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续写鲁迅
2015-11-23
许广平:续写鲁迅
□ 陈晓萍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所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1936年,鲁迅去世。1942年,萧红病逝。
两人分别在自己的年代谢幕。
作为鲁迅的未亡人,许广平一直坚守着鲁迅夫人的身份。鲁迅长孙周令飞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祖母:“她是当之无愧的鲁迅夫人,跟鲁迅从相识到相知到相惜到相爱,她永远站在鲁迅的身边。1927年她成为鲁迅夫人,到1936年鲁迅逝世,只有10年,而他逝后30年,她还是把一切都奉献给鲁迅。”
“把你亲自送到新社会”
1948年11月的一天,暮色之中,许广平带着19岁的周海婴从香港登上了葡萄牙籍的千吨级海轮华中轮。
与许广平母子同船的有郭沫若、马叙伦、沙千里、翦伯赞等人。这个大规模的北上活动是在周恩来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进行的。二十多批、总计一千余民主人士和各界精英及其家属,从香港经水路中转至东北,再进入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在北上的轮船上,许广平写下了给儿子的话:我把你亲自送到新的社会,新的大中国摇篮中。
此时,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北平城的外围。12月15日,胡适搭乘蒋介石从南京派来的专机,永远地离开了北平。而在东北,越来越多的民主人士聚集于此,等待着进入北平,与共产党共商建国大业。
旅居沈阳期间,他们被安排住在铁路宾馆。铁路宾馆是一栋俄式建筑,驻有很多警卫战士。一次,周海婴在几个相熟的警卫战士的陪同下出去游玩,到了荒野外,几个年轻人一时兴起,玩起了射击,被发现后押到附近的营部。
事后,许广平让周海婴去找有关领导认错。她再三叮嘱儿子,切勿忘乎所以,言谈举止一切都得小心谨慎,以免被别人指指点点,辜负了鲁迅的盛名。
许广平母子发现,沈阳有许多鲁迅作品。出版社来人,向许广平解释并道歉,表示因无法事先征求意见办理版权手续,先期印刷出版了鲁迅的作品,一定会补上应付的版税。她连忙表示,到了解放区,一切都是供给制,已无需用钱,况且是党的出版社印书,哪能按国统区的方式收取版税。
事后,出版社还是送来支票。这让许广平坐立不安,她跟周海婴商量,请求交际处帮忙退回支票。但几天后,支票又回到许广平手中,还有人来反复动员许广平一定要收下这笔钱。来者说:共产党办事向来是按国际国内惯例做的,鲁迅是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如果你们不接受,别人也不敢收取版税了。
在对方的一再劝说下,许广平才收下了这笔版税。但收下钱后,她总觉得别人看他们的眼光是异样的。最终,她坚持把钱捐给了从延安迁到沈阳的鲁迅艺术学院。
“许先生做官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月25日,许广平随等候在东北的民主人士一起,乘专列抵达北平。
在新的社会,许广平再不用靠版税独自过生活了,她成了一个有身份的人,不仅仅是鲁迅夫人的身份。3月,她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9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被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
许广平被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的这一天,10月19日,恰好是鲁迅逝世13周年。
当天,北京举行了纪念大会,聂荣臻莅会。
会上,许广平发表了讲话。她说:鲁迅毕生的生活告诉我们,文艺工作者离不开革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像鲁迅一样地忠诚于共产党的领导。
同一天,她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纪念文章《在欣慰下纪念》。文章写道:有了正确的领导之后,鲁迅的一切工作,不再是他自己个人的独自表现,而是在全中国人民都共同一致的大合奏里了。这个大合奏的指挥者是谁呢?无疑地就是今天我们中国人民拥护的英明领袖毛主席。
自1936年逝世之后,鲁迅便成了一个不在场却无处不在的存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鲁迅作为须仰视才能看得见的标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场域。学者徐庆全如此点评。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提及鲁迅,并在他身后赋予他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个头衔。
1946年10月19日,上海举办鲁迅逝世10周年纪念大会。周恩来从重庆国共谈判席上抽身,前往上海出席了活动,呼吁各界反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企图。建国后,在现代文学的座次表上,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
这个政治场域将整个中国文坛裹挟了进去,许广平母子更不能幸免。
许广平回北京不久,就将鲁迅位于八道湾和西三条的两处房产捐给了政府,自己住在政务院分配的宿舍里。政务院的宿舍在中南海范围内,保卫工作十分严格,亲朋好友来往不便,她便在距离政务院北门两站地的大石作胡同购得一房。萧军来访时,扯着他特有的大嗓门说:哈!许先生做官了!啊,当官了!当官了!弄得她不知如何作答,还是同来的胡风岔开了话题。
