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015-11-21易可君
易可君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习总书记的讲话说明了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技术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
一、实现市场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方式的多样性
技术创新资源是指创新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人力(科技人才)、物力(科研平台)、财力(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管理)各方面的要素资源,这些既是需要流动交换的要素商品,也是比一般普通资源更稀缺的宝贵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提高这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首先是让市场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使市场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方式的多样性得以顺畅实现。
1.投入式配置
投入式配置是技术创新增量资源的配置,握有增量资源的企业、社会及政府在市场机制正常起作用条件下,会有所区别,企业一般会把这些宝贵的创新资源投入到有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不太大及能在不太长的周期内创造出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项目上。社会则是会把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及人力(科技人员的去向)这些资源投向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及有开发潜力的项目。政府则一方面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企业及社会的技术创新资源流入到优势企业及优势科研团队;另一方面要照顾到市场失灵的环节,应把自己掌握的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立项更多地配置到那些不确定性大、见效周期长、离技术创新产业化环节远的基础研究环节及一些事关全局的抢占产业战略制高点的重大和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上。
2.并购重组式配置
并购重组式配置是技术创新存量资源的配置方式,配置的主体是掌握有大量技术创新资源的企业及科研院所机构。笔者考察湖南几起重大的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发现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重置是并购双方的主要目的之一。湘电风能收购风电王国荷兰的达尔文公司,看中的是达尔文公司拥有的5MW 直驱式海上风机和相关专利,对公司风电产业的未来发展极具战略意义。广汽吸收式兼并长丰猎豹,在技术创新存量资源配置上做到了双赢。而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的CIFA 公司,瞄准的正是CIFA 公司拥有极其优质的混凝土输送泵车这块的一流技术创新资源。上述并购重组案例说明,市场机制为技术创新存量资源提供了强大的并购重组动力。
3.退出式配置
退出式配置是一种通过企业破产清算或企业科研院所机构注销解散等方式,使得技术创新资源暂时退出技术创新链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再次重新并入技术创新链的配置方式。企业的破产清算及科研院所的注销解散,是市场寻找更高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一种方式。湖南电子信息集团旗下的LG 曙光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后,其在电子显示屏领域的研发创新资源及成果(包括研发人才、实验检测平台资源)并没有随之消散,而是由其控股母公司所吸收,再次并入母公司的技术创新链条。
4.混合式配置
混合式配置主要是技术创新的增量与存量资源的混合配置,这在技术创新资源并购重组中出现更多。这种配置方式在企业收购科研院所机构或中小型研发式创新企业时表现得尤为明显。2007年中联重科的整体上市,可以看作是上市公司中联重科通过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反向收购其母公司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从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一方面是母公司向中联重科注入优质的技术创新核心存量资产;另一方面是中联重科以增量资金及产业化平台资源投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通过增量与存量创新资源的优化重组,实现了技术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打通了从项目立项到研发到成果转化满足市场需求良性循环通道。
综上所述,政府应营造合适的环境,让多样性的配置方式都能顺利地运转起来,而不是设置障碍阻止某些配置方式的发生,更不是违反市场机制,实施拉郎配式的“捆绑婚姻”配置。
二、让市场起决定作用要落实到技术创新链的每个环节
习总书纪在上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关的政局集体学习会上,针对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技术创新链条中的“断环现象”,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反复强调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依据市场纽带打通技术创新与市场的连结通道。
1.让市场在技术创新链几个关健环节起决定作用
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取向应从立项及研发投入开始。技术创新立项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运用则是终点,中间要经过技术创新资源的组织与投入、创新成果的形成与检测鉴定、成果的定型与产品定型等重要环节,而这个环环相扣的创新链条与市场对接通过不断反馈校正和前馈预测调整,形成闭路循环系统(见图1),这就是市场机制下技术创新与市场无缝对接的良性循环。这个系统说明,要坚持技术创新立项及资源投入的市场化取向,关键是要有立项的市场需求依据,能够产生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当市场需求发生较大或根本性变化时,要根市场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技术立项及创新资源投入。
图1 技术创新与市场无缝对接闭环系统
中联重科为主体承担的国家863 计划重点项目“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其立项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它是由企业申请的国家项目,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最了解市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会逐步在全球布局,远程维护与监控是必须要攻克的一个共性技术难道,其成果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巨大,因此,此项目进入国家863 计划立项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依据充分。
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及资源投入的市场化取向,作为政府来说,一是要向创新主体企业倾斜,把更多的项目及资源投入企业技术创新;二是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向有前瞻性预测,尽可能做到所立之项符合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所需;三是要弥补市场失灵及平衡外部性,使立项向共性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及一时还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研究倾斜。要杜绝人情立项、关系立项及“钱进立项”,同时要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杜绝重复立项、无创新价值立项。
还有一些环节如项目研究、成果鉴定评价、成果转让交易及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这些环节无疑也应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目前我国许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其创新成果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而不是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认定和评价,难以促使技术创新活动更好地联系市场实际。这种评价体系重视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这是必须纠偏的,一句话要让市场这把尺子度量到技术创新链的每个环节。
2.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主体
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财物,分布于各个层面,主要包括企业、各级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VC(风投)、PE(私募股权投资)为代表的各种基金等等。那么,这么多的技术创新的参与者为什么要以企业为主体呢?
