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CAD 与SAP2000 对带弹性支座的网架结构整体对比分析*
2015-11-22李树连肖建春
李树连,肖建春
(贵州大学 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工程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单层厂房,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见图1,C30 混凝土。屋盖采用螺栓球平板网架结构(81×42 m),面积为3402 平方米,平面网格尺寸3 m。网架采用上弦结构找坡,排水坡度5%,最小高度2.1 m,最大高度3.15 m。网架最高处标高13.2 m。网架周边上弦支座采用加劲板式橡胶支座,中部下弦2 点支承采用盆式橡胶支座。所有网架支座安放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上见图2,三维视图见图3。杆件材料强度为Q235B。支座底板和加劲板使用Q345B,其余钢材强度均为Q235B。
该工程采用搭设满堂脚手架的方法施工。2010 年11 月完成网架安装,安装时间共计25 天。安装完成后5 天,若干杆件出现了明显的弯曲变形。这期间网架主要承受恒载和温差作用。按照文献[1]提供的方法进行检测,杆件弯曲超过容许值的有113 杆,其中下弦杆5 根,腹杆108 根。变形的杆件主要集中在1 至7轴间靠纵墙A 和B轴的位置。网架最大挠度21 mm,挠跨比在文献[2]给出的容许值范围内。分析软件分别是MSTCAD2011、SAP2000 V17.1。
图1 网架下部框架结构
图2 网架结构(腹杆在平面图中没有显示)
1 有限元分析
1.1 网架支座刚度
网架支座由于橡胶板和支座上板开孔小,支座刚度变大。通过计算得出板式橡胶支座在开孔小情况下支座刚度,见表1。
表1 支座刚度
MSTCAD 中不可以直接输入支座的弹性刚度,所以需要利用杆件模拟弹簧连接。SAP2000 中虽然可以直接输入支座弹性刚度,但是为了对比SAP2000 与MSTCAD 分析结果,SAP2000 中的模型仍用杆件模拟支座,目的是使SAP2000 中的整体模型与 MSTCAD 整体模型一样。另外又在SAP2000 和MSTCAD 中建立上部网架结构的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以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MSTCAD 与SAP2000 只建立上部网架模型进行分析时,需要确定网架的边界条件,即网架支座的弹性刚度。网架下部模型的支座刚度的确定方法如下:首先在SAP2000 中建立下部框架模型,在网架支座处施加单位力得出此处框架柱的刚度,此刚度与橡胶支座刚度串联计算网架支座的最终刚度,之后在MSTCAD 或SAP2000 中只建上部网架模型,并输入此最终刚度。由于支座橡胶板开孔小,导致支座刚度增大,下部混凝土框架结构需要考虑填充墙的影响。每个支座处刚度都不一样,具体刚度见模型http://1drv.ms/1b1oKlc。
计算方法使用同样的荷载及荷载组合。所有计算方法符合相关规范[2]要求。
模拟弹簧的水平刚度,见图4、图5。
图3 整体结构三维视图
图4 模拟弹簧侧视图
1.2 下部填充墙的刚度计算
这里所使用的方法是计算填充墙的刚度,将此刚度等代为框架柱间的斜撑,斜撑两端铰接,为二力杆,斜撑增大框架柱沿墙方向刚度,对另一方向影响不大。
图5 模拟弹簧
对于填充墙抗侧刚度计算,参考中国规范[3],此规范综合考虑了洞口宽度和洞口高度的影响,文献[4]也推荐此法,PKPM 从2010 版开始也使用此方法计算填充墙刚度。根据图纸,填充墙内墙、外墙材料均为300 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B05 级,砌块强度等级A5.0,参考中国规范[5],填充墙弹性模量Em=2200 N/mm2,G=0.4E=880 N/mm2,框架柱混凝土C30,弹性模量E=30000 N/mm2。
无洞墙刚度计算公式:
[6]取Kw=βK,β为层间刚度影响系数,建议值为0.25。
有洞墙计算公式:
Em——砌体弹性模量;
Acm,I cm——墙的换算截面面积,惯性矩;
Amn——墙扣除洞口及构造柱截面面积后砌体水平截面面积;
Ac——构造柱截面面积;
ηc——构造柱参与抗震墙工作系数,对于端柱和角柱,当Hi/Im≥0.5 时,取0.3;当当Hi/Im<0.5 时,取0.26;对于墙中柱乘以增大系数1.2,对于墙边柱乘以增大系数1.5;
Hi——i 层层高;
Im——墙的长度;
∑bn——洞口宽度之和;
λm——弯曲变形影响系数,当Hi/Im<1时,取λm=1;
ψh——洞口影响系数,可按表采用。
表2 洞口影响系数ψh
图6 A-H轴立面图
图7 H-A轴立面图
图8 1-10轴里面图
图9 10-1轴立面图
1)1号填充墙(山墙上侧)刚度:
左侧柱子高度H1=4.5 m,右侧柱高度H2=4.85 m;
层高H=(4.5+4.85)/2=4.68 m;
斜撑面积A=K/2×7.6×103/(3×104)=2×105mm2选用400×500 的C30 混凝土柱做斜撑。
2)2号填充墙(山墙中侧)刚度:
层高H=5.5 m;
斜撑面积A=kw/2×7.6×103/(3×104)=1.9×105mm2选用400×500 的C30 混凝土柱做斜撑。
3)3号填充墙刚度:
层高H=7.42 m;
斜撑面积A=kw/2×9.0×103/(3×104)=1.15×105mm2选用300×350 斜撑面积除大门处不加斜撑外,本平面内均选用300×350 斜撑。
