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分析解读美国新闻语篇——以泰晤士报标题为Why do we fear a rising China的新闻语篇为例
2015-11-22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对纽约时报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揭示了新闻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以提高读者的语言批评意识。
1.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也叫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Flower的《语言和控制》中。批评语言学是批评理论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把语言和其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一种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对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社会分析,让读者意识到语言中隐藏的社会权利和控制,以提高他们对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的批评阅读意识。
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社会科学的“语言转向”和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成为批评语言学的一种新趋势。语言不再仅仅被认为是客观的,理性的,透明的工具。相反的,从社会实践角度,语言是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起初,批评语言学只是把语言分析最为一种主要的方法,后来,把语言分析和语篇的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揭露隐藏在语篇后面的意识形态。在1995年Fairclough出版的《批评语篇分析》中,他认为意识形态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所以语言是社会控制和权利得以实现的一种手段。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韩礼德把语言看成是由社会需求,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共同影响下的一个综合的体现。他认为语篇分析的目标是不仅是去描述语篇的语言结构,而应该从社会功能来找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构。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把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融为一体。在这一点上,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认为语言具有社会功能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因此,系统系统功能语法可以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依据,而该理论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分类,情态也可以用于分析语篇。
新闻语篇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新闻语篇从来不是绝对客观的,有时带有偏见或被扭曲。中国强大的经济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吸引了许多外国媒体的关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等,发表他们对中国相关的某些事件的观点。在涉及美国利益的新闻报道中,明显的对中国存在偏见。
2.美国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本文选取了2011年6月7号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篇题为“Why do we fear a rising China?”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对其分析。从分类、情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揭露隐藏在美国新闻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
2.1 分类
在系统功能语法的经验功能中,分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分类指的是语言功能的基本层次——词汇的选择。Van Dijk(1998)认为词汇的选择是新闻语篇中突出的一个方面,隐藏在后面的意见或意识形态会透过词汇表现出来。词汇的选择是建立意识形态立场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因此,它也同时是揭露隐藏的意识形态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新闻语篇中,即使是报道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会根据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去选择不同的词汇。
比如:
(1)They fret that the economy is becoming too dependent on China for its growth
(2)They worry China will use its economic leverage to put 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country,or employ its growing economic power to become a strategic threat.
(3)As China keeps growing strong enough to fulfill Australians'economic aspirations,it grows more powerful and undermines U.S.primacy and our strategic aspirations.
(4)Often state-controlled companies are doing the grabbing,making China seem like a threatening monolithic juggernaut.
(5)Beijing routinely complains about the primacy of the dollar and wants its own currency to play a greater international role.
在上面的这些句子中,作者使用了明显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去描述中国和澳大利亚。所有描述中国的词都包含着贬义,“pressure”,“threat”,“undermine”,“grab”,“threatening monolithic juggernaut”,“complain”等词会让读者觉得中国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的崛起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对于受惠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的澳大利亚,“fret” 和“worry”等词反映澳大利亚在享受中国带来的投机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在担心中国的崛起给他们带来了威胁。
这些词汇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中国企图利用不同的卑鄙的行为去抢劫其他国家的资源,中国是如此的贪婪以至于想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领域获得更多的控制,从而控制全世界。同时,把澳大利亚描述成“受害者”的形象会更加的让读者加深对中国的“强行霸道”的印象。
2.2 情态
情态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其中之一,广义上指的是说话者对暗含在语篇中的事件的态度。任何语篇都包含着情态这一属性。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包含两方面:情态和意态。情态是说话者对命题的可能性的判断,包括可能性和通常性;意态是说话者对提议的可能性的判断,包括责任和倾向。情态意义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人称代词,动词,时态,直接或间接引语来表达。本文将从人称代词和引述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人称代词
传统上,人称代词用于表示词和词所指向的真实世界中的人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同一语篇中,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指代不同的实体。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目的性的选择人称代词可以暗示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话者想把他的意识形态传递给读者,他必须和读者之间建立起可信的和密切的关系,包容性的人称代词,比如“我们”,就是最好的选择。说话者高频率的使用包容性的人称代词,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渐渐认为自己和说话者属于同一立场,享用同样的权力。因此,说话者的意识形态将很容易被读者接受。大量的包容性人称代词会让语篇或话语听起来更让人信服,就好像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一样。
在此篇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we”、“us”,比如“I think many of us around the world can sympathize with the Australians”、“So maybe that's what we fear most of all”等。作者使用此类人称代词,可以和读者之间建立一个亲密的友好关系,让读者从作者所代表的美国的利益角度去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危险的,中国崛起后世界的发展方向将会更加没有方向。
(2)引述
在新闻语篇中,为了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者一般会引述一些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引述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说话者的原话,间接引语是由新闻的报道者来转述说话者的话。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和对说话者的原话的理解会影响到转述的方式。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持有不同立场观点或不同意识形态的报道者转述之后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在此篇新闻语篇中,只有1处直接引语(Hugh White,head of the Strategic&Defense Studies Centre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explained the sentiment to me this way:“As China……”)和 1处间接引语(David Pilling of The Financial Times recently pointed out,China's neighbors aren't too fond of the way Beijing throws its new heft around in the Asia region as its economic influence grows)。 这两处引语的说话者所处的立场和作者的立场是一致的,都是代表西方立场。在引语中,作者明确的指出说话者的姓名和身份,通过引述战略国防研究中心的主任的话,还有美国权威性期刊——金融时报的话,显示其话语的权威性,充分展现出此报道的立场和其所代表的利益团体。
报道者在语篇里引述哪一方的话就给了哪一方更多的话语权(戴炜华,陈宇昀,2004)。对于中国利益团体,此新闻报道未引述任何话语。因此,从美国立场的多次引述和中国立场的0引述,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作者把话语权给了和美国立场一致的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金融时报,通过这些引述,让读者更信服“中国的崛起对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邻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对这个“威胁”言论,作者并没有引用任何代表中国立场的话语,并没有给予读者相应的对真实的中国的知情权,这样只会让读者一味的相信作者的立场。
3.结语
语言不仅仅是被用来分享思想的方式,也是可以用来控制和影响大众言行的一种方式。新闻语篇通常是带有偏见的,并且新闻机构的意识形态也会隐藏在语篇中。然而,大多数读者易于以狭隘的或常规的态度去对待。本文通过对美国新闻报道的分析,不难看出,美国的新闻媒体企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转移给读者,让读者轻易的相信报道。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批评性分析,突显这些暗含在语篇的意识形态,让读者重新认识语篇的真实性,帮助读者提高批评性语言意识。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