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自传文学的嗣响与拓新

2015-11-22谢子元

当代文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王蒙

谢子元

摘要:《王蒙自传》是当代自传文学的重要收获。它的成功与作者对20世纪初以来我国现代作家自传优秀传统的继承密不可分:《王蒙自传》承续了我国现代作家“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的自传创作动机和立场,继承了现代作家自传紧密结合时代、社会来描写个人和自我暴露的传统。《王蒙自传》也是一个积极探索和拓展自传文学可能性的文本,对自传文学的“历史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作了有效的探索,对自传者形象的多面性、立体性、丰富性作了成功的开拓,对自传文学的个性化和风格多样化进行了积极的试验。

关键词:王蒙;《王蒙自传》;传记文学;现当代作家自传

《王蒙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三卷本,120余万字)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少有的卷帙浩大、传记时间跨度长、内涵丰富的自传文学作品。无论对于研究王蒙及其文学创作,还是研究当代文学史,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部自传作品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不仅如此,它本身还是一个宏大而精彩的文学文本。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授予它“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是从传记文学角度对其价值的确认。《王蒙自传》既承续和发扬了中国现代自传文学的优秀传统,也努力避免重蹈其弊病,并对自传文学文体的可能性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拓展,是中国当代自传文学的重要文本和重要收获。

《王蒙自传》在21世纪之初诞生并产生广泛影响,得益于他对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现代作家自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现代自传文学从1920年代末起步,到1930年代一度形成创作的小高潮,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自传文学作品(其主体是作家自传),在融汇中国古代和西方自传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新传统。《王蒙自传》直接承续了这一传统。

1.承续和坚持了“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①的现代作家自传创作动机和立场。

从1920年代开始,胡适就大力提倡传记文学。他在其自传《四十自述》自序中坦承了提倡传记文学和劝告别人写作自传的出发点,就是要“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胡适认为传记的第一要求是“‘纪实传真,这样的传记就可挖掘出许多供后人研究的真实的、不易为人知的史料来,自传在这方面的价值尤高。”②所以他劝过很多人写自传。胡适希望通过提倡传记(自传)文学,来给文学开生路,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照近现代西方传记文学繁荣的状况,“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③;另一方面与他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有关,胡适认为中国古代“只有烂古文,而决没有活传记”④,主张用白话写传记,使白话文与传记互相促进,给文学带来生气,开出一条新路。胡适“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的观点影响了很多现代作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1930年代我国自传文学创作形成风气。

王蒙虽未从理论上倡导自传文学,却以写作实践回应了胡适这一辈人关于传记(自传)文学的倡导,立意“写一部一个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⑤,是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王蒙说:“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一个使命,把我亲见亲闻亲历的新中国史记录下来,把我这一代新中国建立时期的青年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与青年革命家们的心路历程表现出来。”⑥王蒙的个人命运、政治际遇,文学创作上的风光与受挫、探索与引起争议等都与当代中国历史紧紧相联。王蒙要把他亲身经历的这七十多年历史告诉世人;把一个有血有肉、见性情、见才情、既高大又平凡的真实王蒙呈现给世人;将他的人生经验、深沉思索昭示来者;把他的文学作品的背景、原型、灵感触发、创作动机告诉读者,这就是“给史家做材料”。

王蒙以七十多岁高龄创作这部可称中国现代以来卷帙宏大的自传,是他在文学上的新探索、新追求。王蒙是一位极富探索精神,多才多艺又多产多变的作家,诚如王蒙在自传中不无自豪地宣称他的创作是“四面开花,八面来风……新作让一些评论家追都追不上”。⑦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风格到语言;从小说、散文、随笔到诗歌;甚至古典文学新论他都进行了多元的尝试、探索,令读者乃至文学界应接不暇,甚至难以适应。放眼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以传记文学为主的非虚构文学虽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兴之态,在中国现当代也出现过几个短暂繁荣期,但堪称经典的传记或自传文学作品仍为数不多。《王蒙自传》从厚度和时间跨度上都有新的突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长的一部自传作品(郭沫若的《沫若自传》是《王蒙自传》之前我国篇幅最长的一部自传,达110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叙述传主历史时间跨度最长(达70余年)、最完整的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现当代自传(《沫若自传》和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叙史都是50多年,更多现当代作家在中年以前完成的自传叙史时间更短)。《王蒙自传》保持和发扬了“王蒙汪洋恣肆、滔滔不绝、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体现着王蒙奉行的‘杂多统一、‘中道、‘混沌美等独特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美学思想”⑧,是一部烙印着鲜明“王蒙印记”的作品。诚如有论者所指:“王蒙是中国文坛上一位特别具有创造力的作家,是独树一帜的小说艺术家,是一位勇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新,勇于为文学而献身的杰出的文体革命家和文学革命家。”⑨《王蒙自传》开拓了王蒙个人文学创作的新领域,也为我国自传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可能影响到今后我国的自传文学创作。

