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的效益及技术

2015-11-23王绍相廖盛水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双季稻沙县机收

王绍相,廖盛水

(1.沙县虬江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福建沙县 365500;2.沙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沙县 365500)

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的效益及技术

王绍相1,廖盛水2

(1.沙县虬江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福建沙县 365500;2.沙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沙县 365500)

为提高规模种粮经济效益,近3年来,福建省沙县进一步探讨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2013年建立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0.02万hm2,采用早稻早中熟品种搭配+工厂化育机插秧+小苗(3.5~4叶)机插秧+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软)盘泥浆集中育机插秧+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防治+机收+机烘模式技术,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早稻7.700 t·hm-2,晚稻8.268 t·hm-2,比常规栽培(育湿润秧)增产3.7%,增收1 668元·hm-2,达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的目的。总结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水稻;全程机械化;沙县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属华南丘陵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2℃,年平均日照时数1 877.7 h,全年无霜期265~278 d;全县总面积1 815 km2,农村劳动力9.04万人,耕地面积1.324万hm2。随着沙县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专业大户,发展规模粮食生产。如果单靠农民手工种植,由于雇工工资过高,规模种粮效益低,因此,为提高工效,提高规模种粮经济效益,集约化粮食生产必须走农业机械化的路子。近3年来,沙县进一步探讨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与样板示范的形式,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机插秧技术,探索出双季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将优质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机械化耕、种、治、收、烘干等技术集成,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解决了发展粮食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瓶颈,达到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的目的。

1 效益

1.1 工厂化育、机插秧工本

沙县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玻璃温室一次性可生产6 000盘秧苗,可供机插面积20 hm2,完成早季育、机插秧面积60 hm2,实现水稻生产种子良种化、供秧商品化。据2012-2014年试验、示范与推广统计结果,营养土准备6 t,拌土、碎土、筛土、浸种、催芽、播种、炼苗、管理用工33.5工,肥料、农药、柴油、水电计2 650元,种子160 kg计3 200元,育秧盘折旧(2 000盘)计800元,折工厂化育、机插秧成本1 680元·hm-2,比常规育秧节本750~900元·hm-2,节本增效显著。

1.2 增产效益

2013年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高产示范片0.02万hm2,经测产验收,平均产量早稻7.700 t· hm-2,晚稻8.268 t·hm-2,比常规栽培(育湿润秧)增产3.7%,增收1 668元·hm-2(表1)。

表1 2013年沙县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

2 技术

采用早稻早中熟品种搭配+工厂化育机插秧+小苗(3.5~4叶)机插秧+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收+机烘,晚稻中熟品种+硬(软)盘泥浆集中育机插秧+机插+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病虫害专业防治+机收+机烘模式技术。

2.1 选用良种,合理搭配

根据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种植要求,应选择生育期中偏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早稻以金优07、株两优22、佳辐占为主;晚稻以天优3301、宜优99、Y两优1号为主。大田杂交稻种子22.5~27.0 kg·hm-2、常规稻种子37.5~42.0 kg·hm-2。

2.2 适时播种,育机插秧

2.2.1 早稻工厂化育机插秧

根据适宜机插的秧龄,适宜播种期为3月3-6日;播种量杂交稻种子75~80 g·盘-1,常规种常规稻种子110~120 g·盘-1,330~375盘· hm-2,早稻秧龄20~25 d为宜。

2.2.2 晚稻硬盘泥浆育机插秧

早稻成熟期在7月上旬,晚稻适宜播种期为6月15-18日;播种量杂交稻种子70~75 g·盘-1,330~375盘·hm-2,秧龄18~20 d为宜,提倡防虫网覆盖育秧;秧苗移栽前2~3 d,喷施送嫁药,选用吡蚜酮或醚菊酯或噻嗪酮等喷雾防治稻飞虱,达到控虫防病,减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的目的。

2.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早、晚稻机插秧规格为14 cm×30 cm,丛插2~4粒谷,插足22.5万丛· hm-2,基本苗75.0万~82.5万·hm-2,确保搭好苗架,以利培育足穗的高产群体;移栽前应开好围沟与畦沟,以利于排水及实行干湿交替,培育健壮的根系。

2.4 配方施肥,增穗增粒

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中期控肥,后期增施穗粒肥,稳穗增粒。施纯氮165~180 kg·hm-2,N∶P2O5∶K2O为1∶0.4∶0.8,磷肥早稻作基肥和蘖肥施用,晚稻作基肥施用,钾肥作蘖肥和穗肥施用,氮肥按基肥∶蘖肥∶穗肥4∶4∶2分3次施入。基肥施碳酸氢铵450 kg·hm-2、过磷酸钙525 kg· hm-2(或水稻专用肥750 kg·hm-2,蘖肥施水稻专用肥750 kg·hm-2);蘖肥在插后7 d,早稻施水稻专用肥750 kg·hm-2,晚稻施尿素150 kg· hm-2、氯化钾225 k·hm-2g,同时用60%丁草胺乳油3 750 m L·hm-2拌细砂土300 kg·hm-2撒施除草;巧施穗肥,在幼穗分化II期施尿素45 kg· hm-2与氯化钾30 kg·hm-2,破口肥施尿素30 kg· hm-2;抽穗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100 g对水50 kg根外追肥1~2次,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5 科学管水,严格烤田

前期浅水促蘖,当早稻苗茎数达285万· hm-2(或插后20 d),晚稻苗茎数达240万·hm-2(或插后15 d),应及时进行重烤(搁)田,抑制无效分蘖,强根壮秆,烤田达到脚踩不陷泥,直至稻田出现小龟裂,再进行间歇多次灌沟水或半沟水,保持畦面湿润,培根争穗多大穗;孕穗、抽穗、扬花均保持浅水层,提高结实率;适时追施穗肥后,让水层自然落干,干湿交替至成熟,直到收割前7 d断水。

2.6 病虫综防,节本增效

双季稻主要病虫害有“三虫三病”:二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和细菌性条纹病。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防治队根据病虫信息结合当地田间调查数据,科学合理用药;掌握二化螟枯鞘率5%,稻飞虱每丛10头,纹枯病丛发病率10%,叶瘟始发病期及时下药;严防穗颈瘟应选用三环唑在破口期至抽穗始期(现穗10%前)和齐穗期喷药预防各1次,喷药时加入爱苗可有效地兼治纹枯病、稻曲病和后期早衰,卷叶螟和稻飞虱较重的田块可同时加入丙溴磷(速灭抗)+吡虫啉或噻嗪酮等杀虫剂兼治,采用弥雾机低容量施药,以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2.7 适时机收,及时烘干

为配合机收,割前依土质提早断水,成熟度达到9成,谷粒变黄时,选择晴天待露水干后,适时收割烘干入库。

(责任编辑:吴益伟)

S 511

B

0528-9017(2015)03-0309-02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306

2014-11-31

王绍相(1967-),男,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文献著录格式:王绍相,廖盛水.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的效益及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3):309-310.

猜你喜欢

双季稻沙县机收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双季稻秸秆还田下减施钾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沙县人民笑开颜
机收减损,颗粒归仓,湖南早稻机收预计减少损失1.45亿斤
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比较研究
沙县小吃 深耕本土
全国小麦机收率96%创新高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今夏山西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1%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