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王娇鸾个性特征浅析
2015-11-22
《警世通言·卷三十四·王娇鸾百年长恨》是明末时期由冯梦龙所编著的白话短篇小说之中的一篇,描述了王娇鸾与周廷章的爱情悲剧。与一般意义上的痴情女子负心汉中女性的表现不同,王娇鸾在以身殉情之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薄幸的男子周廷章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笔者尝试从社会身份的角度对于《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王娇鸾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以企阐释王娇鸾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与独特内涵。
一、引言
在中国小说史中,表现爱情的作品俯拾皆是,其中爱情悲剧更是让人唏嘘感叹。在爱情悲剧故事中,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框架似乎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模式。女子的痴情与男子的负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之前作品不同的是,冯梦龙不仅对痴情的女子抱有深切的同情,同时也为女子的痴情未得到男子的应有回报而痛惜与悲伤。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与唐传奇中女子遭遇到负心男子时的宽容抑或无可奈何相比,“三言”中痴情女子一旦遭遇到负心汉,一改之前女子遭遇丈夫“情变”的一味隐忍,奋起反抗,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的王娇鸾,《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虽她们的反抗方式各异,结局也有所不同,但同样令人深思。本文所要研究的文本 《王娇鸾百年长恨》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样,所描写都是爱情悲剧,前者写李甲与杜十娘的相爱,颇具喜剧色彩,直到高潮李甲才露嫌弃之心,且将她卖给孙富,杜十娘怒斥孙、李,抱匣沉江而死,悲剧始得完成,整篇小说悲愤而不低沉,女主人公虽沉江身亡,却在道义上获得胜利,李甲郁成狂疾,孙富奄奄而终,悲剧性得到缓解中和。后者写王娇鸾与周廷章相爱,诗词酬答,二者情深意浓,山盟海誓,全无悲剧意味。但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在周廷章归乡后,聘了“美色无双”、“妆奁甚丰”的魏同知的女儿,“竟不知王娇鸾为何人也”,由原初的郎情妾意突变为负心他求。王娇鸾得知真相后,利用聪明才智得以报复,把周廷章的恶行及悔婚证据巧妙交给了吴江县的阙大尹,最终负心汉周廷章被一顿乱棒打死,然而自己也自缢身亡。正义战胜了邪恶,悲剧性又得以缓解。本文尝试探讨王娇鸾独特的角色定位下所体现中的个性特色,以企揭示王娇鸾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
二、王娇鸾的角色定位
首先,王娇鸾是一位大家闺秀,是王千户家的千金,她“幼通书史,举笔能文”。虽衣食无忧,但因相对来说较为严格的家规,也使她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这样的身份设定,一方面加大了她追求爱情的难度,同时也正是由于她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所以她在自己的后花园遇见书生周廷章后,二人正是通过诗歌传情,相互倾慕。但娇鸾仍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矜持,告知男方“央曹姨为媒,誓谐伉俪”,且写下了婚书。可见,娇鸾与周廷章,与一般意义上的私定终身又有所区别,这也体现了王娇鸾作为大家闺秀的传统与矜持。
