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旅游业轴-面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2015-11-22杨永德教授戴克清通讯作者广西大学南宁530004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2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皖西安徽省旅游业

■ 杨永德 教授 戴克清、2 通讯作者 王 磊(、广西大学 南宁530004 2、皖西学院 安徽六安 23702)

引言

对于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准确评价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对区域旅游的相关评价主要集中于旅游业相关要素的单体评价和旅游综合实力的总体评价两种:

旅游业相关要素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或产业发育水平等:其中保继刚(1988)就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翟辅东(1993)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不同阶段对旅游资源评级,提出复式评价方法,以期实现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唐拥军、杨永德等(2008)构建了省域旅游产业实力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西旅游产业实力进行横向对比评价。

从旅游业综合实力角度进行评价的主要有:周常春、保继刚(2005)研究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并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构建二因素评价模型;张梦(2006;2007)基于对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因、果二维度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对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朱应皋、万绪才(2005)通过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将中国与全球旅游11强进行基于多个参照物的横向比较;罗仁波等(2010)在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也是采用的区际横向对比。

基于对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对于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不论从单层次还是多层次切入,最终落脚点都希望获得较为全面的综合性评价结果,尽管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各种评价已经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发展,但是评价标准、方法和指标各异,且大多基于截面数据的静态分析,没有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本文尝试构建轴-面评价模型,通过对纵轴与横面两个维度的评价,即:同级区域间某一时间截面上横向的静态比较,及区域内在一定时间序列中(从基期到报告期)的纵向的动态比较,对区域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旅游界关注较少的皖西地区为实证案例,对其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立体研究。

轴-面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构建轴-面评价模型的基本原则是: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静态与动态比较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其中纵轴是在某一时间截面上,通过与研究区域同级别区域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相比较,为所研究区域定位;横面比较则是基于某一个时间段,从旅游业发展相关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来分析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水平(见图1)。

对于轴-面评价模型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纵轴评价一般将评价区域与同等级的参照区域基于某一时间截面进行比较评价,得出排名,为所评价区域定位,纵轴与横面交接点O点即为被评价区域,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第二,横面评价一般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某一时间段内各因素自身发展水平及变化程度的评价:其中外在因素一般指政策、区位、环境等对旅游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辅助性因素;内在因素一般指资源、旅游产业六要素发展水平等直接体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要素。

第三,两个维度的评价结论可以相互解释。

通过这样轴-面立体评价模型,能够实现对评价对象旅游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同时便于分析各因素对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力,为旅游业发展提出科学准确的对策提供可靠依据。

实证研究—以皖西地区为例

(一)轴-面评价模型的运用及指标选取

以安徽皖西地区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首先确定安徽省16个地市为纵轴评价参照区域,以2012年时间为截面,选取相关指标通过聚类分析,评价皖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水平和现状在全省进行定位。横面评价则是选取区位、交通、环境三个对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外在因素,及旅游资源水平和产业发展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两大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因素,采用K-means和SSM方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客观的评价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

图1 轴-面评价模型

表1 聚类分析结果

表2 各级资源分级构成及综合得分

(二)纵轴评价

通过选取部分旅游业发展指标:全年生产总值(G)、旅游总收入(R)、旅游人均花费(E)、入境游客总数(V)、A级景区总数(S)、住宿业的床位数(H)。以2012年旅游经济截面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比较。采用直线型标准化(z-score)方法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变量间的量纲关系,使其具有可比性。

运用K-mean Method进行聚类,案例号x1和x16即合肥和黄山被聚为Ⅰ类和Ⅱ类,其余均为Ⅲ类,结合表1分析:合肥为安徽省省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同时也是省内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因而在旅游业发展上优势显著,而黄山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拥有世界级垄断性旅游资源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占有优势不足为奇。而在剩余城市中x9(六安)和x12(宣城)被聚为最好的一类,x10(芜湖)、x14(池州)和x15(安庆)次之。一般情况下旅游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苏振,2011),结合聚类结果可得:皖南旅游业发展绝对优势城市1座,其余6座城市中旅游发展较好的4座中,铜陵和马鞍山属于安徽省经济发展强势地区(刘成,2009),与黄山、宣城、芜湖、池州、安庆形成大皖南旅游发展优势区域,皖西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仅次于皖中与皖南。

