化解代沟(Generation gap),希望人们理解老人、关爱老人,同时也积极宣扬了年轻人的时尚追求和向往。[10]这些根据现实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真实事件改编的虚构电影,形成FACTION(FACT+FICTION)的“改变国家的电影”,一再提醒人们:票房不是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电影不仅是赚取票房的赢利工具,还可以是一把锤子,敲打着残酷的现实世界,讽喻与折射现实,让人们猛醒!

二、“韩流”得益于韩国政府“文化立国”策略

(一)政策鼎力推动

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认识到:在本国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多限制,甚至会带来严重后果。为了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淖,韩国力图以文化带动本国经济的复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韩国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21世纪文化产业设想》《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电影产业振兴综合计划》《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从1998年开始,韩国总统确立“文化立国”战略,将建设“创造性的文化国家”作为“五大国政目标”之一;新世纪初,“韩流”劲扫东亚地区,不过短短数载,韩国一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颓势,昂首挺胸的进入世界文化大国的行业。随之而来的是韩国文化产业振兴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以“韩流”为载体的韩国文化外交在东亚汉文化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1]总之,政府鼎力推动,在政策上将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立国基础等高度,将其打造成为韩国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为“韩流”影视作品崛起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政府与企业增加投入

韩国政府建立了专门负责影视旅游发展的行政机关——韩国文化观光部,致力于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进入21世纪后,韩国政府更是积极地开展文化外交,努力打造一个“文化韩国”和“和平韩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如此,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在2000年文化事业财政预算首次突破国家总预算的1%,文化产业预算由199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亿元,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例由3.5%增长到约17.9%。[12]同时,三星Samsung,大宇Daiwu、现代、LG等大企业在硬件与软件、资金与制度上都支持韩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政府与企业在文化产业上舍得投入,而且是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投入,在成功的商业运作与市场营销推动下,基于韩国影视作品兴起的“韩流”与韩国文化热、韩国文化认同,就不难理解了。

(三)注重文化出口

由于韩国国内市场狭小,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注重出口,目标为以中国大陆为主。早在2000年,韩国政府为促进文化产品出口,专门成立了影音分轨公司。2004年,韩国文化产品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到3.5%的份额,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达到72.58万亿韩元,约占当年GDP总量的6.2%。这个庞大的比例和规模与1999年的7.058万亿韩元相比,增长了10倍之多。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7.94亿美元,比2010年(6.37亿美元)增长25%,创历史新高。2012-2013年韩国电影产业兴起了一个新高潮,创作方面凸显“大片求变、类型拓展”两大现象,商业与艺术俱佳的中低成本影片成为亮色。《圣殇》斩获威尼斯最佳影片金狮奖,抢占韩国电影艺术成就制高点和复兴的新界点。[13]从“文化立国”政策开始那一天,韩国文化产业就不仅仅根植于本国,而是强调东亚文化消费市场。韩国文化在“征服”(笔者按:这里指“韩流”影视作品在东亚广泛受到热捧)了东亚之后,进一步“进军”欧美,欲“征服”全世界。今天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汽车制造业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

三、“韩流”影视作品对中国当前文化消费的影响

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开放时代,文化的多元化使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愿意选择那些具有活力的新文化,并与其一起成长。而韩国文化,是在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新文化,新鲜而不浅薄,因此对青年更具有一定的感召力。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至今,23年过去了,通过传媒我们接触了越来越多的韩国年轻一代的偶像,而且在韩国越来越熟练地制造自己明星的声势中,我们也越来越多的认识了韩国的文化特质、符号与流变等,越来越对韩国的前卫的或是后现代的行为方式表示认可。在审视“韩流”涌入中国并赢得许多青年追捧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产品生产者未能充分理解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真实的质感的精神文化渴求,使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于是青年人必然要寻找其他替代品。

(一)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成为追星族(韩国影视明星)