第一,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它直接面对市场,因而也最了解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创新它最清楚。同时它也是参与市场的理性经济人,没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创新,赔钱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企业一般是不会做的。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让更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打工,使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迎刃而解。湖南上市公司太阳鸟是一家制造豪华游艇供出口的民营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资源及其有限,但它通过课题招标、签订合同与大学及专业院所相连结,让这些机构为自己打工,并保持长久战略合作。如其高强度的碳纤维船体材料就是由国防科技大学某研究所完成研制的,这一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定型后很快应用于太阳鸟船体制造,真正做到技术创新成果与市场无缝对接。
第二,企业具有成果产业化转化的平台资源,且具有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商业化运作资源及管理经验。大学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这一跃迁,往往需要大量投入,进行一系列市场化导向的研发,而企业拥有这种产业化的平台资源。大学及科研院所既使具有产业化所需的平台资源,但还有一个从产品到商品到市场的二次跃迁,这次跃迁是技术创新成果价值的最终体现,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相比其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某科研机构研究出一种生物农药配方,理论上很好,但其生产成本、使用便捷程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成果转化不了。只有当企业从市场的客户需求及成本的角度审视,重新设计此生物农药用料配方及生产工艺流程再造,此技术创新的流程才算完成。因为企业拥有从产品到商品再到市场这一跃迁所必须的市场定位信息及渠道、品牌、管理等优势要素资源,所以,企业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好归宿。
第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要么转让给企业,要么自办企业进行转化,二选一的落脚点仍然是企业。为了让技术创新成果不悬空搁置,必须鼓励大学及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领衔办企业,亲自完成从成果到产品、从商品到市场这一技术创新的两次跃迁,让科技人员在两次跃迁中增长市场感觉及其相应的管理运作企业的经验,从而实现由科技专家向技术型企业家的华丽转身。在鼓励支持科技人员特别是在湘院士领衔办科技型企业这一点上,湖南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诞生了一批如博云新材、山河智能、隆平高科等高科技企业,院士们的技术创新成果通过这些企业得以实现转化及与市场的对接。
另外,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能是一句口号或空话,要落到实处。一是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鼓励激励企业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大胆进行自主创新。如近些年推行的企业研发费用按比例抵扣企业增殖税税收政策,就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二是要在发布政府技术创新课题指南时,多收集来自企业的意见;在课题立项评审时,有企业的代表参与,向企业倾斜;在配置国家级及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技术创新公共平台资源时向企业倾斜。
3.采取以市场为纽带连结的产学研资政一体化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这个复杂系统,涉及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相应的利益链的协调联动,除了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外,还要推进产学研资政各参与主体的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推进来化解技术创新中的“孤岛”与“断环”类似的脱节现象。
推进产学研资政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找到维系产学研资政的纽带,那么,连结产学研资政的纽带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只能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市场提供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价值发现、公平交换、评价尺度、止损退去等功能,成为产学研资政一体化最佳的连结纽带。只要市场的价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及价格机制顺畅地发挥作用,产学研资政就会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指挥下,既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又能相互连结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推进技术创新。产学研资政这些技术创新的参与主体,他们拥有的创新资源的种类与性质是不同的,不可能单凭自身拥有的资源单打独斗地走完技术创新的全流程,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纽带把他们连结在一起,创新才能有始有终、转承启合及协调联动。市场纽带推进产学研资政一体化,不仅能整合创新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能协调技术创新要素资源投入主体的利益。离开市场纽带的产学研资政的一体化,技术创新这个复杂系统就是一盘散沙,政府信息不灵,资源不知往哪配置,力不知往哪使;企业找不到资金及合适的人力资本,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大学及科研院所找不到项目、研发经费及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成为断头路;VC 与PE 则找不到可投的技术创新项目,资本无法循环增值,创新与之不搭界。可见通过市场纽带推进的产学研资政的一体化是何等重要。
三、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前提下政府作用的着力点
