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中的权力与稳定:社会符号学视野下的小说体裁研究

2015-11-22方小莉

当代文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说

方小莉

摘要:文化领域的斗争可以说是争取意义的斗争。代表不同利益的集团均试图生产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意义并将其自然化,使之成为整个社会普遍认可的常识。小说作为社会权力和稳定性的表征,也成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争夺意义的场所。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小说的兴起、小说的体裁特征、小说中权威的解构与建构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小说对社会权力与稳定性的再现。

关键词:小说;权力与稳定;解构与建构;社会符号学

根据不同的社会属性的界分,文学艺术被归类为不同的体裁。“体裁作为一个符号学范畴对社会变化以及社会斗争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编码。可以说,每一种体裁,都对社会参与者之中存在的‘特定关系进行了编码。”①文学艺术中不同的体裁都以它的文类方式,生产出统治阶级的权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改造着统治阶级的话语。因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它必然与权力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格尔顿指出意识形态内部的差异和斗争,主张“意识形态保证了统治权力的再生产,但其内部的分歧也在分解着统治权力”②。那么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也一方面生产出统治阶级的权力,同时文学艺术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和斗争,从某种程度上又分解这一统治权力。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道利莫尔主张颠覆性虽然可能被统治阶级的权力含纳,但是文化中“从属的、边缘的不同成分也可以挪用、改造统治话语”③。

文学艺术在生产意义的过程中,生产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权力,并将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意义合法化为整个社会文化中的正项,获得了为社会的中项代言的权力。与统治阶级利益相对的意义则被正项与中项边缘化为被标出的异项。在意义的生产过程中,正项由于获得代表大部分人价值取向的中项支持,因此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异项则被标出,其代表的价值取向则被整个社会边缘化。然而由于正项、中项、异项的相互依存性,异项也不能完全被消灭,否则整个社会的平衡将会被打破,因此文学艺术内部存在各种冲突和斗争,异项也以自己的方式挪用并改造统治话语。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也体现了社会的权力与稳定性。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小说的兴起、小说的体裁特征、小说中权威的解构与建构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小说对社会权力与稳定性的再现。

一小说的兴起

小说这种体裁的兴起正是社会变化及社会各种力量之间斗争的结果,它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与中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果。小说从诞生之日就代表着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随着中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小说在19世纪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审美价值观。

18世纪读者的变化是小说兴起和发展非常重要的原因。许多18世纪的观察家认为“这个时期是一个公众阅读兴趣异常突出而且不断增长的时代”④。当时的公用图书馆迅速成功可以佐证人们对阅读的渴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大众却并非是指全民,而仅是指那些具备阅读能力而又有经济能力的民众。现有的研究则表明,18世纪读者大众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中产阶级的变化。

对于下层劳动人民来说,他们既无读写能力,也无力负担小说昂贵的费用。同时,传统的观点也认为,“阶级差别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业余消遣只适合于有闲阶级,因此反对把劳动人民从他们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⑤因此下层阶级无法构成小说的阅读大众。对于贵族阶层来说,小说区别于许多业已确立的、高雅的文学形式,因此难登高雅之堂。所以小说诞生之时,并非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学形式,它更多的是符合中产阶级的阅读兴趣和经济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专门化使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闲暇时间增多。个人主义孕育而生,社会开始关注个人的经验、感知和价值。这些使小说这种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文学体裁成为可能。小说代表中产阶级的审美价值,所关注的重点也是中产阶级的兴趣所在。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使读者大众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从而削弱了“那些饱读诗书、时间充裕、可以对古典和现代的文学保持一种职业性或半职业性兴趣的读者的相对重要性”⑥。这样一来,小说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而小说所代表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也不断得到书写与传播。可见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它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社会权力的变化以及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是一种文化斗争,也是一种政治权力斗争。或者更精确地说,是通过文化斗争而实现政治权力的建立。从符号学角度讲:“符号意义必然是一种交往关系”。⑦文化中的一切都可被看作一种交际形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必然涉及到符号意义的交换和争夺。在文化场域中,各阶级在交流中生产各自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文化中的交流既是意义的交流也是不同意义之间的斗争。那么文化领域中声音权力的斗争是“争取意义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主导阶级企图将服务于自身利益的意义‘自然化,使其变为整个社会的‘常识;而从属阶级则利用各种办法,在不同程度上抵制这一过程,并且努力使意义服务于他们自身的利益”⑧。这种争取意义的权力斗争在文学中则表现为主流文化采用自己的文学形式和言说方式生产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意义,使其成为被整个社会认可的文化、体裁,从而实现其意识形态政治意义;而那些被压抑而寂然无声的亚文化群体也采用其相应的特殊形式试图在主导话语内部生产出自己的意义,从而与主流文化形成一种权力协商,以争取最大化地表征自己的意义。由于“文化符号学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生成问题”⑨,本文接下来主要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来探讨小说这种典型体裁中意义的生成和权力斗争。

二权威的解构:作为反权威声音的小说

从小说作为一种体裁来看,与其它体裁相比,“小说是局外人,它与其它文类和‘诗学(传统文学理论)特有的规则相对立。”⑩与诗歌、戏剧这些传统的文学形式相比,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类,从诞生之日开始,就缺乏严格的规则,没有诗歌的“韵”的要求,也没有戏剧“三一律”的标准……由于缺乏严格的规则,小说一直以来也难于定义。小说的创作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因此也使得该文类跳出了文学精英的标准。虽然最初不容于少数的精英文化,但却迎合了新兴的中产阶级的阅读兴趣,从而得到迅速发展。可见,小说作为一种文类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反叛,是作为反对声音而存在的。它与诗歌、戏剧这些严格遵守文类规范的文学相异,它完全不遵守所谓的现有规则,它的存在本身就显示了不同规则的冲突,不同价值的对抗。“当批评家将其各种规则加以法规化时,小说家却通过滑稽模仿,或是创作新的形式而与这一‘小说规范作对。”

猜你喜欢

小说
比照联想:小说教学中理解感悟的新探索
谜地(小说)
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小说三题)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识“心”术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致亲爱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