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崇拜韩国影星可分为以下几个时代:1.20世纪90年代:裴勇俊、张东健、安在旭、崔真实这些影星演绎了最经典的韩国剧目,即使后来电视剧产业不断发展,也很难有出其左右者,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也是这些人将“韩流”引进了中国大陆,开启了新的时代。2.21世纪初:裴勇俊、权相宇、宋承宪、全智贤这一代的影星是很多人心中的殿堂级的偶像,也是大多数“80后”共同的少年回忆,《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等经典的韩国爱情悲剧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同时韩剧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大长今》火爆荧屏之后,外国到韩国旅游的人数增长了15%,年轻一代开始追捧韩国明星。3.2005 -2010年:比如河智苑、李俊基、尹恩惠、rain,从这一个年代开始,韩国艺人开始有了自己明显的风格,特别是李俊基,其近似于女性的柔美外表一出道便受到了大批女粉丝的狂热追求,而且自他以后,韩国模仿这种风格的比比皆是,同时韩国电视剧也越来越青年化,无论是《咖啡王子一号店》还是《我的女孩》这种火爆一时的电视剧的主要收视人群都是20岁左右的女性,由此“韩流”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人中扎稳了脚跟。同时这些人也开创了跨国来华的先河,推动“韩流”进一步发展。4.2011年-至今:比如李敏镐、金秀贤、李钟硕、朴信惠等,这是人们常说的新生代偶像崛起的年代,这些影星无一不拥有童话中完美的外貌、高挑的身材,在青年一代中拥有极高的人气,也形成了“瓜子脸、大眼睛”的典型韩国审美,虽然鲜见中年粉丝群,但是这些人的人气毋庸置疑,他们在中国大受欢迎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同时这些人不同程度地开始将工作重心移向中国:李敏镐登上了2014年春晚,其登场的时间段收视率最高;金秀贤来华之后拿下可口可乐、德芙等无数代言,所到之处,无不是万人拥护。

每个人都怀着对外来事物的新奇感,当“韩流”滚滚而来,以“儒家”为内核,以娱乐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商品生产为方式创造出来的这种被大众洗红的文化形式,不仅构筑起青年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中学生、大学生以及青年等一大批消费人群盲目崇拜、盲目追星,为了自己的偶像不惜花大价钱购买周边产品,一场演唱会动辄上千。最令人震惊的是,还有一部分人过分追求“韩流”文化,沉迷于这种东西方融合的刺激中,片面地追求潮流,认为韩国什么都好,甚至于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鄙夷,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来抬高“韩流”地位,这是真正的崇洋媚外。2010年的上海世博“SJ演唱会”因粉丝不满门票不足而发生“互相踩踏,殴打武警”的恶性事件。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些不理智的民众为了发泄愤怒,对自己的同胞实施了暴力行为。一些哈韩粉丝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对中国的艺人甚至政界名人进行人身侮辱。这种极其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实则反映中国人对韩国文化盲目崇拜,实在令人担忧。

(二)中国综艺节目、影视作品模仿韩国作品

最近火爆的浙江卫视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下文简称《奔跑》),一开播就受到了中国民众的极大关注。这档老少咸宜的节目,也离不开韩国综艺的光环,因为《奔跑》改编自韩国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原节目在中国就已经拥有极高的人气和坚实的粉丝基础。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奔跑》中的人设、游戏环节很多时候都是照搬《Running Man》,如果不是顶着“中国版Running Man”的称号,不知道还能不能收到现在这样的关注度。

