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结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有所成
2015-11-22钟小青
钟小青
(广西北海市第五中学 广西北海 536000)
优化作业结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有所成
钟小青
(广西北海市第五中学 广西北海 53600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做到人人学有所得,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工作力求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智力和原有数学基础的不同层次特点,设置内容和要求不同的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目的,在评价或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应该采取分类评价的方法,也就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
个体差异 优化作业结构 作业梯度 分类评价 激励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积极性尚可,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在一起交流学习体会,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常常发现他们对待数学望而却步,缺乏基础,缺乏信心,就会越来越不想学,导致基础就越来越差,导致越来越学不了的恶性循环中,要解决这样的恶性循环,最根本的根源是要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想办法让他们学有所成,体会学习的乐趣和保持动力,那么在一堂课以后所布置的作业就要针对学生好好设计,提供每一个学生体会学习喜悦的机会。
一、优化作业结构的必要性
学生由于先天智力、学习习惯、数学基础、家庭环境等因素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即使同一班级学生也往往会形成后进、发展和领先三个层次。然而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明显感觉初中数学难学,作业难做,这里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方面传统的作业习题形式单调,注重单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教师在作业要求方面往往一刀切,期望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若要求过高、过难,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接受不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而一些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往往出现学困生“吃不消”、尖子生“吃不饱”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有利于各层次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作业不利于培养和巩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更不利于各类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做到人人学有所得。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工作力求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如若作业设置能够把握梯度、提高趣味性和灵活性,针对智力和原有数学基础的不同层次特点设置内容和要求不同的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进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目的。
二、优化作业结构的前提,让学生理解优化作业的发展趋势
“优化作业”是指“分层设计作业”,所以优化作业结构的前提是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先对学生按基础或接受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即分层,在分层之前,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应当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感到这种分层作业的方法是老师在歧视他们,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够去解决更难的、综合性的问题,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再对作业分层,就是从基础的教学手段入手,改革传统的“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作业规律,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作业“高耗低效”现象,通过严格控制学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的方法来实现既减少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如何优化作业,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益
1.先分组
根据我本班班级情况,大致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是:(1)学习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的,(2)学习基础一般,接受能力也一般的,(3)学习基础差,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的。分好组以后,大家共同讨论给这三个组取好名字:分别是先锋组,争先组,奋进组。每个小组有了满意的组名以后,并推选出各组的组长,副组长,我对全班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个同学就要按照定制的组名的意义去做,冲在前面的叫做先锋,在中等的要争先当先锋,在后面的继续努力奋斗前进。分组也不能一成不变,过一定时间可以调整一次。奋进组的同学进步了可以进入争先组或优异组,争先组或优异组的同学退步了也要调组。这样,差生就会感到有希望,有目标。
2.针对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或形式的作业
我在分层布置作业时,根据我所分组的具体情况,精选练习题,然后将练习题分为不同的类别:A类题为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这部分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B类题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C类题为综合题或探讨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然后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作业的要求:三个小组的同学都必需做A类题,奋进组可选做B类题,争先组的同学必做B类题,可选做C类题;先锋组的同学还需完成C类题。
案例1:我在上七年级下册《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加减法》时根据自己上课内容和学生情况以后,布置作业就分为了三组题:
A类:课本P103 3用加减法解下列方程组
C类:解应用题
一个长方形的长减少5cm,宽增加2cm,就成为一个正方形,并且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要求:奋进组必做A类题,可选做B类题。
争先组必做A,B类题,可选做C类题。
先锋组则A,B,C类题均要完成。
这样安排的目的不仅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感到课堂上学有所成,而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有挑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挑战欲望。
3.优化作业结构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作业数量要良好把握。教师要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如果一味追求数量,易使学生丧失对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虽然迫于压力,也能完成任务,但是采取消极应付方法,导致效能低下。反之,过少的作业量,蜻蜓点水,也达不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2)作业的综合性要体现
变单纯书面作业为书面作业与口头并举,变单纯课外作业为课内、课外作业并行。通过综合作业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三是要有趣味性。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大量单一形式重复作业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降低了作业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更要注意技巧性,增加趣味性,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穿插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的梯度要呈现
根据学生水平特点,合理选择不同水平的习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先从A类的加强基础训练,课堂所学概念、法则等知识的巩固性练习,学生可以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B类理解性练习,是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应用。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分析能力和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生。C类是探究性作业。本层次作业有很高的难度,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很好地驾驭,有很好的综合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4)作业的形式要兼顾
作业的布置,不能老是沿用几十年不变的“课后第几页练习或习题第几、第几……题”的模式。进行作业改革,要从创新开始。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作业要多样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关注学生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重视学生思维的反馈。通过作业,也能达到创新思维的目的。
(5)作业的延伸要注意
可以适当布置动手操作、联系实际的作业,因为作业是学生的一种“认知—构建—内化”行为,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总之,精心设计作业,努力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多样性,达到少而精。分层布置作业并按“必作”和“选作”提出不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基础到综合,分层次按梯度优化设计好学生作业,才能真正达到作业量少而质量高的“减负”效果,才能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对作业进行分类的评价,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评价或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应该采取分类评价的方法,也就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标准。对差生适当放松,对优生适当从严。对于差生,只要做对了必做题就可以给满分。如果还做对了B类、C类的题目则可以加倍给分,并且在班级公开表扬。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动力,提高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优生则注重他们解题的速度及解题的准确度,注重作业里解题的思维质量。让优生之间展开竞争,让优生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通过这种分类评价的方法,能够合理评价各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激励,进一步提高了分层作业的效率。
总之,我认为作业分层布置是符合有效教学和新课程的要求的一种作业布置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较大的帮助,对于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也有较大的作用。希望今后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种作业布置的方法。
[1]2006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
[2]2005年8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初中教案优化设计》
[3]2006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实用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