娇鸾的父亲是行武出身,父亲“年六十余”,虽有一子,但却不在身边。卫中的文书笔札全由她王娇鸾审阅整理。年迈的父亲不舍“精通文墨”的得力助手女儿远嫁,对于周廷章的求婚“迟疑未许”。王娇鸾听从“父母之命”,加之先前的“曹姨为媒”,事实上,在她与周廷章的爱情与婚姻中,她实际未能超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造成她与周廷章爱情婚姻悲剧的重要原因。面对爱人,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所爱,书信往来,她收礼知进退。但可贵的是,在恪守封建礼教的大家闺秀之外,作者又赋予了王娇鸾新的个性特征。
三、王娇鸾独特角色定位下的个性特征
首先,知书达理。在故事的开头,作者就写到“娇鸾幼通书史,举笔成文。”家人对其更是宠爱有加,其母更是“因爱女慎于择配,所以及笄未嫁,每每临风感叹,对月凄凉。”在面对周廷章的突然闯入,她也表现的是普通闺秀的样子:“慌得娇鸾满脸通红,推着曹姨的背,急回香房,侍女也进去了。”在情诗的传递之中,也表现了才情,作者更是通过周廷章的口来表达了对于王娇鸾才情的赞赏:“廷章将诗读了一遍,益慕娇鸾之才,必欲得之。”连丫鬟明霞也对其赞赏的说:“小姐大才,何不作一诗骂之,以绝其意?”即使在两个人情投意合之时,她也能遵守礼仪:“廷章步进香房,与鸾施礼,便欲搂抱,鸾将生挡开,唤明霞快请曹姨来同坐。廷章大失所望,自陈苦情,责其变卦,一时急泪欲流。鸾道:“妾本贞姬,君非荡子。只因有才有貌,所以相爱相怜。妾既私君,终当守君之节;君若弃妾,岂不负妾之诚?必矢明神,誓同白首,若还苟合,有死不从。”文中也说:“娇鸾一时劝廷章归省,是他贤慧达理之处。”自尽的时候,也是“娇鸾沐浴更衣,哄明霞出去烹茶,关了房门。”
其次,爱恨分明。王娇鸾刚刚见到周廷章的时候,“虽则一时惭愧,却也挑动个‘情’字。口中不语,心下踌躇道:‘好个俊俏郎君!若嫁得此人,也不枉聪明一世。’”面对对方所传递的情诗“奈娇鸾一来是及瓜不嫁,知情慕色的女子,二来满肚才情不肯埋没,亦取薛涛笺答诗八句”。面对爱情王娇鸾好不软弱,与周廷章鸿雁传书“自此一倡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绝。”面对爱人的离去“鸾自此寝废餐忘,香消玉减,暗地泪流,恹恹成病。”面对父母欲为择配,“娇鸾不肯,情愿长斋奉佛。”面对爱人的背信弃义,她“怨气填胸,怒色盈面。”做了绝命诗与长恨歌,最后却是悬梁自尽了。“用杌子填足,先将白练挂于梁上,取原日香罗帕,向咽喉扣住,接连白练,打个死结,蹬开杌子,两脚悬空,煞时间,三魂漂渺,七魄幽沉,刚年二十一岁。”
再次,勇敢果断。在面对自己真心所爱之人,她便与之书信往来,在两人见面之时“娇鸾松筠之志虽存,风月之情已动。况既在席间,眉来眼去,怎当得园上凤隔鸾分。愁绪无聊,郁成一病,朝凉暮热,茶饭不沾。”即使待字闺中,也是“每到园亭,廷章便得相见,同行同坐。有时亦到廷章书房中吃茶,渐渐不避嫌疑,挨肩擦背。”得知周廷章负心另娶的真相后,特别是面对定情之物以及同婚书的退还,王娇鸾却做了不同于以往封建女性该做的事,她痛斥了周廷章的背信弃义。面对爱人的背信弃义,她本想自尽但是心中却想:“我娇鸾名门爱女,美貌多才。若嘿嘿而死,却便宜了薄情之人。”于是写了三十二首绝命诗与《长恨歌》一篇,与公文一起,送到了吴江县的官文之内,然后自缢而亡。所表现的是一种大家闺秀少有的刚烈的个性。面对已经失去的爱情,王娇鸾选择了用生命去祭奠,相对于以死殉情的杜十娘,王娇鸾则更像复仇女神美狄亚,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惩罚了负心人——周廷章。这或许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意义,王娇鸾不同于杜十娘,王娇鸾是大家闺秀,是封建时代女性之中居于上层的,
总之,王娇鸾以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画廊中增色添彩。王娇鸾的故事,为读者揭示了晚明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对自己爱情的忠贞追求。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