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5-11-22代振江曾智勇汤德元梁海英王伟丞
代振江,刘 钊,曾智勇,汤德元,梁海英,王伟丞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最初该病被命名为附红细胞体,并将其归为立克次氏体目,在其16S rRNA 基因序列鉴定后又将其重新分类为支原体类微生物,但该分类还存在异议。本病临床上以发热、贫血或黄疸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并有隐性感染、慢性迁延、条件致病、急性发病时致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人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病例的增多和家畜尤其是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暴发流行,该病才逐渐被关注。本病不仅导致动物毛产量及乳、肉产量减少,生育力下降,还引起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及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该病在我国猪、犬等家畜中还有暴发流行的趋势[1-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热、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PRRSV,但以妊娠母猪和1 月龄以内的仔猪更易感染,40 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高达100%,育肥猪病死率约为 50%;在一些地区的猪场,发病率接近100%,病死率在30%~50%,部分猪场的病死率可达80%以上[3]。
1 发病情况
贵州某猪场有存栏商品猪1 万头左右,2014 年12 月中旬该猪场从市场收购了500 多头仔猪,购进后未进行疫苗免疫。从2014 年12 月下旬开始,这批仔猪陆续发病,截至2015 年1 月5 日购进猪中有200 多头发病,死亡80 多头。据述,发病仔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消瘦、食欲不振、精神委顿、腹泻以及高烧不退。曾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没能有效控制病情。
图1 呈多形性的红细胞体
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出现精神不振、消瘦、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5~ 41.8 ℃,食欲减退、腹泻、黄疸、贫血、全身被毛粗乱、采食量明显下降,后期废绝;触摸病猪腹股沟和颌下淋巴结显著肿大。
3 病理变化
对2 只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多器官呈广泛性病理损伤,主要病变有: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切面呈大理石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索状,肺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肺脏广泛性肉变,间质明显,可见大量出血斑;肾脏表面凹凸不平,红白相间呈“花斑肾”;脾脏边缘可见少量轻度梗死病灶;其余脏器无明显肉眼可见病理变化。
图2 核酸检测结果
4 实验室诊断
4.1 血涂片镜检
用生理盐水稀释经病猪前腔静脉采出的血样,制成均匀的血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呈星芒或锯齿状,呈多形性(如图1)。
4.2 病毒核酸检测
分别取适量剖检病猪的肝、肾、肺脏、淋巴结和脾脏进行碾磨匀浆,反 复 冻 融3 次 后,12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用Viral RNA/DNA Extraction Kit Ver.4.0 试剂盒进行核酸的提取。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疑为HCV、PRRSV 及PCV2的多重感染,但根据送检要求,仅分别对HCV 和PRRSV 进行核酸检测。实验选用HCV 和PRRSV 的特异性引物,以提取的核酸为模板,参照一步法RT-PCR 试剂盒说明书,对HCV、PRRSV 进行核酸检测,其反应总体系为50μL:2×1 Step Buffer 25μL,模板7.0μL,上下游引物各1.0μL,PrimeScript 1 Step Enzyme Mix 2μL,RNase Free H2O 14μL;反应程序为:95 ℃ 5 min;94 ℃ 30 s,57 ℃ 30 s,72 ℃ 30 s,35 个 循 环;72 ℃ 10 min。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核酸检测结果如图2。
5 结果与分析
根据发病仔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猪场存在附红细胞体和蓝耳病病毒的混合感染。此外,根据肾脏的病理变化PCV2 共感染的可能性亦较大。附红细胞体可使不同品种、年龄的畜禽和人感染,而且感染率相当高。在我国部分地区,猪的感染率为49%左右,有的地区可达到80%左右。但附红细胞体进入机体后多呈潜伏状态,发病率较低,只有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分娩、疲劳和长途运输等)时才可能引起发病,所以多数学者认为附红细胞体的毒性低、致病性弱,很可能是一种条件性致病微生物。PRRSV 在我国的猪场广泛存在,大多呈持续隐性感染。受感染的猪群,即使表面稳定,也存在三类猪,即S—易感,M—感染,R—有抵抗力猪。S—M—R 三类猪在群体的比例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在有应激因素如霉菌毒素、环境改变、营养不良等的刺激下,可能诱发该病的暴发[4]。PRRSV 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极易与其他疾病如猪瘟、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病等发生混合感染[5]。猪场从市场购进仔猪后未及时对其进行相关疫苗的免疫,猪群处于无保护状态,又加之经长途运输后处于新的环境等刺激因素的影响,此时猪群免疫力下降,这些综合因素可能导致了猪群的感染发病。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猪场在购进猪只后,应先对猪群进行隔离观察,确定猪只无感染发病之后再混群饲养。同时,猪场必须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并且要定期进行抗体监测,适时补免,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的营养水平,注意环境卫生和消毒,减少猪群的应激,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降低猪群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1] 王永,冯昕炜,严光文,等. 附红细胞体病原学研究进展[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6): 491-494.
[2] 严丽华,袁聪俐,朱凝瑜,等.嗜血支原体(附红细胞体)病原学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9(2):177-180.
[3] 李建玲,杨小亮.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兽医杂志,2014(6):61-63.
[4] 文丽,赵兵军.猪蓝耳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控策略[J].浙江畜牧兽医,2013(3):15-16.
[5] 覃绍敏,梁安莉,王仰杰,等. 猪流感病毒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情况调查[J]. 中国畜牧兽医,2008(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