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5-11-22周国良
■周国良
余华,1960 年4 月3 日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1977 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 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 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 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 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余华以其独到的解读社会的眼光,创作了独具艺术特色的长篇小说。余华的长篇小说以荒诞式的基调来剖析社会、人物,用带有暴力与冷静的叙述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作品中有着特色鲜明的人物对话和语言,使余华的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魅力,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真可谓中国小说作家中的“独行者”。本文就余华的长篇小说所体现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写作风格的艺术
余华早期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先锋性,其作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以最直接的方式拷问着社会。同时暴力、血腥也频繁出现在其早期作品中,例如《一九八六年》等。随着其长篇创作的转型,其作品开始由强烈的批判转为现实的描写,叙述上更加注重写实主义。作品中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描写得更加真实与具体,体现了浓厚的生活主义气氛。
二、叙述方式的艺术
与前期暴力相对应,余华采用了一种平静冷漠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更加强化了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冲击,使读者更加投入。余华通过平静叙述的方式,将人性描写得更加质朴,将历史还原得更加现实残酷。在余华的笔下,一个真实的社会裸露无疑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加了一种逼真的效果。
三、重复叙事的艺术
余华的长篇小说中采用得最多的写作方式就是重复叙述,包括情节、结构、主题的重复。这是余华长篇小说艺术的最点睛之笔,是其小说的最精妙绝伦的方面。相似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加深了对现实的感悟与无奈,也深化了人物的特点。最经典的就是《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情节的重复;结构上的反复加强了故事的整体性,使故事的逻辑更加完整,加强了长篇小说的结构张力,促进故事整体性的进程;苦难、死亡等主题的反复出现,深化了小说所要展现的主题,给人以深思。余华笔下人物的苦难与死亡,也是现实中人们需要探讨的话题,希望以这样的叙述方式给人以生命意义上的思考。
四、源自生活的艺术
首先,余华笔下创作的人物都是平民、社会的下层。余华对平民生活的同情使他在写作时都以平民的视角出发,展现平民生活的艰辛,以此来激励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其次,现实生活中作者一样体会过底层人民的苦难,这也算是对自己经历的再描写。教人于困难中生存,直面苦难。最后,作者通过描写底层生活的故事,将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追求精神的真实,就是人性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对善恶的渴望与批判。
五、描写的艺术
余华的长篇小说采用的描写具有一种意象性。这种意象性加深了作者对人物设定与描写时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情变化。这种描写对人物的刻画更加到位,对感情的释放更加彻底。同时,对于人物的前后期的人生转变与情感的变化拿捏得更加准确。
结语:长篇小说的创作考验的是作家叙述的功底,如何抓住读者的心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余华在叙述艺术上的创作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心。余华独具特色的叙述手法成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佼佼者。总之,余华的作品以及余华对长篇小说的研究构成了当代文学创作最独特的一支,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领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