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模式的合理规划

2015-11-24谭仕林李静鹏苏志尧

热带农业工程 2015年1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聚类分析自然保护区

谭仕林 李静鹏 苏志尧

摘要:选取广东省41个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样本,以珍稀动植物、受保护植被、地质或古生物遗址、地区特产、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文物名胜等7个自然和人文特征属性的有无为变量,建立数据库,并进行DCA排序和聚类分析。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异质性程度,为在较大尺度上整合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提供依据:基于聚类和排序结果,且结合其地理分布,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4个风格和功能各异的自然保护区集团加以开发建设,并通过DMAP作图软件显示出4个集团的组成分布:旅游文化线路应在集团内部间建设,不同集团间应有道路连接。

关键词:广东省;聚类分析;旅游文化;线路规划;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

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当前国际公认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最根本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不仅对就地保护稀有濒危动植物种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更有科研、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大价值,因此,当今世界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作为反映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探测一个地区兴旺发达、文明进步的标志。

广东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端,处于世界最大的陆地和海洋交界部位,海岸线长居中国第一位,并且岛屿众多;地质演变频繁;河流多,海域阔;地貌条件复杂,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气候条件多样,地跨3个气候带,区域性气候差异大,受大陆和海洋性气流交互控制:土壤类型众多,有红壤、黄壤、潮土、沼泽土等约11种。这些地理、气候因素造成了广东省内植被类型繁多,生物种类丰富,为形成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创造了条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广东省又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类型,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壮瑶文化等交相生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元的人文组成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创造出了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作为具有吸引力并能够体现人类文化内涵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总和,在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利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模式的合理规划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开发利用概况

广东省自1956年建立国家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99年全省共有保护区60个,截至2005年,累计新建自然保护K215个,陆地管护面积达到107.5万hm2:2006年自然保护区共计299个:2007年共计347个,目前为止共计373个,数目居全国第一。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K1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6个,面积达178.3万hm2,其中陆域面积达122.6万hm2,约占全省陆地国土总面积的6.8%。全省共有维管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9种,二级重点保护类45种(类):野生脊椎动物770多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9种,二级重点保护类94种。因此,自然保护区多以保护珍稀动植物和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种植被类型为主。其他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类型众多,如以保护温泉、湿地、滩涂红树林、水源涵养林、古生物遗址、古地质风貌为目的的各种保护区。诸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及其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为广东省积蓄了一笔珍贵的资产。

如何开发与利用这笔资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并不陌生,《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设定,并做了具体说明,这一思想是中国自然保护界的共识。其中除核心区不可有任何人类干扰外,其他两区可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进行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科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经营活动。目前,广东省众多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多以旅游为主,这也是当前社会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经营开发的一种主流方式。尤其是生态旅游备受推崇,但是许多保护区很难做到真正的生态旅游。

单纯的自然景观观光很难顾及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合适健康的生态旅游要整合自然保护区内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奇美俊秀的各色自然风光、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与众不同的地区特产、多彩多样的民俗民风、底蕴浓厚的文物名胜、具有教育科研价值的地质地貌与古生物遗址等:更要整合较大地理尺度上具有多元资源特征的不同自然保护区,设计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布局与特色的旅游文化路线,不同自然保护区才能有机相连,使生态旅游形成规模效益,以旅游的点、线拉动区域内交通、娱乐、休闲观光等各行业的发展,真正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经营。基于聚类分析,笔者将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考虑在内,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文化路线进行初步规划。

1.2研究方法

1.2.1特征属性的确定及数据矩阵的构建

旅游文化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史迹文化资源,因此选取珍稀动植物、受保护植被、地质或古生物遗址、地区特产、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文物名胜等7个自然或人文特征属性,作为自然保护区调查的指标。以此7个指标的有无为变量,构建数据矩阵。该矩阵以7个指标为行,以自然保护区为列,这些指标在某保护区内存在记为1,不存在记为0(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有受保护的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记为1)。由于并不是每个自然保护区的数据资料都很详尽,为避免误差,本研究中只选取41个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样本进行统计。保护区的资料见表1。

1.2.2数据处理与分析

首先对自然保护区的名称用拉丁字母进行编码,同时用阿拉伯数字对其所属地域进行标记(表2)。运用群落数量分类的方法,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C ORD对上述数据矩阵进行分析。用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ticaverage.UPCMA)对二元数据矩阵中的各列(即各保护区)进行聚类,输出树状图(图1)。并用PC-ORD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也称无偏对应分析,处理结果见图2。