其实改编韩国影视作品早已经有先例,比如2013年红遍全国“零差评”的《爸爸去哪儿》也是改编自韩国的同类型综艺节目,《蓝色生死恋》也都已经有了中国自己的翻拍版本《一不小心爱上你》,但是此剧质量远不及10年前的制作水准。《继承者们》的中国版正在拍摄,但从一开机,其剧中雷人造型和失败的选角就让中国网友大呼难以接受。中国作为电视剧产业大国,却一部又一部地翻拍他国的影视作品,并且在造型、灯光、剪辑方面还不能做到与原著一个水平,一味追随热潮,博取大众眼球。再反观中国自己的市场,有网友直言:这三年内除了《甄嬛传》没有几部可以入眼的电视剧。历史剧不尊重史实,服装现代化,台词浅白,抗日剧剧情奇幻,现代剧枯燥无味,成本低廉(访谈材料10,2015/1/22)!如何创新,如何做自己的影视作品,如何把中国特色文化打进电视剧这场文化战争中,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影视作品数量之多但很少能走出国门而成为“华流”[14],“求数不重质”是重要原因。中国古装剧有很多,如《步步惊心》《美人心计》《卫子夫》等等,尤其是《甄嬛传》去年在国内十分火热,在搜索榜上名列前茅,但当它登陆美国时却遇冷,英文翻译不忍直视,“一丈红”成了“The scarlet red”,“惊鸿舞”变身“Flying wild goose”(飞翔的野鹅),皇后的名言“臣妾做不到啊”被翻译成了“I truly cannot bear it”(我真的不能忍啊),华妃的金句“贱人就是矫情”被无情删除,逻辑混乱让美国观众看不懂。《甄嬛传》不仅霸占内地各大卫视银屏,还风靡亚洲,在日本播出点击率超高位居第二,此番在美国遇冷,看来国产剧走出国门还需要沉淀。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由于颠覆性的剧情、强大的制作、精细服饰和细节体现、“彩蛋”小剧场设置(笔者按:“彩蛋”是指不仔细寻觅会被忽略的情节或是在影片结束后滚屏之后的情节片段,一般是些幽默场景或是跟续集有关的情节线索)收获了全球大批的“粉丝”(访谈样本1,访谈对象:石琦、朱晓筱等,2015/5/21)。笔者不免担忧:当大多数影视节目都以模仿韩国作品、提高收视率与人气作为导向时候,中国影视学界真的需要反思了。难道处于经济、文化、政治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一种“他者”文化作为我们先进文化的代表吗?我们自己主体性原创的,在弘扬主旋律同时深受民众喜爱的影视节目呢?如果不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与社会转型实际,中国文化产业的消费仅仅靠模仿是不能长久的。

(三)“韩流”引发的旅游热潮等综合性文化消费

在亚洲,如果要说因影视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国家非韩国莫属。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韩国旅游业一直沉迷于低谷之中,旅游业收入连续5年呈下滑趋势。然而,此时的韩国影视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对海外影视剧市场大举进攻,一时之间,韩剧铺天盖地而来,在广大东南亚国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刺激了韩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及人们对韩国商品尤其是与韩剧有关的商品的热衷。表现在旅游业上就是人们对韩剧拍摄地的极大关注以及热衷前往韩剧外景地观光旅游。正是借助这一点韩国旅游业“起死回生”。据韩国观光社的统计数据:到2004年,凭借韩剧的巨大魅力,韩国旅游收入止跌回升,当年来自中国台湾及大陆、日本的游客中有27.1%是直接或间接受韩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时至今日,因《大长今》《蓝色生死恋》《来自星星的你》《冬季恋歌》等韩剧在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热播而引起的一轮又一轮的韩剧旅游热潮,足以显示韩国旅游发展与韩剧的密切关联(访谈样本5,访谈对象:朱晓筱,2015/5/21)。特举两例:1.2002年韩剧《冬季恋歌》在亚洲各国播出后,其拍摄地春川市和南怡岛成为旅游热点。位于该国江原道春川市的《冬季恋歌》外景地南怡岛就有150万人前往观光,其中外国游客将近90万人。此外,当年1-9月仅因受《冬季恋歌》影响来韩旅游的日本游客就有200万人,旅游收入达2.27亿美元,全年因韩剧获得的旅游收入达7.8亿美元。2.2003年MBC(韩国文化广播公司)出品《大长今》,在京畿道扬州影视拍摄场搭建了面积2000平米的的“大长今村”,为韩国的旅游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剧中的实景拍摄地也被韩国观光公社整合成了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来苏寺(全罗北道)—济州民俗村博物馆(济州道)—济州挟才海水浴场(济州道)—韩国民俗村(京畿道)—华城行宫(京畿道),受到了东亚汉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越南等)民众热切喜爱。以《大长今》为代表的韩国古装历史剧在海外的热播,使得韩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剧集中以传统服饰、建筑、园林、饮食、医术、剑道等文化符号迅速产业化,从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本、文化符号转化,最后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表1,表2)

