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析
2015-11-23兰孝玲
兰孝玲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新媒体视域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析
兰孝玲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民文化水平与素养的提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在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要着眼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传播渠道,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结合现代公众的接受习惯和行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出策略和建议。
新媒体;公共文化;云平台;定制
1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为期15天的社会调查。将调查区域定为山东省经济较发达城市:济南、青岛、烟台。课题组由27人组成,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10份。主要针对这些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信息服务技术、文化政策方面展开调查。
在问到“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了解程度时,三个城市大多数市民表示不太了解,有 10%左右的市民比较了解,只有7%~10%的市民很了解。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很了解的市民中,学历在大专以上,年龄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通过采访,这些市民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说出其包括的范围,对国家文化政策有一定掌握,能够及时利用当地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且较为关注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工作,如表1所示。
表1 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了解程度
在调查“经常接触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时,三个城市的市民大致相同,图书馆、户外读报亭、剧院是市民较为容易接触到的场所。市民表示,在周末、节假日会去图书馆,这部分市民集中在35~50岁之间。他们去图书馆有的为了补充工作所需知识,有的为了让孩子多读书。而选择户外读报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多已退休,有时间也想了解社会新闻,如表2所示。
表2 经常接触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接收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的调查发现,传统方式与新兴途径各占半数,在不同年龄和职业上具有明显分化。学历在大专以上人群中,更愿意使用新兴媒体进行公共文化信息学习,比如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等;学历较低,年龄较大者还是倾向于传统方式,比如书、公共阅览室、电视、广播等等,如表3所示。
表3 接收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主要途径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市民对于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要求强烈。市民希望能够通过政府的作为,改善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状况,比如,服务设施有限、信息资源不丰富、信息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也有一部分市民反映,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存在不接地气现象。文化服务单位提供的不是市民最需要的,而市民想了解的又没有渠道,这是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关注的方面,如表4所示。
表4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讨
从上面调查分析可以反映出当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家提出这一想法,并且力争在今后几年中将其落实,就需要人们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一体系,同时能够对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出建议,共同加快这一体系的形成,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为此,首先要从政策上了解,从内涵上把握,只有有了全面认识才能沿着正确有效的方向进行体系的建设。
2.1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的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各类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现代”的理解,它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升公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其次,需要在现代法治框架内进行发展。最后,需要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三网融合”环境下新兴媒体,如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字网络化文化信息管理系统、特色资源数据库、手机终端服务等等,整合各类技术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2.2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特征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蒯大申提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其体现出的特征包括: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民主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管理体系法治化。
3 新媒体传播环境分析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主要是以宽带互联网络、手机为主。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博客、论坛、微信、微博已然成为新一代网民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影响着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形成。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特征:
3.1隐匿性与参与性
首先,新媒体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以其容易掌握的技术低门槛,让普通受众可以简单操作,进行信息搜索和发布。受众通过对信息的再加工也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可以充当传播者;其次,受众对于文化内容的获取拥有更多主动权,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浏览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主动查询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内容,使得公共文化的传播呈现出纵深、多层次的传播状态;最后,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更广阔的言论平台,它通过模糊受众的身份、职业、年龄等个人信息,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留言,表达自己意见。
3.2互动性和包容性
新媒体传播方式主要是点与点、点与面以及面与面的双向、多向互动,不仅是传受之间的信息互动,还有受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而且这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实现同步和即时。新媒体在传播文化信息时既传播了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受众又可以在 BBS、博客等上面传播圈内感兴趣的类别文化,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发表言论,形成区别与精英文化的草根文化,网络激发了网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众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体验到了更多地快感与狂欢。
3.3开放性和自由性
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它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落。它为各种文化样式提供了传播和展示的舞台,而且在制作和传播成本上远远低于传统媒体。便捷性、低成本使得人人媒体成为现实,人类信息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主体多样化局面。文化传播也呈现出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文化传播形式多元化促成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特别是4G时代的来临,文化、信息的传播将实现跨区域、无国界化,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传递和接收信息。
4 新媒体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
根据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就为新媒体形势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指出了方向。要坚持整合传播思想。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融合。在大传播思想指导下,打造一个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多平台、多渠道分发的技术体系。如何融合?文件指出: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
4.1以人为本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方式呈现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和服务化特点。文化机构提供的所有的文化、信息背后都要有附带服务才有“黏度”,才能达到信息服务的深化和优化。通过媒体传播出去的内容,人们在消费的同时,又对其内容进行分享、评论、转发,也就是在传与受之间进行了信息再生产和传播,因此,要深入研究大众的喜好与需求。特别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公共文化提供者,必须始终以人民大众的需求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选择公共文化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面,首先需要考虑大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他们正在寻找哪些信息,他们需要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哪些技术,应该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为不同用户群提供不同的文化服务。
4.2发挥平台作用
一方面要打破封闭的组织架构。按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政府和社会各机构之间要按照实际情况划分组织结构,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为大众搭建起获取信息,提高文化素养的平台,坚持开放原则,要开放并与所有社会资源打通,为人们提供更多、做好信息服务。
4.3鼓励分享
在媒体融合的今天,知识信息的传播出现了叠加和扩散趋势,信息传播之后并不意味着传播工作的完成,而是刚刚开始。人们在阅读、收看、浏览之后,可以通过新媒体互动平台进行反馈,大众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认识,可以对文化信息进行再加工,形成 “新信息包”,这些信息包可能会更加适合特定的人群,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实现文化信息的最大效应,所以在建立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分享,鼓励反馈,对形成健康有序高效的服务体系大有帮助。
4.4内容为王战略
借助新媒体技术,掌握人们的文化获取习惯,提供定制信息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分配要兼顾城乡和各层大众需求,需要根据群众要求,提供喜闻乐见,切实有帮助的信息。要注重对于国家政策方针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推送,让老百姓及时了解最新国家发展信息。在文化信息制作方面,要遵循科学规律,不管以何种形式媒体进行传播,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
4.5机制与体制战略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要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五位一体化造。机制与体制战略涉及五个方面,一是所有的文化政策必须是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二是所有的结构是协同的,资源是开放和共享的;三是信息服务要流程化;四是内部的架构以文化和信息服务项目制建构;五是体制内外打通。
5 结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事关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国家提出这一建设目标,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在新媒体形势下,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而且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如果能充分利用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将大大促进信息平台的建立,从而为我国文化成果传播和转化提供条件。因此,我们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的特点,发挥其优势,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支持。
[1] 阳信生.政府创新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
[2] 骆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今日浙江,2005, (16):38-39.
[3] 杨泽喜,陈继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价值分层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1):75-79.
[4] 焦德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
[5] 宋宏.建设文化强省:内涵、逻辑与评价[J].学术界,2010, (10): 30-38.
[6] 蒯大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N].文汇报,2014-04-24.
Analysis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 through the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of a number of major issues of decision, the first time clearly for the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level and the quality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tep of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ful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 public acceptance habits and behavior, to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establishment.
New media; public culture; cloud platform; customization
G20
A
1008-1151(2015)07-0186-03
2015-06-13
2014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2014281)。
兰孝玲(1978—),女,山东青岛人,鲁东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广告媒体、品牌传播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