2.继承和发扬了现代作家自传紧密结合时代、社会来描写个人的传统。

郭沫若在其第一部自传《我的童年》(后收入《沫若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的《前言》中有一段话:“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⑩日本自传研究专家川合康三认为,郭沫若的这段话以及他的自传很好地说明了在西欧自传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中国自传的独特之处:“社会是个人的背景,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这种紧密结合社会、时代来描述个人的方式,正是与缺乏自我省察精神互为表里的中国式自传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式的自传里,个人与时代密不可分,作者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记录时代,抑或更在个人之上。”川合康三先生无疑发现了中国现代自传与西方近代以来自传的重要区别。不仅郭沫若的自传如此,胡适、郁达夫、庐隐、谢冰莹等的自传也同样紧密结合社会和时代大潮来描述个人。中国现代自传的这一特征与我国深厚的史传文化渊源密不可分,具有视野宽广、史料丰富的优点。西方自传主要有“精神的自我形成史”、“忏悔录”或“天才的记录”等类型,其本质是自我省察、自我批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类型的自传更好,而只能说各有其特点和优点,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自传文学传统。

《王蒙自传》承续了我国现代自传作家开创的这一传统。如果说郭沫若通过自传记录的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从废科举办新学到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国共和谈等重大历史事件和背景,《王蒙自传》恰好是“接着说”,以新中国建立之前直至21世纪之初这一较长时段为背景,叙述了他的故乡和父辈,以及他从懵懂少年到“少共”、团委干部、作家、右派分子、流放边疆的改造者、独领风骚的小说家、文化部长、浮槎四海的文化使者这一成长历程。既披露了他自身在诸多重大人生关头的选择和在历次政治风浪中的作为与思考,更详尽地阐释了他的大量产生影响和争议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还记录了他对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文艺界人士的观察、分析,也描绘了不少名不见经传的真实小人物,被称为一部另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王蒙的个人命运与“革命”、“反右”、“文革”、“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等关键词紧紧相联,与共和国的历史紧紧相联,他始终是一位保持着理想和激情的共产党员、作家、知识分子、思想者,所以他的自传书写的立足点就远不只是个人成长史、性格史、命运史,关注的核心也不在于个人的得失、沉浮、升降、哀乐,而更侧重于通过个人的历史和命运来折射党和国家的历史和命运,记录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

3.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代作家自传自我暴露的传统。

自传者往往难以避免自我美化,因而自我暴露、自我解剖对于自传文学就特别珍贵,并常常成为人们判断一部自传作品价值的重要方面。“自我暴露”的远源在西方自传,如卢梭的《忏悔录》。我国现代自传作家很好地学习和借鉴了这一西方传统。胡适主张“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他在《四十自述》中就坦白记述了自己少年时在上海的一段打牌、喝酒、叫局等“昏天黑地胡混”的生活。郭沫若在自传中记述了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多次因闹事而遭“斥退”的经历,以及童年、少年时期性意识萌动的经验,忏悔自己对包办婚姻的机会主义态度的误人等等。郁达夫素被称为“中国的卢梭”,其自我暴露的大胆在同时代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他在自传类作品《日记九种》中画出了自己赌博、逛野鸡场子、抽鸦片等放浪生活的自供状,甚至还写出了自己“一边拥抱着映霞,在享受很完美的恋爱的甜味,一边却在想北京的女人,呻吟于产褥上的光景”等矛盾复杂的思想。现代作家在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一些不道德、不光彩的经历时,通常都伴随着自我解剖、自我批判。如郭沫若就坦承他的第一次婚姻虽由父母包办,但是征求了他的同意。他自剖道:“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我始终诅咒我这项机会主义的误人。”自传中的暴露不是为暴露而暴露,更不是媚俗和吸引眼球。自我暴露既是为了求真,也是为了向善,是自传者一种道德上的自我净化,也是自传体现其“真实的力量”的重要途径,因而这种暴露是需要足够的真诚和巨大的勇气的。

