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分析
2015-11-22龙又嘉
■龙又嘉
明清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美学思想的精髓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本文从明清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讲究崇尚自然,但不是对大自然山水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艺术本身的再现。园林艺术的发展到了明清两代,达到巅峰,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西园、上海的豫园等著名园林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一、园林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的诗、词、曲中都有大量的以园林为题材的名句。如杜甫的:“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宵。”苏轼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冯延已:“小径红稀,芳郊绿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这些都写出了园林之美,明清两代的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在汤显祖看来,园林将“春色”引到了人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文字创造出他梦中的园林—大观园,寄托着他的审美思想。
实际上,明清两代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最为迅速和成熟的时期。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都。私家园林的发展也数量良多,多集中在苏州、杭州、扬州、北京、南京等地。
由于园林艺术的发展,吸引了很多艺术家研究这门艺术,包计成的《园治》、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居室部》和种植部等等。特别是《园治》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理论和经验,特别强调了建造园林应该九分设计,一分施工,也就是要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精心构筑成耐人寻味的形式。
二、明清古典园林的意境分析
意境的追求是中国园林最突出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与山水、花木一起组成一个综合的艺术体系,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我们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对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中国古典美学提出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或者可以说,“意境”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比其他艺术的体现更为清晰和突出。
园林的意境和小说、绘画、诗歌、书法等的意境不同。小说、绘画、诗歌、书法等的意境是借助于文字字符、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山水、建筑物构成的。但是,园林的意境和它们的意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就是“境生于象外”。书法、诗歌等都不是局限在有限的物象中,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到无限。同样的道理,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园林建筑或是一片有限的山水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为了创造出自己心中园林的意境,明清造园艺术家们主要注意了以下两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虚实相生,藏景、隔景、借景、引景等手法,分割空间,扩大景面,丰富美的感受。
《浮生六记》中写道:“若夫园亭楼阁,套式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实中有虚,或藏或露……,虚中有实者,……一折而豁然开朗, 实中有虚者, 如有实无也……”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藏景、隔景、引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游园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园林空间有限,通过分隔,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在观赏者的心理上,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容量。
而借景,则是引导观赏者将目光放到到园林之外的景色,把园外的景色借到园内来,丰富园林的审美空间。计成也在《园治》中说到:“夫借景,园中之最要者也。”他在此书中专门设一节讲借景,可见对借景的重视。
其次,善于运用云影、树影、月影、风声、雨声等等虚景,历代诗人都有一些名句,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苏州“西园”的湖心亭就全部坐落在湖面上,其倒影清晰地映现出来,水上水下构成一幅虚实相生的绝妙佳画。 “拙政园倒影楼”,面临一池清水,把全楼倒影清澈映现,水边小亭取名“与谁同坐轩”,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三、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
中国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坊等,在建筑的过程中要求融于自然,顺应创造艺术意境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助于扩大空间,丰富有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层次。
计成在《园治》中写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价值,就是让游人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世界。这里的窗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园林也有窗户,大多是为了让人们不接触外面世界,渲染神秘的宗教氛围。而中国古典园林的窗户大多是漏窗、空窗,起到了引景的作用,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园景。
园林中的楼、台、轩、亭等建筑,都是为了让游客可以仰视、俯瞰、远观园林的近景、中景、远景,丰富游览者对园林的审美感受。园林中的建筑物的审美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建筑物,通过门窗,欣赏到园林无限的自然景观。
由于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物的审美价值在于于有限中见无限,扩大空间,与山水一起形成意境,让游览者获得美的享受,甚至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和觉醒。王勃在《滕王阁序》中首先描述了滕王阁给人的美感,其后,在美感中体验到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完成了从“优美”到“崇高”的转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如此,在美感之后,升华了历史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都包含着哲理,这些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将外界的景物引到园内,丰富自然的有限空间,从而构成人生的广阔意境,从而给予游览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