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的特点及发展研究*

2015-11-23邱志茹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河南文化遗产物质

邱志茹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2.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郑州451191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悠久的历史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泥塑、面塑、石雕、皮影、剪纸、宫灯等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不仅是文明的载体,还反映了河南特有的审美意识与道德观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挑战,迎来了更大考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只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探索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自省与审视、回归与保护,才是最为有力的应对措施。有基如此,本文从文化与艺术学的角度、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并从视觉元素的内容着手,探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真正找到一种原生态保护、创造性继承与现代性发展相结合的有效办法,是其宗旨所在。

一、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的特征

1.农耕文明下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某个地域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并传承至今,且依然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河南地处中原,农耕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特有的地域环境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多种民间手工技艺,不但形式多元,还能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淮阳人祖庙会上出现的“小喔笛”,外形与史前人吹奏的“埙”一样,产生于原始的畜牧时代,晋人撰写的《拾遗记》记载:“人祖伏羲氏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这种古老的吹奏器,历经六千年依然保持原始形态并以哨子的形式流传(见图1)。

图1 小喔笛(埙,高3.7cm 长5-7cm)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抽象符号”多与畜牧和农耕有关,而“具象符号”则与狩猎和游牧经济相连。淮阳地区的“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荒诞,全身绘有类绳纹、三角纹、太阳纹等生殖崇拜符号,与原始图腾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而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无不体现着特有的农耕文明。朱仙镇门神、桐柏皮影、方城石猴、南阳玉雕、内黄农民画等均具民间特色,与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人生礼仪等关联,是中原地区文化的形象载体。朴实纯正的农耕文明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2.以善为本的地域审美特征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的原始性与根系文化特征,这种特征源于远古神话与信仰。而以女娲为代表的中原神话,如同一个巨大的根系,衍生出一个个古老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还是“敬天法祖”的思想,这些民间艺术或出于生活,或出于生产,或出于宗教祭祀,都表现出“以善为本”的实用性审美特征,其内涵均是人们追求自由、热爱生活的审美想象与审美意识的发挥,即本源都是审美的。劳动人民总是用“善的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好生活与美好事物的追求。河南各地留存的祭祀马纸、画符反映民间祛病镇邪、祈福请愿等风俗。北宋时期,新年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俗,连生贵子、松鹤延年、麒麟送子等不同的门贴不同的门神,《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1]用门神辟邪镇宅、用泥娃娃祈子以及用财神广开富源等民间艺术都是人们观念、意识的展现与表露。这种求生、避害趋利的功利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河南民间美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审美意识之中。

3.独具原创性的地域创作特征

中原文化与盘古、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的神话传说共生共长,不断向外辐射,这种根系文化的原创性特征十分明显。神话是信仰的源头,蕴含着精神与意识之芽,直接催生了中华民族的共祖意识。祭祀活动据说开始于黄帝时代,在中原,无论是捏泥人、捏面人、吹糖人,还是泥泥狗、泥咕咕等,这些民间艺术都体现着尊奉祖先的内涵,此点与其他地区的民间美术是大不相同的。太昊陵二月会上的原始“巫舞”又称“履迹舞”,源于“华胥履大迹而生伏羲”的故事(见图2)。一人领舞,三人相随沿着前者的步履而舞,然后,二人从中间穿叉而过,似蟒蛇逶迤而行。三种舞步交叉旋转,身后飘舞的黑纱相互缠绕却又自动散开,象征伏羲、女娲“两尾相交”[2]。此外,中原是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考古发现,中原地区早在这一时期就有了葬仪,到周代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礼仪制度,并逐步演变为中国的重要传统。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踩高跷、玩狮子、耍社火、划旱船、挂灯笼、小年祭灶、岁末守岁、元宵点灯以及清明祭祖等民间习俗,大多起源于中原之后而通行于中国,也就充分表明了中原文化的原创性地域特征。

图2 履迹舞(担经挑)

