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2015-11-24黄素芳

物理教学探讨 2015年10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物理现象物理教学

黄素芳

摘 要: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植根于生活的物理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有意识地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累积物理素材,并把它灵活地应用于各教学环节中,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生活—物理—生活”的教学探究模式,并把“STS”的理念深深植于物理教学中,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近生活,接近物理,又能自觉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日常生活;物理现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023-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尤其是物理教学,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升华为理论后实践于社会。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课堂的特色,没有理由不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中也明确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那么,如何真正实现把生活融入物理教学中呢?

1 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累积物理素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并非简单地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在自身先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独特的建构活动建构知识。学生的经验主要来自日常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为理论,就需要在教学中捕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大量累积物理素材。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首先是各种自然现象,火山爆发的狂澜,龙卷风的气势,“流星雨”的神秘,“天狗吃月”的传奇,海市蜃楼的美轮美奂、雾凇的晶莹剔透等等,这些自然现象足以给人美的享受与遐思。

然后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吃饭时,当端上热辣的火锅时,你可曾想过,汤在厚厚的油层表面的掩饰下虽不冒热气,内中却暗流涌动?当你每天乘坐汽车时,想过汽车的动力是怎么来的吗?汽油机是如何工作的呢?你知道雨天为何要慢行吗?为什么不允许货车超载?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和动车相同吗?飞机又是如何升空的?夏天为何总穿浅色衣服……生活的点滴包含了多少物理的原理呀!

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同学们去关注高科技,如“火星探测”“反物质与暗物质”“最年轻的黑洞”“纳米技术”“嫦娥探月计划”“北斗全球定位系统”“新能源汽车”等等新的科学技术。当然,对于“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火山喷发”“海啸”“地震”“泥石流”等灾难性的问题,我们也要让同学们关注。只要同学们有心,老师们有意,素材库便会生动丰富起来。

丰富素材库建立后,如何得心应手地嵌入物理教学的各环节中呢?

2 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境,应用于各教学环节中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趣则乐,乐则愿,愿则学。课堂的首尾特别适合加入一些“生活化物理情境”用于激趣与激疑。

课堂的引入特别需要一个生动有趣的物理情境来激发好奇心。比如,讲“凸透镜”这节课时,课前笔者请一位画画好的同学按老师的意图画好这样一幅画——小明的书桌布置。书桌放在靠窗的位置,此时阳光灿烂。书桌向阳的一侧放着一金鱼缸,金鱼缸后面,一只瞪着双眼的小花猫,正虎视眈眈地看着鱼缸里游动的金鱼。金鱼缸前有一本打开的书。书本上放着一幅小明的近视镜和一幅爷爷的老花镜。书桌的另一侧放着一个花瓶,花瓶上插着一朵鲜艳的玫瑰花。

上课前,笔者展示这副画,并播放一段“全运会”利用凸透镜取火仪式的视频,之后提出几个小问题:(1)画中你能找出几个凸透镜?(2)画中你能找出几处与现实不符的画面?(3)画中有哪些地方布置不妥?同学们热情的讨论在这样的物理情境下展开了。

第(1)个问题,大家肯定金鱼缸、装水的花瓶是凸透镜,但对近视镜与老花镜却争论不休。第(2)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小猫的眼睛应该画大些,因为金鱼缸有放大的效果。还有同学认为插入水中的玫瑰花的杆在水中的部分应比空气中那部分画大些。

接着,老师进一步引导提问:根据凸透镜取火的原理,画中几个凸透镜是否也会把炙热的阳光会聚而引起燃烧呢?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了金鱼缸摆放位置不妥的问题。之后,老师进一步提问:戴近视镜同学,你所看到的书本或黑板上的字比实际的大还是小呢?同学们戴过爷爷的老花镜吗,看书本上的字是放大还是缩小?用它观察远处的景物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呢?……

这样热闹的开场为笔者之后凸透镜的教学打好基础:如何区分凹透镜与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分别对光起什么作用?发散,还是会聚?凹透镜、凸透镜的成像有何区别?凸透镜可以成像是肯定的,那么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倒立还是正立的?成像的条件如何……这些问题的探究便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课的末尾,适时提出与本科内容相关的问题也会带给他们探究的欲望与兴趣。如讲完“气体流速与气压的关系”后,笔者提出:亚航QZ8501客机2014年12月28日晨从印尼泗水飞往新加坡途中失联,机上载有162人。这次飞机失事,据称可能是由于机舱门的不慎开启导致,请同学们思考:机舱门开启后会发生什么?

当然,课的中间环节也离不开“接地气”的物理情境的创设。如,在讲“压强”概念时,设置如下情境:2015年2月26日凤凰网黑龙江新闻报导“母女爬冰面过江遇险成功获救”。

报道说,25日下午,村民王某和女儿先后在阿什河冰面上遇险。母女在冰面爬行自救过程中冰面突然破碎,掉入河中,后经好心人报警后,消防战士用安全绳系到王某身上,拖拽其脱离险境,又给王某女儿送去一块木板,让其趴在木板上,转移至安全地带。这样的情境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自救时爬行而非走路或跑步?木板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思考分析有助于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轻松得出压强概念。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灵活地适应新问题、新情境,帮助学生把从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若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有关物理的新闻或事件,用以创设合适的物理情境,物理课堂将充满生活气息而变得生动活泼。

3 应用“生活—物理—生活”的教学探究模式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里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生活—物理—生活”的物理教学模式恰恰符合这一理论。教师在设计物理课时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此作为课堂的引入,提出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合适学生思维的易于学生领会学习的教学方式来科学讲解物理概念与规律,最后再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譬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笔者从“海市蜃楼”的奇妙景象引发兴趣,再讲解光的折射的概念与规律,最后又重回到生活中的“筷子上折”,海面、沙漠、公路等不同地方发生的“海市蜃楼”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充满着生活气息,让学生深深体验到,物理来自于生活,又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拉近了师生关系,课堂和谐美妙,共鸣颇多,讨论激烈,并因为师生、生生互动的深刻体验,达成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把“STS”的理念深深植于物理教学中

“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应注重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物理的学科特点注定了“STS”的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STS课程目标,把物理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问题应用于教学中。比如,空气能热水器的原理、冰箱的能效比、磁悬浮和动车的原理、光污染、雾霾的形成与有效消除、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等问题。除了日常生活方面,现代科技方面的关注也必不可少,激光、超导体、纳米材料、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航天航空技术等都是我们物理课可开发与挖掘的内容。

我们要善于应用教学的平台,培养学生习惯性地关注“STS”的相关内容,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大胆假设,培养他们综合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科技价值,更发自内心地喜欢物理、热爱物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至此,根据物理学科紧密结合生活的特点,作为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创设与生活相关的物理情境,采用“生活—物理—生活”的课堂教学探究模式来理解物理概念和应用物理原理,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师生的交流就更畅快,物理课堂也就不再“高冷”,同学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接近生活,接近物理,又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去实践,“STS”理念也能深深植入学生们的心中,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廖伯琴.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4.

[3]廖伯琴.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及相关思考.基础教育课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胡保祥.科学·技术·社会与物理教学[M].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物理现象物理教学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微重力作用下的物理现象
类比和联想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