4)4号填充墙:
斜撑面积A=kw/2×9.0×103/(3×104)=1.2×105mm2选用300×350 斜撑面积。
除大门处不加斜撑外,本平面内均选用300×350 斜撑面积。
5)5号填充墙:
层高H=4.5;
斜撑面积A=K/2×7.6×103/(3×104)=2.5×105mm2选用500×500 的C30 混凝土柱做斜撑。
纵墙上部全部选用500×500 的C30 混凝土柱做斜撑。
6)对于7号填充墙:
斜撑面积A=Kw/2×11.7×103/(3×104)=1.6×105mm2选用400×400 斜撑,本平面内均选用400×400 斜撑。
对于6号填充墙,其开洞较7号填充墙少,也采用400×400 斜撑等效代替填充墙刚度。1-10轴里面图显示的填充墙也用400×400 C30 混凝土斜撑等效代替。
1.3 荷载
1)恒荷载:上弦0.3 kN/m2(屋面保温、防水、檩条、支托)。
2)活荷载:上弦0.2 kN/m2(雪荷载),下弦0.45 kN/m2(钢格栅,发现杆件变形时未安装管道)。
3)风荷载:
风荷载1,左风0.30 kN/m2,右风-0.30 kN/m2。
风荷载2,左风-0.30 kN/m2,右风0.30 kN/m2。
4)温度荷载:升温25 度,降温25 度。
1.4 荷载组合
1)1.00 静+1.00 温(+)
2)1.00 静+1.00 温(-)
3)1.00 静+1.00 活1+1.00 温(+)
4)1.00 静+1.00 活1+1.00 温(-)
5)1.00 静+1.00 风1+1.00 温(+)
6)1.00 静+1.00 风1+1.00 温(-)
7)1.00 静+1.00 风2+1.00 温(+)
8)1.00 静+1.00 风2+1.00 温(-)
9)1.00 静+1.00 活1+1.00 风1+1.00温(+)
10)1.00 静+1.00 活1+1.00 风2+1.00温(+)
11)1.00 静+1.00 活1+1.00 风1+1.00温(-)
12)1.00 静+1.00 活1+1.00 风2+1.00温(-)
2 分析结果
计算结果对比,见表3。
表3
网架的初始缺陷会严重降低网架的承载能力,文献[7]通过对不同网架类型的分析比较后得出此结论。
由于MSTCAD 与SAP2000 计算精度不同,即使在同一软件中,SAP2000 整体模型与SAP2000简化模型对支座处理不同,结果也会有差异,但其内力分布规律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不同模型间超应力杆件是否重合看出:
SAP2000 整体模型与SAP2000 简化模型重合超应力杆件:90 根
SAP2000 整体模型与MSTCAD 简化模型重合超应力杆件:100 根
SAP2000 简化模型与MSTCAD 简化模型重合超应力杆件:106 根
由此可见问题出在MSTCAD 整体建模出现问题,MST 计算网架模型通常分开建模,即网架模型单独建模,当我们讨论建筑结构的鲁棒性[8]时,软件的鲁棒性同样需要重视,复杂的模型会降低软件的鲁棒性。
表4 是考虑填充墙刚度影响和不考虑填充墙刚度影响时,网架超应力杆件数和最大应力。
表4 填充墙对网架分析的影响
可以看出是否考虑填充墙对上部结构产生影响,但影响并不大。实际设计时可以通过独立建模,将铰接支座设置为固接,增大超应力杆件的截面面积,使上部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支座刚度。
当分析整体结构的子结构时,整体建模会导致子结构的边界条件与实际结构边界条件并不一致,通过子结构单独建模,改变结构的边界条件,增大超应力杆件截面面积,来提高结构的鲁棒性。对于网架结构的静力分析,独立建模完全可以满足结构的安全性。
3 总结
通过本文,在遇到类似工程事故时,提供借鉴。如软件的正确使用,分析时最好使用两个以上的软件分析,同时对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在适当的情况下仍可以获得需要的就算结果,当然,简化模型的前提是建立在已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
参考文献:
[1]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S].北京:2011.
[2]赵基达,蓝天.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S][D].2010.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S].北京:1994.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2010.
[5]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技术规范[S].2011.
[6]黄华,叶艳霞,朱钦,等.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分析[J].工业建筑,2010(12):34-38.
[7]吴军强,李海旺.不同类型单层球面网壳动力时程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7-71.
[8]Izzuddin B A.Robustness by design-Simplified progressive collapse assessment of building structures[J].Stahlbau,2010,79(8):55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