《王蒙自传》既有大胆的暴露,也有深刻的自剖和反思。它的暴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家庭、个人生活私密和内心世界的暴露;对世相、对文坛的揭露。前者最突出的如贯穿于全书中的“审父”。王蒙的父亲王锦第出生于诗礼之家,又曾留学日本,却一辈子一事无成,到老还认为自己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他自命清高,又好高鹜远,见异思迁。他对家庭不负责任,常常不能提供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弄得家中经常断炊,还常常不回家。王蒙在自传中甚至还隐约披露了父亲的外遇和“昨夜宿于日本暗娼家”的日记,以及父亲与母亲、姨妈、姥姥之间的互相算计,直至父亲在三位女性面前最后的耍赖手段“脱裤子”。他称他的父亲“永远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自投罗网,自取灭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没有给过别人以幸福。”王蒙同样写出了被称为“三位一体”的姥姥、母亲、二姨之间的混战,因为经济纠纷,他们上过派出所或过过堂,“他们都能直捣要害,在一次冲突中,母亲指出姥姥是地主,而二姨指出母亲的儿子即王蒙是右派分子……这母女三人确实说明着‘他人就是地狱的命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的孝文化传统的国度里,王蒙写出关于亲人的这些真实内容,体现了挑战传统的巨大勇气。王蒙坦承,“不论我个人背负着怎样的罪孽,怎样的羞耻和苦痛,我必须诚实和庄严地面对与说出。”

王蒙对于父辈生活的暴露,归根结底是为了写王蒙自己,王蒙就是从“叛父”开始走上自己的道路的,王蒙一生的成功,王蒙对于家庭婚姻的负责,与上一辈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对世相、对文坛的揭露,王蒙对自己一些不光彩心态和行为也作了深入的剖析和真诚的忏悔: “反右”运动,“我应该忏悔。对不起冯雪峰老师,他在家里接待我,是对我的器重和照拂,我却从里头找出了‘材料” ;“文革”中,“但反躬自问,如蒙上峰赏识,如果被召候选,冷宫里耗得透心冰凉的我会不会叩头如捣蒜做出不得体的事情,丢人的事情,我实无把握。”这种对于灵魂的袒露,体现了自传者的人格魅力和理性精神。再如写韦君宜“冷冰冰的真实”;写“周扬不那么明智的地方”;写文坛“大好人”冯牧“他能代表中央的文艺思想吗?不太像啊”;写某兄的“顺竿爬”“自打自的嘴巴”;写 “一方面向强者示好,不无谄媚逢迎,当然是虚与委蛇。一方面,只要得着机会,赶紧不待人落井就先下石,时刻不忘中伤别人”;“批现代派”;四次作代会,为王朔声辩;推荐郭敬明加入作协等等,涉及诸多前辈、师友、文坛当事者。《王蒙自传》多用白描和直笔,其间有锥心自照之意,有包容理解之心,有推心置腹之言,不回避,不用曲笔,即使个别地方碍难用真名而用了“吾兄”、“某兄”、“老哥”等称呼,王蒙也表明终当在有生之年将这些代名词换成真名。这是另一种更难的暴露和解剖,其历史价值和道德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传统是作家创作前需要深入汲取的营养。王蒙既自觉继承和发扬现代自传文学的优秀传统,也有探索创作新路子、试验新文体的勇气和自觉。

1.对自传文学的“历史性”与“文学性”的统一进行了有效探索。

传记文学应该是“历史性”和“文学性”、“真”与“诗”的有机统一体,但实现二者的统一往往又是困难的:或者史胜于文,流于呆滞或琐碎,影响到可读性和审美效果;或者文胜于史,坠入虚构文学的边缘,真实性大打折扣;或整个作品前后风格断裂。如何实现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确实是传记文学的现实难题。

