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理想主义

2015-11-24刘玉环

剑南文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多丽丝玛拉莱辛

■刘玉环

从《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理想主义

■刘玉环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中经常出现世纪末景象,这体现出基督教理想主义的影响;同时,她又流露出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质疑,强调人类自我救赎的力量,这种矛盾反映了西方理想主义从彼岸向此岸的转向。

在《多丽丝·莱辛访谈录》中,苏西·林菲尔德指出莱辛的创作体现出不可否定的理想主义倾向。莱辛也承认自己和父母“都是寻找圣杯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在西方,理想主义的源头可追溯到柏拉图,其理念说提供了理想主义的框架,即完美理念世界与残缺现实世界的对立。在基督教中,理念世界具体化为天国,与苦难人世相对。莱辛提到“在西方,两千年来我们的想法被基督教所塑造。可怜的人类挣扎在眼泪之谷,遭受痛苦,但会被救世主所拯救”,“前方就会出现天堂”。她的创作中经常出现世纪末景象,体现出基督教理想主义的影响;但她又流露出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质疑,强调人自我救赎的力量。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下称《历险记》)就体现出这一矛盾态度。

一、世纪末景象:上帝的缺席

《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未来:非洲南部政权突变,王室后代玛拉、丹恩姐弟踏上逃亡之旅。小说与《出埃及》具有类似结构,即受难与拯救。《出埃及》讲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难,他们牧羊种田,劳碌不堪;为防止以色列人造反,法老命令将以色列人的男婴全都杀死。危难之际,上帝出现了,命摩西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到那宽阔美好的流着蜜和奶的迦南圣地”,于是摩西带以色列人踏上返回“迦南圣地”的还乡之旅。

《历险记》开篇也是末世场景:政权突变,玛拉丹恩被迫逃离。刚出家门,洪水咆哮而来,姐弟被卷到半山腰。浪头退下,四下尽是湿淋淋的动物,淹得半死,嘴里灌满了水。这令人想起《圣经》中耶和华为清除人类罪恶所发的洪水,然而,当时有诺亚方舟供“洁净的动物”避难。在《历险记》中,再不见上帝的影子。在玛拉停歇的石头上挤满了蛇,累得像死了一样。世界末日,人竟与诱人偷吃禁果从而遭上帝诅咒的蛇落得同样命运,这让人清楚地看到:上帝死了,上帝许诺的美好未来也随风而逝了,人只能靠自己了。

二、拯救之路:人的自我救赎

在《历险记》的扉页,莱辛写道“一切文明尽成废墟后,唯有人性中爱的力量支持我们继续前行”。小说中,唯一能拯救人类的是人与人的爱,是人的自我救赎。正是出于对玛拉的爱,丹恩才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重返南部解救玛拉;也正是因为玛拉的爱,丹恩才战胜毒瘾、赌瘾,到达北部净土。

历史上,饥饿也许是人类最深刻的集体记忆,对逃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出埃及》中,以色列人在旷野跋涉,饥渴难耐,此时上帝显灵了。在营地周围,洒满洁白如霜的“吗哪”,如掺蜜的薄饼,甜美无比。以色列人以此为食,直到进入迦南。在《历险记》中,人类失去上帝庇护,但却体现出人类自我救赎的力量。逃亡伊始,玛拉姐弟就抬上最重要的东西——食物。在路上,食物极缺,很多人饿死了。这时玛莎发现有一种根茎可以吃,马上招呼大伙一起挖,有人以此为食,活了下来。 最终他们来到西海之滨,在那重建家园,玛拉又找到家的感觉。

面对灾难,姐弟不再期待上帝,而是诉诸人的自我救赎。这种转向由来已久。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赞美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近代以来,笛卡尔则希望通过人类的理性力量来实现理想世界;进入二十世纪,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理想主义精神日益转化为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来探索人类未来的出路。莱辛对基督教理想主义体现出矛盾态度,这恰恰反映了西方理想主义从彼岸向此岸的转向。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BS84);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CSKT2015ZX-004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多丽丝玛拉莱辛
请坐在我旁边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嘉玛拉
没那么多野心凯特·玛拉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