(三)横面评价

1.外在因素分析。旅游资源因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源数量、质量、密度、丰度以及资源组合上都对区域发展旅游业有着显著影响。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对皖西地区已定级景区对应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按10、7、5、3、1对其分别赋值,得出可概略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综合评判总分,以此来描述皖西地区资源水平概况,其公式如下:

式中R为各级资源综合得分,N1i、N2i、N3i、N4i和N5i为各级资源实体总数,综合得分R≥90为Ⅰ级(丰富级),40-89之间为Ⅱ级(中等级),20-39间为Ⅲ级(一般丰富),<20为Ⅳ级(一般级)(杨永德,2006)。

见表2,根据资源类型及数量,计算得R值大于90,因而可以判断皖西地区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虽然没有世界级的垄断资源,但在资源单体的密度和丰度上均属于Ⅰ级区域。

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据2012年统计皖西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5.16%、同比全国的20.36%高出14.8%,林木绿化率41.02%。到2012年底,林地面积62.3665万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786万立方米;据安徽省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统计,在皖西境内的淠河总干渠是安徽省唯一优质水质支流,而在全省28座水库中水质状况监测为优的仅8座水库,其中6座在皖西境内。区内唯一的5A景区“天堂寨”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优质的旅游外部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内在因素分析。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六个部门游客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皖西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及发育状况。把皖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作为研究区,以安徽全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标准区,将研究区和标准区旅游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对比。取皖西地区和安徽省的旅游产业最近10年内(2003年至2012年)的统计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安徽省统计年鉴中将游览和娱乐作为一项进行统计,为了计算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本文依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出版的《旅游抽样调查资料》里2012和2013两年游览和娱乐两项比值均值:(55%+58%)/2∶(45%+42%)/2,计算得出比例为:57%∶43%,以此比例对文中游览娱乐两部门数据进行拆分),将研究区旅游总量在这一期间的变化分解为三个因素: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区位偏离因素,以此评价皖西旅游经济结构以及产业发育水平,找出区域发育较好的产业部门。

设,皖西地区基期(2003年)旅游经济总规模为b0,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t;同时,按照旅游六要素,把区域经济划分为6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j0,bjt( j=1,2,…,6)表示第j个产业部门在基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全安徽省在相应时期基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Bjt表示全安徽省基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则,皖西第j个旅游产业部门(j=1,2,…,6)在最近10年内的变化率为:

rj=(bjt-bj0) / bj0

同理,设全安徽省第j个旅游产业部门(j=1,2,…,6)在最近10年内的变化率为Rj,以全安徽省6个旅游产业部门所占份额对应皖西各部门的标准化 :

那么,皖西第j个旅游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区域增长份额(Nj);产业结构偏离份额(Pj);区位偏离份额(Dj),即:

区域增长份额指j部门的全安徽省总量按比例分配,皖西地区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指皖西地区部门比重与全安徽省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其相对于全省标准产生的偏差,此值越大,对经济增长贡献越大。区位偏离份额(或竞争力偏离分量),包括产业构成以外的一切因素,主要有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结构等。指皖西地区第j个部门增长速度与全省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该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说明该区域第j个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此外,PDj称为总偏离分量,反映皖西地区第j个部门总的增长优势。根据上述模型,利用安徽省年鉴整理的数据,可计算得出各指标值(如表3所示)。