这个问题在我国现代自传文学作品中一直存在。胡适自认为是历史趣味重于文学趣味的人。他的《四十自述》本来计划用10来个题目,分别做成小说式的文字,像序幕《我的母亲的结婚》一样,文学的描写乃至想象都十分丰富,但从第二章开始,作者的历史趣味便压倒了文学趣味,而回归到了历史叙述和阐释的路子上去了,生动的文学描写便不再见了。所以《四十自述》成了我国现代自传前后风格断裂的一个显例。《沫若自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四卷本的《沫若自传》是由若干独立的自传文本(当初是独立出版或发表的)乃至部分纪实性散文、随笔(甚至还有剧本)连缀而成。其中的《童年时代》、《黑猫》、《初出夔门》、《北伐途次》等篇什比较生动地展示了传主性格的形成过程,文学性更强一些;而《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正续编、《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苏联纪行》等着重在展示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历史风云,史料性更强一些。《沫若自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完整自传,严格说来是经过编辑而成的自传,因而前后风格不统一也不奇怪。另一些短篇自传如《庐隐自传》、柳亚子的《八年以来》等,长篇自传如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夏衍的《懒寻旧梦录》等基本上是存史性质的回忆录,都存在文学性不强的问题。例外的情况可能当数《从文自传》和郁达夫的《自传》,它们篇幅相对短小,塑造了独特的“这一个”传主形象,达到了历史性与文学性、真实性与可读性的基本统一。

《王蒙自传》较好地实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一方面,作者力求事实真实,叙述准确。《王蒙自传》呈现的主要是作者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果说外在的事实尽管复杂但还可以经由考证而确定其真假,而在这些事实中人的动机、感受、情感、体验那些纯粹主观的东西的真实性,则主要靠自传作者的自觉来保证。我们从文本中体会到王蒙对自传契约的恪守,他在自传中体现了足够的坦荡和真诚。“你能够做到完全的就是说百分之百的真实吗?不,我没有能够完全做到。但是我做到了,在我的自传里完全没有不真实……自传是在我年逾古稀后写下来的一个留言,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想说出实话的愿望像火焰一样烧毁着樊篱。”这就是王蒙的自传宣言。其中“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完全的百分之百的真实”与“完全没有不真实”这一看似矛盾的坦白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所谓“完全没有不真实”,当指作者没有主观上的作假、掩饰。但凡严肃的自传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创作出发点。要使出发点成为现实,必须具备至少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作者必须具备准确地表达事实的文学能力,二是社会环境允许作者说出真相。王蒙具备第一个条件,同时他也幸运地基本具备了第二个条件。因此,验之于文本,笔者认为他的自传初衷是基本达成了的。比如,坦承被打成“右派”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自己加上去的,是自己顺杆儿爬,拼命认错,把一切强加的罪名认下来;又如,承认“我与一个真正合格的中央委员的素质保留着差距……抱歉了,对不起了,对我寄予厚望的上级、师友与同行们,我的面太宽,我的线太长,我的爱恋我的关注我的兴趣太宽泛又太个人太投入了。努力将一切都做到最好的结果必定会使你们哪一个哪一方面都不解气。然而,这才是我。”这种保持自传事实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努力,在《王蒙自传》中是随处可见的,它是通过作者的自我省察、自我反思、自我解剖、自我批判来实现的。当然,我们必须认可王蒙的表白,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真实,事实上百分之百也是不可能的。由于记忆上的误差,表达上的限制,技术上的现实需要,任何自传都肯定有不够真实和准确的地方。特别是在自传事实与传记事实、历史事实的交叉处,更可能心史多于信史。

另一方面,王蒙是把自传作为一件文学作品来经营的。《王蒙自传》保持了王蒙一贯的文风,汪洋恣肆,雄辩滔滔,富于诗意、哲思,又不乏俏皮、幽默;同时,传主始终将自身定位于一位作家,因而始终围绕他各个时期的创作情况和作品背景来展开自传,使得他的自传与其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形成强烈的互文性,即在两个文本两种方式下展示同一主题、题材,这既强化了自传的文学性,也加深了读者对其文学作品的理解。此外,恰如自传最后一章的标题《为这一生感动》,“我寻求一种感动,或云:将这种感动视为最重要的目标。”这是王蒙的夫子之道,是他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动力,也是他自传创作的出发点和动力。这是一种纯粹的写作目的和追求,他感动了自己,因而也能感动读者。