根据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在技术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1.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
第一,建设积极向上推动技术创新的主流价值观,提供技术创新文化层面的支持。中央已把创新驱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并把技术进步看作是调结构转发展的根本动力。上升到价值观的层面,即创新的目标是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为人类造福是技术创新的最高价值体现。政府要通过建设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调动全社会技术创新的正能量,投入技术创新。
第二,优化有关政策法规,提供技术创新制度层面支持。技术创新涉及到财政税收政策、人才培养及待遇政策、专利及保护政策、科研经费使用及成果评价奖励政策、成果转让及转化政策等等。这些政策都必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地完善。如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旧公司法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修改后的新公司法把这一比例提高到30%,但是用一个确定的上有封顶的比例去评定科技创新的成果的价值显然背离市场定价的基本原则,没有照顾到科技成果的市场评价差异。完善这一制度最好是取消科技成果出资入股上限,由中介机构根据市场行情评估其价值,然后由交易双方通过市场谈判协商定价。
第三,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融资和退去渠道支持。博云新材是以湖南著名材料专家——黄柏云院士领衔,以私募股份(PE)创立的中小高科技上市公司。这家高科技公司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是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首先,1988年,项目被原中国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经费总投入1.54 亿元,开始了工业性实验,这笔研发经费可以看作是技术创新起始阶段的“风险资本”或“种子基金”;2002年研发成功,经过中试技术及样品产品定型,2005年形成11 项国家专利;2006年通过私募方式向产业资本定向募集3000 万元,实现其成果(飞机刹车片)的产业化;2008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IPO 首发融资10亿元,为其高科技产品扩规模打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支撑。上市也为原私募进入的产业资本提供了高回报的退去渠道。所以博云新材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重大环节都离不开相匹配的资金支持。
从技术创新的几个关键环节及流程来看,一般来说,与研发阶段相适应的资本主要是风险资本(VC)、种子基金及孵化基金的支持;与产业化阶段相适应的主要是产业资本提供的产业基金(PE)的支持;与扩规摸做品牌打市场阶段相适应的主要是股市、债市及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要做的就是培育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资本市场的强大支撑。
2.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掌握的公共创新资源投入的重点
政府创新资源主要是用来弥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不到位或无效率的领域,即市场失灵的领域。
第一,离市场最远的基础性技术研究。基础性技术研究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几率高,与之相对应的投入回报周期长,如果研究失败意味着前期投入打水漂。一般来说,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主体对基础性技术研究缺乏积极性,但基础性技术研究又是重大原创性技术创新的源头,一旦取得突破,应用研究的跟进,将会产生一大批应用研究成果,孵化一批新兴产业或是带动相关产业换档升级。可见基础性技术研究在技术创新链条中的地位与重要战略意义。
第二,覆盖整个产业的共性技术创新。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而且共性技术往往就是那些提升到战略性层面的新兴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如上文提到的中联重科为主体承担的国家863 重点项目“工程机械远程维护及监控系统”,就属于工程机械产业的共性技术创新项目。此外,工程机械的液压传动技术也属于共性技术。这类共性技术一般都能覆盖整个产业并使之普遍受益,即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正外部性效益。所以,政府创新资源向共性技术创新领域倾斜配置是政府平衡共性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所需。
第三,涉及到国防、生态及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国防军事的技术创新及其成果受到诸多限制,是很难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而生态及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的主要价值是社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难以平衡投入,所以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也应是政府配置创新资源的重点之一。
3.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政府除了营造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环境外,还要努力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一是要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是加大力度投入,多建一些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检测中心等这些公共创新平台,并提高其向企业开放的力度,提高其使用效率;三是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采取部门和地方联动的方式,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高品质全方位服务。
[1]张舵,陈钢,蔡玉高,孙铁翔.半数科技成果立项时脱离实际成为展品[J].瞭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