表3 皖西旅游产业结构及发育水平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根据表3中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第一,皖西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发育水平总体上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 rj与Rj的差值可见,交通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较之其它部门,由于内外部交通网络不畅通、流量与流速不匹配,造成交通部门Pj和PDj值均是最低的,说明其对于经济总量贡献较小,结构效应差,应做进一步提升。第二,餐饮、住宿和购物都是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部门,但Pj和PDj值在六个部门中是相对靠前的,说明其尽管发展速度较慢,竞争力不强,但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之其它部门要大,结构较为合理。第三,游览和娱乐是属于发育较差的两个部门,与全省平均水平也差距较大,其rj-Rj差值最大(-9.95和-9.9),发展速度慢,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小,竞争力也很差。

加快皖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交通先行,实现无缝对接

优先发展交通,实现区域内外部和区域内各景区间的无缝对接,是推动皖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外部交通动脉的打通,皖西区位优势日益彰显,但因内部交通网络和设施发展的滞后,依然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支线交通线路建设,提高流速,增加旅游景区的游客流量;发展多样化交通工具和舒适便利的交通中转站,使内部交通便捷,实现与外部交通在流速、流量上的匹配。交通的便利与快捷能够直接为景区扩容,而通过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内外及区域各景点间的无缝对接。

(二)区域竞合,实现错位发展

相近区域间资源类型及特征的相似性,导致旅游业竞争的存在,但深化区域间的合作是各区域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形成,皖西地区加快融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步伐,基于良性竞争而寻求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与安徽门户—合肥和大皖南旅游优区间的互动,是加快发展皖西地区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以产业集群效应拉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有效方法。但是在竞合发展的同时,实施差异化策略,以差异化产品实现错位发展,也尤为重要。

(三)产品开发,推出区域特色

产品特色的发掘是创立区域旅游品牌的关键,品牌效应可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依托特有资源,以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化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差异化设计为抓手,结合产品创新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实现异质突出、优势互补(黄成林,2006),凸显区域特色,有效破除旅游优区的“遮蔽”(李雪松等,2009)。皖西山水并非世界级独一无二的单体,所以其旅游产品开发不能打造新奇特,而是需要迎合游客需求的变化,打造符合区域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地与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皖西地区文化旅游产品是差异化产品开发的着力点。

(四)优化设施,落实政策保障

优化旅游产业相关基础设施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各部门的硬件设施到信息系统和旅游服务等软件设施,都关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能力。升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附加值。同时,政府投融资政策的连续,土地政策的稳定,给予人才政策的切实保障。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超前性引导可以有效的突破供给不足的瓶颈,同时通过政府作用可以充分调动社区积极性,发挥社会自营企业的力量,协调多方利益,统筹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强化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结论

轴-面评价模型在对区域旅游业综合水平评价的应用中是较为全面的立体评价模型,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例如纵轴和横面两方面评价都是涉及指标选取的问题,而学术界对于旅游评价指标选取上虽有大同小异之处,但终归是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指标体系。

基于轴-面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可以清楚得出:皖西地区旅游业应作为安徽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极来进行培育。作为旅游资源禀赋优良,丰度和密度都较好的区域,旅游业发展后发优势显著,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阻碍的突破,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将日益显现,并将成为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地区。

1.保继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干旱区地理,1988.11(3)

2.翟辅东.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复式评价[J].地理研究,1993.12(3)

3.唐拥军,杨永德,张林.旅游产业实力评价与广西旅游强省建设[J].经济管理,2008.30(2)

4.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

5.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二维度分析模型[J].旅游科学,2006.20(5)

6.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J].旅游学刊,2007.22(2)

7.朱应皋,万绪才.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J].人文地理,2005.81(1)

8.罗仁波,武友德,杨旺舟.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对策[J].旅游资源,2010.26(5)

9.苏振.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

10.刘成.安徽旅游非优区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

11.杨永德.旅游规划理论与技术应用[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黄成林.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3.李雪松,田里.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J].旅游科学,2009(8)

猜你喜欢

皖西安徽省旅游业
成长相册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回马枪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