2.结果与分析

2.1基于旅游地理特征自然保护区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产生的树状图可直观地表现出自然保护区间的异质性程度,并且比其他方法失真最少。由图1可知,自然保护区基于旅游地理特征大体可分为6类,其中性质较为相似且数目较多的有NL DXSMT BJS HNK LXTLDS ZJM DCD DHS BC BWL EFZ、CBL HSD QMZ YNS NLD SCD NKS GT XK DGD CHDXTS GYS LFS LHS YJS、FX LH TSD GPD FSB FHSNA(具体自然保护区名称见表2)等4组自然保护区。每组之间的旅游地理特征较为相似,其旅游文化资源之间的异质性小,可在线路规划过程中考虑将同组的自然保护区安排到同一条旅游线路上,且将具有相同旅游文化资源的自然保护区整合到一起,形成特色鲜明而又各具风格的旅游路线。不同组的自然保护区各有特点,有以山水景观为胜,有的特色文化引人注目,也有的具备休养保健等各种自然或人为条件。依据不同组自然保护区各自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属性,合理安排布局广东省不同功能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文化建设,将会进一步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2.2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异质性分析

由图2可知,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等几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都有各自的特点。4个地区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问异质性较大,但每个地区内的自然保护区间旅游文化资源异质性较小。因此,可整合同一地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在更大空间尺度上进行旅游线路的规划,使相互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打造统一特色和风格的自然保护区集团。已有研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自然保护区所处区域及其保护对象等因素,提出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划分为6大组团分级保护的设想,认为这将有利于自然保护区的联合保护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广东省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规划》中也有将广东省不同地域的森林公园发展为不同功能的5大森林旅游区的设想,包括粤北森林度假休闲、自然风光旅游区;粤东北森林山水、客家风情旅游区:粤东南潮汕文化、海滨风光森林旅游区:粤中休闲保健、综合旅游观光区等。这些研究虽然与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有所不同,但都表达出了整合区域内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思想。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和人文属性对其分类,找出自然保护区间资源特点的异同,并结合地理分布,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因此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

2.3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的规划分析

根据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文化资源特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规划路线可按4个功能不同、风格各异的旅游区来设计(图3)。由图3可知,粤西北包括NL DX HNK LK HSD DHS TLDS等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多山地,山水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壮瑶少数民族文化多有分布,适宜发展果林休闲,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粤东包括FX YNS TSD FSB QMZ GPDLHS等自然保护区,适宜发展森林风光、客家风情旅游。粤中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口聚集度高,地势平坦,适宜发展以服务城市人群为主的休闲保健、短期观光度假等综合旅游。沿海及近海地区包括BC HG DGD NLD ZJK等自然保护区,适宜发展海滨风光、红树林景观等旅游,并可针对近海发展以教育、科研为目的的海洋资源体验探索游。以这4个自然保护区分类集团为基本,在区域内各自然保护区间进行道路和旅游线路的建设,使点、散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打造旅游资源群,形成规模效应,将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得更为彻底,更加凸显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另外,4个分类集团之间也应有适当的连接线路,使不同自然保护区集团问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在更大的地域尺度上促进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的发展。

3.讨论与结论

生态系统并不是一个个种群和群落的简单叠加,其发挥功能是建立在各组分通过复杂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之上的。同样,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如果仅靠每一个自然保护区的努力,而不能有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的建设,那么,这样的发展很难持续进行。因此,在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各自然保护区间的联系与沟通,将各自然保护区进行异质性分类,异质性程度相同或近似的自然保护区分为一类。整合这些人文与自然属性相同的单位成为更大的分类单位。但更大的分类单位要想发挥不单单是简单叠加后的功能,应在内部合理联系,形成-+复合有机的新系统。自然保护区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聚类与排序,目的就是要找出哪些保护区可被整合成一个新的、更大的系统,以发挥新的、更强的功能。这个新的系统需要成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必然存在合理的联系,正如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一样,这些联系反应在本文中便是各个自然保护区斑块之间的道路和线路。线路的合理布局和建设便会使这个新的系统发挥强大的功能,这个功能不再是一加一,其效果可能大于二。反应在更大的地域尺度上,整合后的异质的新系统之间也应有适当的线路连接,形成新的景观格局。

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如果区域内环境的异质性程度高,相同的面积内建立更多小的保护区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廊道”对于保护是极其重要的。这一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要想加强不同区域内经济、信息和物质的流通,必要的相互沟通的线路是必须的。自然保护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同样须遵循这一理论。基于自然和人文属性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聚类和排序,从整体和景观尺度的视角出发,找出旅游文化开发这一经济活动中合适的“廊道”,是旅游文化线路规划过程中非常有意义的一环。线路的规划有助于使旅游文化资源特征相同的自然保护区形成复合的群组系统,发挥更大的功用:特色分明,功能各异的异质群组系统之间的线路连接,将会使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文化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聚类分析自然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