二、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分析

1.造型特点

第一,概括性。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型往往采用夸大、变形、简化和象征等手法,“舍其形而求其神”,以概括性手法进行取舍,突出主体的同时又省去细节,增加了视觉的直接感官。看似简单,实则高度概括;貌似粗糙,实则粗中有细、拙朴大气;看似无法,实则有法,造型既单纯又神秘,体现出随意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如河南桐柏皮影,人物造型多以侧面为主,受南阳画像砖的影响,造型注重整体性,身体四肢均被拉长变形,以刻镂制作为主,形成以线为中心的点线面结合的人物造型,生动显示了夸张变形的特点。

第二,图腾性。图腾观念是人类早期的神祇观念,是把“图腾”视作氏族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祇大多是“图腾神”,它既是宗教仪式也是社会意识。据《山海经》及其他古籍记载,中原地区是“三皇之都”,因此也就遗存下众多形态怪异的氏族图腾神祇,如人面猴、人面鱼、人头狗、猴头燕、双头鸟、草帽虎以及香龟等,造型虚幻怪诞,形体就是要使动物的原型消失,转化成人们想象中的“神”或“精灵”。

第三,滑稽性。怪诞的造型是民间艺人常用的表现手段,将表达吉祥的寓意与民间约定俗成的美好形象与图案相结合,随心所欲地指代,将对象的形式与内容倒错,在这种怪诞的造型中,使人得到精神的享受与愉悦(见图3)。

2.色彩特点

图3 桐山皮影、人面鱼砚滴、猴头大斑鸠

第一,尚黑性。尚黑是上古遗风,《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就是说殷(商)始祖契,原本是玄鸟(黑燕)的子孙。《礼记·檀弓》云,夏人尚黑,故祖庙称“玄堂”,祭祀祖先的牺牲用玄(黑色),祭器则墨染其外,朱染其内。《纲鉴易知录》说:“夏朝以黑色为徽号。旌旗徽号都绘有氏族的图腾形象,用黑底色相衬,可谓旗帜鲜明。”史前初民的尚黑习俗,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多可见到,如陕县的窗花剪纸依然用黑色,朱仙镇年画以暖色为主,按黑、黄、红、绿、紫的顺序套印,这一点与山东杨家埠年画的红、蓝为主色,以及苏州桃花坞年画红、黄、绿、紫、淡墨六色大不相同。而“泥咕咕”与“泥泥狗”通体均为黑色,再施以红、黄、青、白四色,色彩对比强烈但又不失和谐(见图4)。

图4 朱仙镇木版年画、五角怪狮、九子驼斑鸠中的色彩

第二,象征性。中国色彩中的“五色观”源于“五行”,由“五行”又发展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等,因此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戏画中红色与黑色分别代表忠义与勇敢,绿色代表坚强,黄色代表暴虐,金色寓意鬼怪神仙。“粉青绿,人品细”、“红间黄,喜煞娘;红搭绿,一块玉”这些民间流传的配色口诀都具有特别的指代性。

第三,装饰性。色彩的使用在追求心理效应的同时,还注重单纯的色彩与强烈对比所带来的平面装饰效果,并且脱离了写实的表现手法。

3.图案特点

第一,内涵的丰富性。绘画是人类传递特定情感与观念的艺术,图案是从生活形象中概括而成的,作为情感的载体蕴藏着深层的涵义,更具象征意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案多以表达“祈求多福”、“祈福益寿”、“镇妖辟邪”、“生殖崇拜”等精神诉求。在服饰方面以动物纹、植物纹居多,配以人物纹、符号纹、综合纹等。植物纹以花草、树木为主,用单个植物或多种植物的嫁接组合来传递信息,如莲花纹寓意连生贵子、为官清廉公正,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常用于女性的服饰及器物。图案的构成多以平铺式、主题式、边缘式和对称式为主,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见图5)。

第二,创作的随意性。民间艺人所具备的熟练技巧,在作品上表现出即兴发挥的随意性。民间手工艺者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悟世界,善于以己度物,在这种重感觉、重本心、重自我的认知理念下,使其创作时,可以毫不迟疑地将客观世界纳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之中,使客观对象服从于自我意识,从而给予重新的组合与创造。凭借娴熟的制作技术,任意删减、增添,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怪诞、奇拙的工艺品,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如浚县泥塑中夸大的战马脖颈、“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从原型到形式再到内涵,无不显示民间艺人崇尚主观表现的情趣,呈现着高度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图5 刺绣、绣花大云肩(洛阳民俗博物馆藏)