2.对自传者形象的多面性、立体性、丰富性进行了成功的开拓。

王蒙奉行一种“杂多的统一”的世界观,“进而形成了其政治思想上的清明、和谐、包容与建设的主张,美学思想上的‘混沌美,创作方法上的‘真正的写实,即强调全方位的、混沌的写实,无选择的‘广泛的真实性”。在这样的哲学思维引领下,《王蒙自传》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多面、立体、丰富的自传者形象:“少共”,理想主义者;高层青睐的作家,“右派”和“摘帽右派”,自我放逐者;文坛风向标和文体试验家;中央委员,文化部长,政协常委,外事活动家;古典文学学者;沟通官方与文艺界的桥梁,文艺界的减压阀与橡皮垫,“捣糨糊”者;前后左右都与他相差一厘米的界碑,总是“多一块儿”的人;常惹争议、“腹背受敌”的文人;没有绯闻的名人,演说家和外语爱好者;狂热的音乐、游泳爱好者;享受睡觉的人,“一腔平淡爱高山”的隐者,“心未飘飘身已还”的急流勇退者;“精明的,周到的,圆通的与滋润的”却也有着“二百五的一面,二愣子的一面,二杆子的一面,渴望冒险的一面”的成功人士……在这样的杂多角色中,又有鲜明的主调和高度的统一,他始终是一个作家,一个始终追求感动、也不断感动读者的作家,一个始终为着祖国和人民、为着民族文化繁荣和复兴而写作的作家。哪怕在文化部长的高位上,他也自认为“I am a writer,meanwhile I am a minister”,“I was a writer,I am a writer and will be a writer only.”(我是一位作家,同时是一个部长;我曾是作家,现在还是作家,今后也只是一个作家。)

王蒙之前的自传者,也有这样复杂而多面的人,但在他们的自传中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展现。他们往往突出其中的一面或几面,对其他方面则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弱化了。胡适作为现代文化、文学、学术史上的宗师型人物和重要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四十自述》只突出了好学上进的翩翩少年和文学革命发起者的形象。晚年的《胡适口述自传》则着重于作为学者、民主主义者的形象,而“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及其他诸多重要的社会角色他都没有涉及。除了写到父母之外,妻子儿女和爱情生活也都不在他的自传表述之列,因而他的两部自传呈现的只能是比较单一的、单薄的形象。《沫若自传》表现了作者叛逆少年、时代歌手、创造社核心、文学论争参与者、革命者、爱国者、学者等多重形象,对传主大半生的重要经历有比较完整的展示,但总体来看,其所展示的形象是革命的、激进的、进步的时代弄潮儿形象,其个性成长展示得不全面,自我省察、自我批判也不充分。同时,郭沫若的自传终止于四十年代,其波诡云谲也备受訾议的后半生历程和心路未得呈现,因而其自传形象也是不够全面、立体和丰富的。其他现当代自传,无论是自传者社会角色还是内心世界的展示,也很少有《王蒙自传》这样多面和丰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蒙自传》确实使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多样的也是混沌的王蒙,也可以说是树立了一个自传者形象复杂性的典型。

3、对自传文学的个性化和风格多样化进行了积极的试验。

王蒙从1980年代以来堪称文体试验家,对文体和文学风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自传创作也是这种自觉探索的延续,但同时又葆有着与他的其他文学创作总体一致的风格。《王蒙自传》是一个融合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相声、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调动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体,是一部多声部、多调式的人生和心灵“交响乐”。

抒情诗是《王蒙自传》的底色。作者写一担石沟的改造生活特别是看青守夜的体验,写边疆伊犁的独特人情风物,写搏击大海,写倾听老歌,写雕窝村的隐逸生活,都是自然的诗的流泻。如果说这些内容更多体现的是抒情小夜曲和田园山水诗风格,那么自传整体上则犹如王蒙的人生,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和入世情怀,是苍凉、激越和刚健。某种程度上,作者自己正是那喝了几碗酒,在深夜高唱着“羊羔一样的黑黑的眼睛,我愿为你献出生命”的维吾尔族车夫,他“循环往复,越唱越悲,越唱越烈,泪如泉涌,歌如涨潮。”

小说讲故事的艺术和结构技巧成就了《王蒙自传》的骨架。王蒙在自传中娓娓地为我们讲述他的父母、童年、恋爱、人生遭际,这里不只一个高潮,也不只一个调式,而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时而是风清月白、一腔平淡,时而是凯歌行进、青春万岁,时而是暴风骤雨、夹紧尾巴,时而又是柳暗花明、一马平川。抒情的、叙事的、议论的各种表达手段在自传中交替进行,而又相融无间。