表1 韩国影视作品引发的旅游热潮

表2 2013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排行榜

韩剧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刺激了韩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及人们对韩国商品尤其是与韩剧有关的商品的热衷。韩国影视作品不仅在中国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日本、东南亚以及其他世界各地,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韩流”走势亦颇为强劲,而且带动了众多的相关产业。[25]《冬季恋歌》为韩国吸引了大量的日本游客,日本首相夫人安倍昭惠是裴勇俊的超级粉丝。“我(中国学生)妈妈那一代人特别喜欢看《蓝色生死恋》和《大长今》”(访谈样本13,访谈对象:朱晓筱,2015/5/21)。韩国料理、年糕、火锅等备受喜爱,济州岛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首尔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繁华之都与购物天堂。影视剧中的各款服装、妆容一经问世,立刻会有大批狂热的追捧者。韩国影视演员光鲜靓丽的外表甚至带动了韩国整容业的发展。毫无疑问,韩国人非常善于运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以软实力带动硬实力的发展。这对于以儒家文化为起源,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中国来说,被“韩流”席卷的现象实在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1][20]张扬.从韩剧旅游热论中国影视旅游的深度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9):80-86.

[2]马晓龙,张晓宇,Chris Ryan.影视旅游者动机细分及其形成机制——新西兰霍比特村案例[J].旅游学刊,2013(8):111-117.

[3]张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77-162.

[4]张祖群.影视“韩流”盛行于东亚还是全世界?[J].电影评介,2015(8):1-6.

[5]朴光海.韩流的文化启示——兼论韩流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文化根源[J].国外社会科学,2011(4):98-104.

[6]温朝霞.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D].广州:暨南大学,2006:1-3.

[7]王芳芳.韩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4:1-53.

[8]詹庆生.电影创作呼唤现实主义精神[N].光明日报,2015-04-13(14).

[9]杜羽.古韵今声情相通[N].光明日报,2015-04-7(1).

[10]木卫二.韩国电影如何唤醒中国观众的热情[N].光明日报,2015-01-16(2).

[11]王欢.韩国文化外交述评——以“韩流”在中国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07:16.

[12]王维利.韩国文化产业政策分析及当前主要问题[J].中国商界,2008(11):129.

[13]张燕,谭政.2012-2013:韩国电影产业复兴的新界点——兼论对当前中国电影的启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1):44-49.

[14]张祖群.影视与旅游联姻:基于2014年的影视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J].电影评介,2015(1):7-12.

[15]时统宇.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三大误区[J].中国电视,1999(3):49-52.

[16]周晶.电影外景地的旅游吸引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144-146.

[17]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6):77-81.

[18]李周美.韩剧体现的儒学生命力[J].世界知识,2005(4):24-25.

[19]郑成宏.韩剧何以打动中国?[J].世界知识,2005(4):16-20.

[21]陈雪钧.韩国影视旅游产业成功要素[N].中国旅游报,2007-01-12(4).

[22]张焱华,尹彩霞,赵丹.“韩流”给我国影视旅游的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1):71-73.

[23]张欣.从韩国影视旅游的成功谈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4):80-82.

[24]李君如,廖家瑜.以电影或戏剧作为推动地方旅游的策略与效应[J].旅游学刊,2009,24(10):38-45.

[25]汪霏霏.跨文化传播视野下韩流涌动的文化成因[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008.

猜你喜欢

韩流韩剧文化产业
韩剧的那些美丽“套路”
“反韩流”排名:中印泰列前三
浅谈湖南地区“韩流热潮”与湖南高校韩国语教学
韩流文化的营销传播模式
感不感动
韩流消退之后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