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的发展探索

1. 发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的方法

(1)传统元素的直接运用。直接运用是现代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将一些具有强烈地域风情的形象,如历史建筑、动物、人物、图案及纹样等,直接运用到与之相关的设计内容之中,通过合理的组织呈现出来。由于这些传统元素是在原生态环境下发展而成的,所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识别性与认同性,在传播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现代社会对民间美术图案的改造并不明显,往往是直接挪用经典图案,体现了民间美术所固有的传承元素的根源性与稳定性。同时,也应该明白对传统元素的直接运用不是一味地盲目搬用,简单地移位或复制使设计作品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这不但不是对传统元素的继承,却是一种破坏。

(2)传统元素的神韵传承。神韵的继承,是将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及审美方式结合,形成独特的设计手法,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在创作过程中,不局限于对形的模仿,而是要抓住精神内涵,提取精髓,以达到不似而似、脱形写神的目的。香港设计师陈幼坚为西武百货设计的标识,将传统“双鱼”图案演变为公司的英文名称“SEIBU”的“S”,象征着公司持久的生命力。内在精神的延续,不但能够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增强作品的民族认同感。在现代设计中深度挖掘传统图案的内在含义,既借用其内涵,又将其引申,使设计作品具有文化深度与精神情趣,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更是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所在。

(3)传统元素的元素再造。传统元素的再造最常用的手段是先继承、再打散、后创造,即运用现代艺术设计法则对传统元素进行重构。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产生的大量独特的传统纹饰,如用点、线绘制在泥泥狗身上的图形。对这些传统元素的再造首先应理解其内涵,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进行分解与重构、删除与添加、变化与整合,理解传统元素的内涵及其神韵的传承不是单独进行的,神韵往往伴随着对形式意象符号的再造与表达,更强调内涵的传达,这就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新的角度赋予传统元素以现代语义,拓展传统元素的形式,挖掘传统元素的内在价值,设计、制作出符合现代生活的审美艺术品。

2.发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元素的基本途径

(1)“以节庆为基点”的发展途径。民间艺术贯穿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借助民俗节日,使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获得快乐与利益,不仅能够做到真正的活态传承,还能加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使其自觉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活动,进而促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与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相互呼应,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传承形式。河南的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如民间说唱,商丘木兰盘鼓、踩高跷、鬼会、大头娃娃舞等,都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民俗活动的开展与开发,不仅能够确保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带动城乡经济、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物化为形态”的保存途径。首先,在强调活态化的同时,还要兼顾静态保护。对文本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对各种形态民间美术进行全面搜集、并真实准确地给予记录,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调查、登记、备档等工作,发动专家学者认真研究,以“专业化”促进保护、实施保护。其次,建立健全各级民间美术机构,既注重实物的保存也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通过拍摄纪录片、出版书籍等各种手段,进行物态化的保存,为后人的研究以及继承、发展奠定基础。再次,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建立数字化网上博物馆,以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只有寻求新的保护途径,才能赋予文化遗产以时代意义。

(3)“以受众为焦点”的传播途径。受众是民间美术延续的主体,因此也就应始终针对受众实施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拓宽其保护途径,利用各种媒介,建立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如利用印刷媒介出版刊物、书籍,将搜集、整理的资料出版或是利用报纸开设专栏,介绍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进行系列的报道。同时,利用网络媒介所搭建的互动感知环境,增强受众的接受程度。换言之,媒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的构建,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大众乃至整个社会的认知与接受。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展厅、数字博物馆等建设,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结语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之地,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与工艺,不仅具有浓厚的黄河流域特色,而且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达着中原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与奋斗不懈的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保护是前提和基础,传承是手段及方式,而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笔精神、文化财富,才能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才能不被强势文化所吞噬。

[1]任鹤林.朱仙镇木版年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

[2]倪宝成.淮阳泥泥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河南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