杂文、随笔、哲理散文的统一也是《王蒙自传》的一个独特之处。议论多、自我剖析多、对吾兄或某某先生的嘲讽多,更是其他自传文学作品中少见的。王蒙非常自觉地通过切身的经历、个人的深沉思索来总结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经验;他常常不被理解,常常引发争议,甚至受到责难和攻击,所以,他要随时生发,大发宏论。

相声中那种含泪的笑的艺术和贯口技巧也被王蒙所吸收融汇。在正经八百的叙述之中插入一段黑色幽默,添上一则段子,来一句“您老”、“嘛也没有”、“一风吹”等俗语,这在《王蒙自传》中是很常见的,使作品产生了亦庄亦谐的效果。这些无疑都增添了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带来了新意和阅读的轻松愉悦。

音乐(欣赏音乐,听唱老歌尤其是前苏联老歌)是《王蒙自传》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体现了王蒙的怀旧情结,也体现了他性格中细腻而又乐观、爽朗的成分。更重要的是,王蒙把他对中西音乐艺术的比较理解也融入到自传写作技巧中来了:他努力使其自传具有丰富的和弦,而避免单一的主旋律呈现。

《王蒙自传》在语言风格上有着鲜明的“王蒙印记”,个性很突出。同时,在以散文文体为主体的前提下,它调动和融合了多种文体技法和多种艺术手法,使得《王蒙自传》在自传文体上具有了较强的试验性。

结语

王蒙在其自传中一再表白他充当党和政府与文艺界之间桥梁的苦心和价值自认,而《王蒙自传》在我国现当代自传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也可能是一道桥梁,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样本。但必须承认,《王蒙自传》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文本。

比如,它在语言的运用上,常常显得挥霍、奢华而缺乏节制,大段的排比句,近义词或反义词的铺排,无不体现着“王蒙印记”的风格,但这与文学的节约原则还是相悖离的。王蒙自己说:“我的傻气特别表现于我的滔滔不绝,写和说,诗和文尤其是作为一个纯洁的作家应该尽量少染指的评论。如果我真的很聪明,我至少应该删掉我的言论的百分之九十,我的作品的百分之六十,我的头衔的百分之八十。”这当然是自嘲和反讽,但也应该包含着反思。有学者如是说:“有思想主题的作家都‘唠叨。鲁迅唠叨,周作人唠叨,王蒙也(更)唠叨。叫做牵肠挂肚,念兹在兹;叫做面命耳提,强行灌输;叫做摇唇鼓舌,念念有词;叫做重三叠四,‘说他个六够……”“他的文字极度膨胀,极度游戏化,却依然丰富,华美,正确。”这也是一种旁敲侧击吧。

又比如,它的抒情尤其是议论往往有过度之嫌。传记文学叙述事实,也解释事实。自传中的抒情议论实际上是对所叙事实的一种阐释、延伸。但传记毕竟主要是“传”是“记”,解释应该是适度的、点到为止的、从属于事实的。过多的宏论,过度的反复的阐释,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王蒙自传》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可读性和审美效果要逊色于第一卷。

此外,文本中还存在一些文献、语词不太准确的现象,如“允执厥中”或“允执乎中”,书中却作“厥执乎中”。这不免使人慨叹:即使是大家名家,在高产之下,也难免存在检验不严的地方。

注释:

①③胡适:《四十自述》,华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第1页,第4页。

②④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参见黄保定、季维龙编《胡适书评序跋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29页,第329页。

⑤⑥王蒙:《王蒙自传·九命七羊》,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第97页,第335页,第323页,第303-304页,第335页,第343页。

⑦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第163页,第171页,第193页。

⑧郭宝亮:《“王蒙思想”的魅力及其意义》,《中国艺术报》2014年5月9日。

⑨温奉桥:《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⑩郭沫若:《少年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第276-277页。

[日] 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郭文友:《千秋饮恨郁达夫年谱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3页。

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第26-27页,第14页,第159页,第350页,第141-142页,第186页。

郜元宝:《“感时忧国”与“救出自己”〈王蒙自传〉的王氏主题》,参见温奉桥编《理论与实践〈王蒙自传〉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第12页。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王蒙
“高龄少年”王蒙:虽然经历过波折,但我的生命底色是明亮的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感动王蒙的一句话
这样对待你,你还说他很好?
这样对待你,你还说他很好?
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
安妮?埃尔诺笔下的阶层变节者——《一个女人》
王蒙强调莫用网络“浏览”代替“阅读”
上官氏家族与初唐文学
浅析《张爱玲传》中的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