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形象分析

2015-11-21龚子盛龚钰涵

剑南文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茴香豆科举制度读书人

■龚子盛 龚钰涵

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形象分析

■龚子盛 龚钰涵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众多经典人物的一个,作者通过对这位旧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揭示旧科举制度是如何毒害并摧残那些贫穷而善良的读书人。虽然作品的主旋律是谴责封建社会的黑暗,但同时也是在揭示旧知识分子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即意志薄弱、固守自封以及过度追求功名。

在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中,周树人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也许他本人当时并没有想到,这最终成为了近代中国乃至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笔名之一。后世给予鲁迅的荣誉头衔颇多,如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等。毛泽东同志则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中国人对于鲁迅作品的熟悉程度颇高,这种熟悉既是基于其作品较高的文学性,又离不开他所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标新立异的年轻一代也许不知道自己的校长姓甚名谁,但当你问起孔乙己、阿Q、闰土的时候,他们绝对会告诉你:“我知道”。

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虽然很多,但大体可分为农民、知识分子两种类型。根据其特征,知识分子又可以细分为新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就在于,他被作者划入了旧知识分子的行列,这也为他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鲁迅从作为小伙计的“我”的视角描写了孔乙己及其活动场所之一—鲁镇酒店:“掌柜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叫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寥寥数语,交代了孔乙己在这个充满猜忌和淡漠场所中的“笑料”身份。

第二部分,鲁迅对孔乙己进行了详细描述,如站着喝酒的独特做法、唯一穿长衫的人、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洗等。读者也借此看到了一个虽然穷困潦倒却极力维护自己读书人身份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的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则反映了旧科举制度已经吞噬了孔乙己的思想和灵魂。在结束了对孔乙己身份、身世、品行的描述后,也就到了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得偷么?”,众人听到之后的反应是哄笑,店里的空气也因此快活起来。作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旧知识分子,孔乙己因为没有入仕而觉得自己在“短衣帮”中抬不起头来,后者也同样认为登榜做官才是一个人有学识的实际体现。所以即便孔乙己“写得一手好字”、“品行却比别人好”,大家依然把他当做任意取笑和奚落的对象。基于以上描写,笔者认为孔乙己悲剧的一生与其说来自于他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的性格特点,不如说是来自封建等级观念以及旧科举制度的毒害,社会上一般人的冷漠在这里也难辞其咎。

当然,鲁迅并没有让冷漠和嘲笑充斥全文,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以及教作为小伙计的“我”写茴香豆的“茴”字可以说是全篇最为温情的部分。换句话说,即便是迂腐如孔乙己,也有着他美好善良的一面,尽管这一面总是被现实生活所否定,孩子们也在大人的影响下对孔乙己爱答不理。第二部分以“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作为结尾,鲁迅通过这沉重的笔触进一步凸显了人们心中孔乙己那微不足道的地位,他得到了许多嘲笑和遗忘,却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剧《纸牌屋》中,有一个场景可谓与孔乙己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受了“委屈”的美国群众在政府机关门口作癫狂状大声嚎叫,周围的警卫很紧张,而主人公则蹲下来平静的对他说“不会有人听到,也不会有人在乎”。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通过酒客的嘴知道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之前尚能站着喝酒勉强维护自己读书人身份的孔乙己此时只能以手代足来往于泥途。“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了。穿一件破夹袄,盘着双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在这里,无论是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还是周围人冷漠无情的态度都达到了顶点,对着面露恳求之色的孔乙己,酒客和掌柜的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同情,而是幸灾乐祸、不依不饶的取笑他。丁举人只是用木棒打在孔乙己的腿上,这些人则是用钢刀直刺孔乙己的内心。也许在写下这些词句的时候,鲁迅先生也是满腔愤慨,这不仅是对孔乙己的同情,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抛开具体的情节不谈,从作品的主题上来看,作者在这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整个封建社会制度,以此揭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在辛亥革命之前究竟麻木到何种地步。

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加入了酒店掌柜念念不忘孔乙己欠他十九文钱的事情,短短的两行文字进一步展现了人们对悲惨善良的小人物——孔乙己的极度冷漠,冷漠到不屑打听他的下落,冷漠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尚不如十九文钱。就这样,孔乙己在年关凛冽的寒风中消失的无声无息。

据实而论,孔乙己虽然有着好吃懒做、酸腐等负面形象,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对他产生憎恨,反而是文墨不多的丁举人更能引起我们的厌恶。究其原因,主要是孔乙己有着善良、老实的性格基础,即便是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也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的行为更是让我们产生某种亲切之感。可以说,鲁迅正是通过对孔乙己悲惨形象的描写来体现自己对旧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同情,并由此对幕后的罪魁祸首——封建思想与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强烈控诉。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茴香豆科举制度读书人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职业读书人”流沙河
我是快乐读书人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孔乙己吃的茴香豆到底是哪样?
读书人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绍兴名吃
品味·回忆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