因为工作需要,许广平时常要见外宾。这种外事活动规格很高,大都要穿旗袍、化妆。大石作胡同很窄,车子开不进去,只能走出来上车,晴天满身灰土,雨天鞋裤沾满泥浆。外宾的飞机常常在清晨到达,她得天不亮出门,邻家的狗往往会突然窜出来狂吠不止,弄得她狼狈不堪。周恩来知道后,通知有关部门在景山东街给她安排了一处独门独院的四合院。
除了外事工作,许广平还担负统战工作。组织上要求她利用多年建立的友谊,不时去探望一些党的重要朋友,如宋庆龄和何香凝。
遵命的《鲁迅回忆录》
1959年8月,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许广平住到了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开始了《鲁迅回忆录》的写作。
许广平说,她是在大跃进的精神感召和十一献礼的汹涌热潮鞭策下开始动笔的。周海婴回忆:对当时已60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来说,(写这本书)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他说,母亲有发自内心的一直不断挂在口边的朴实的报恩思想。
这个献礼工程究竟遵谁的命,现在已经不得而知。能确定的是,整个写作过程得到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的直接指导和帮助。此时的文坛,冯雪峰、胡风、丁玲、萧军等30年代跟鲁迅走得近的人,或成为某个反党集团的主谋,或成为右派分子。能担当此任者,也唯有许广平了。
写作期间,她还回城里参加了社会活动。直到11月底,初稿才完成。
2010年周海婴和周令飞父子将《鲁迅回忆录》以手稿本形式重新出版。她的手稿里写道:(鲁迅)对党的关怀热爱,是推崇到最高点的。自己无时不刻不是以当一个小兵的态度自处……他梦寐以求的是如何为党增加力量,为党的工作多添些人手来。这段表述,最终出版的时候作了个别字词的调整。
这些表述,与许广平解放前回忆鲁迅的文字迥然不同。此前的文字记人叙事,很少论及鲁迅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更不用说与中共的领导直接挂钩了。
这次写作,许广平体会到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即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何处删,何处加,如何使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健康,都是要经过集体讨论和上级拍板的。修改完成的《鲁讯回忆录》,最初在《新观察》杂志连载,1961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湖南人民出版社前总编辑朱正在《鲁迅回忆录正误》一书中,对该书中的鲁迅生平事迹提出了14处质疑,其中包括对鲁迅访苏没有成行的解释。
1936年,鲁迅接到来自苏联方面的邀请,但最后没有成行。对此,许广平在《向往苏联》一章中如此解释:本是预备先北上到北京,然后设法去日本,再转道海参崴去莫斯科,可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和严密监视,不能实现。经朱正考证,鲁迅对前来传递苏联邀请的胡愈之说了这么一段话:苏联国内的情况怎么样,我也有些担心,是不是也是自己人发生问题?鲁迅所指的,是苏联肃反扩大化。这应该是他不愿意前往苏联的一个原因。
这个材料1972年才由胡愈之披露出来,许广平当年写回忆录时未必知道,但即便知道,多半也不会引用,因为它与向往苏联是相悖的。
《鲁迅回忆录》出版后一个月,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鲁迅手稿风波
许广平身体好的时候,她便读报,重要的段落还加以抄录。她还重新抄了《风子是我的爱》一文。这篇文章是她当年写给鲁迅的定情之作。她曾经解释,风就是快、迅,指的是鲁迅。
“文革”开始,博物馆成了破四旧的重点。有关方面担心鲁迅手稿遭遇不测。于是将原藏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手稿调走,与毛选四、五卷的手稿一起,存放于文化部档案室。
1967年1月1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来到文化部,宣布奉江青之命,调取鲁迅手稿,交中央文革保管。但仅仅一年之后,他被隔离审查,并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鲁迅博物馆的人员开始担心起鲁迅手稿的下落。他们一方面向中央打报告,一方面向许广平通报此事。
许广平知道后,心急如焚,连夜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第二天,是1968年3月3日。许广平带上周海婴前往好友家中,商量怎么把信呈送周恩来。由于忧惧交加,就在朋友家中,她突发心脏病,被送到医院,当天去世。
当晚,周恩来前往医院吊唁,家属这才有机会呈交了她的亲笔信。
鲁迅手稿下落不明,夫人许广平逝世,绝非小事。周恩来连夜主持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决定由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负责追查手稿下落,杨成武又命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具体负责。傅崇碧查明,手稿存放在钓鱼台中央文革保密室,连忙带人去钓鱼台报告,阴差阳错,竟被指武装冲击中央文革。此事最终成为杨余傅事件的导火索。
在“文革”中,鲁迅被过度神化。上海复旦大学写作班子石一歌受命编写《鲁迅传》。
此时,对鲁迅的重塑工程臻于顶峰。只是,许广平已经不能再参与,也不再是其中一环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