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常见情绪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5-11-20于迎芳
于迎芳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状况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一生的健康成长。可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入园入托是宝宝人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全新的起跑点。从散居而温馨的家庭逐步来到集体又陌生的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面临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亲子关系转为同伴关系等林林总总的问题,初入园的宝宝们往往会不能适应而出现诸多情绪问题:如拒绝上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儿童期恐惧等。
本文将针对以上几个典型的情绪问题分析其成因,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应对的策略,愿与幼教同行们共同探讨、商榷。
一、拒绝上幼儿园
每年九月是新生入园时间, 宝宝们因分离焦虑引起的哭闹、发脾气甚至拒绝上幼儿园,别说年轻的家长们束手无策,就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也会焦头烂额。
其实,接触陌生环境时产生不安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从小家庭到幼儿园,熟悉的环境变得全然陌生,衣、食、住、行等方面也迥然不同,原本的无拘无束被统一的作息制度、生活常规取而代之,还要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交往、分享,失去了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失去了被家人众星捧月般的重视感,不安全感油然而降,分离焦虑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应对策略:对于多数初入园的孩子来说,哭闹、情绪不佳等过程都是比较短暂的。随着在园时间的延长,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安抚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不是难事。对于个别情绪波动时间长,分离焦虑严重甚至产生恐惧心理的幼儿,除了做好缓解入园焦虑常规工作以外,可以反思以下三点。
1.亲子关系:从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入手,考量家长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过分娇惯、保护孩子的现象,如果确实存在,那么我们就需要与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拒绝过分溺爱,从引导幼儿接受、喜欢自己的老师、保育员开始,逐步建立师生依恋情感。
2.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对于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来说,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护。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双大手、一个怀抱就是消除宝宝恐惧心理最有力的武器,它会拉近宝宝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而过分严厉的说服、恐吓,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
3.同伴关系:独生子女及居住环境的封闭,使许多孩子失去了人际交往的机会,“没有熟悉的玩伴”也是很多新生拒绝入园的原因之一,所以帮助孩子尽快找到新朋友,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妙招。可以尝试和中、大班的哥哥、姐姐结成对子,并安排时间让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开展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分散性的小游戏促进本班幼儿间的交流和互动……有了同龄玩伴的陪同,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转移,在园时间不再漫长,集体生活的乐趣也会逐步凸显,孩子就会渐渐爱上幼儿园。
二、暴怒发作甚至攻击性行为
暴怒发作是指幼儿因要求未得到满足而出现大哭大闹、摔物、自残等发泄怒气的过激行为,有的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权利受到同伴的损害而对其进行身体上的进攻,这在小班幼儿中比较常见。心理学研究证明,经常暴怒发作可能与本人的气质类型有关,但更多幼儿的此类行为往往与成人不适当的教养方式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的宠爱教养造就了许多“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要什么有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大哭大闹,老人出于溺爱往往采取让步行为,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殊不知却在一次次的退让中对孩子的无理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强化作用。进入幼儿园后,一日活动的规则要求孩子不能再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了,内心的紧张和不满的情绪便会不断积聚,加之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弱,缺乏交往经验和技能,缺乏分享意识,一旦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暴怒甚至攻击便不由自主地爆发了。
应对策略:首先,教师要对暴怒发作甚至攻击性行为有一个正确认识。孩子之所以有过激行为,只是因为年龄还小,没有足够的智慧及经验来应付矛盾和冲突,发脾气甚至攻击性行为是孩子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会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而不是怒气冲冲地把孩子看成是“暴力分子”来严加责罚,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对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修正。其次,我们要耐心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诉求,合理宣泄过激情感,可以与孩子交谈,耐心地听他说说事情的起因,帮他分析怎样解决问题;在他高兴的时候,将其拉到身边,抱抱亲亲他,和他分享快乐的事情;当他不高兴时,用温婉的语言安抚、疏导他的异常情绪……平等、细致的交流会使孩子的情绪找到合理的排解途径,从而一点点淡化他的不良情绪。
再次,创设不易引发行为刺激的教育环境。小班幼儿爱模仿,喜欢平行游戏,我们应为小班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同类型的玩具要保证数量充沛,保证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减少拥挤、干扰、烦恼等因素而诱发攻击性行为。对于个别精力旺盛、喜动少静的孩子,可以通过安排适度的运动来调适、转移情绪,如户外玩滑滑梯、跑步、扔沙包等,帮助他们发泄多余的精力。
三、儿童期恐惧
儿童期恐惧又称为儿童恐惧障碍,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儿童期恐惧在初入园的小班幼儿中比较普遍,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生活经验的相对不足,导致他们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现象缺乏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产生恐惧:如不熟悉的环境、陌生人,毛茸茸的玩具、柔软的棉花、会爆炸的气球等;另外,一些经历也会加深孩子的不愉快情绪导致产生恐惧心理,如生病时去医院打针挂水后看到穿白大褂的就会哭闹,看电视时看见警匪枪战后听到警察这个称呼就会惴惴不安,听成人说起玩火导致火灾造成烧毁房屋、人员的严重后果后牢记在心,以后听到类似消防车的警报声就会紧张甚至发抖……
应对策略:恐惧心理是人类的正常生理反应,但对于幼儿常见的恐惧心理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他可能产生恐惧的时候陪伴他、安慰他、引导他,想方设法帮助幼儿克服恐惧,走出心理阴影。可以从以下几处入手:
1.提高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生入园后安排幼儿参观校园环境,开展有趣的集体活动引发孩子对新环境的好奇心和兴趣,教给孩子具体的生活、学习技能,引导幼儿合理应对在新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2.重建科学的认知:儿童因为对事物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恐惧时,我们应该通过细致、耐心的讲解引导孩子重新建立正确、科学的认知,帮助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克服恐惧心理。很多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看见保健医生和保安叔叔都会产生紧张心理,他们错误地认为:保健医生会给他们打针,保安叔叔会像警察抓坏人一样在自己不乖的时候把自己带走。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可以通过谈话引导幼儿每天来园时观察保健医生、保安叔叔的灿烂笑脸,感受他们的善意和关怀;可以利用孩子不舒服或遇到困难的契机,主动寻求他们的帮助,引导孩子认识他们的工作;还可以邀请保健医生、保安叔叔到班级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幼儿对他们的了解……
3.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建立安全感。幼儿入园以后,大都喜欢模仿老师,对老师也是言听计从,可见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更要自我表率,以身作则,用实际言行告诉孩子什么应该怕,什么不应该怕,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调皮捣蛋而用恐吓的话语刺激孩子,更不能用孩子恐惧的对象来恫吓孩子,而应加强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总之,3岁孩子的心灵里已经开始萌发出“独立”的意识,这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源泉和保证。作为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我们要融入孩子的心灵,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偕同家长、社会教育大环境共同关注、商讨配合,充分认识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情绪教育提升幼儿的情绪适应能力。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了,情绪就自然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一面。
愿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
【作者单位:昆山市机关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