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与杭州中职语文青年团的午夜微话
2015-11-20黄云
在杭州,有一群傻傻的青年,他们是来自杭州市1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9位一线教师。他们傻傻地插一杆小旗,成立了杭州中职语文青年团。每个月,他们都为不受待见的“中职语文”相聚约谈;他们傻傻地逼自己读各种各样的书,傻傻地遍访名师,傻傻地探询郭初阳的越读馆语文到底有怎样的魔力,也傻傻地追问叶开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何以成为“最好”。为了让“沉睡的学生”抬起头来,为了改变尴尬的语文课堂,他们倒腾了整整一年,甚至傻傻地编出了一本中职语文教材。
教材编出来了,几次试进课堂,学生欢呼雀跃。在这本教材中,有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庄子》选篇,有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还有埃姆朗·萨罗希的诗。但是,也有老教师不满意。最近,这些青年教师听到几位老教师的严厉批评,心里有点没底,坐不住了。
惴惴不安的青年教师午夜叩访,在微信上找到《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作者叶开叶大侠,就当前所编新教材的困惑和纠结向叶大侠请教。
青年教师:叶老师好!我们是杭州职教的一线青年语文老师。应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要求,我们今年编写了中职语文省编教材。限于教学实际和自身能力,编写过程很曲折也很痛苦。新教材面世后,我们在各种公开课和研讨课中进行了实验,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普遍欢呼雀跃,觉得新教材有趣、有料,也有很多同行提出各种质疑。
现在有一个问题想向叶老师请教。我们在编小说单元时,第一单元定为“认识小说的情节”,单元名为“曲线美”,教学知识目标分别是:矛盾、突转、摇摆。第一篇收录了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这篇微小说一共只有7句,全文如下:
为了落实小说的学习,我们为这篇课文设置了相关练习:
叶开:挺有意思!信息量太大,我慢慢研读一下。这样精短的小说,富于特殊的内涵,很符合海明威所说的“冰山理论”,即文字表面上看着没什么,但底下隐藏着丰富的内容,如同我们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冰山。这篇极短小说是极有可读性,也很有技巧的作品。你们设计的“理解”和“鉴赏”,也很专业,尤其是“鉴赏”的第一个设问“哪两句之间的留白最多”。
青年教师:现在问题是:不少老师学生都很喜欢这套教材,但也有老教师觉得教材中选入这种小说很不严肃。他们认为马克·吐温的“小三文学”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授业解惑”,更有“传道”的重任。他们认为这类涉及“小三”甚至暗示“小三现象”的文学作品,一定要从教材中剔除。叶老师,您觉得这样的“小三文学”适合选入教材吗?我们很想听听叶老师的看法。
叶开:我们严肃地看这篇小说,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妥或敏感之处,老教师们其实不必太紧张。我在《对抗语文》这本书里专门谈到伪真伪善伪美的大问题。道德伦理从来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和日常生活、具体情感密切相关的。虚伪说教,纸面道德,大多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具体看这篇极短的小说,在如同一篇微博长度的百多字超短篇幅里,隐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极好的学习范本。
青年教师:我们也认为,经典小说首先是艺术的真实,学生阅读小说,即是代入和体验社会的一种方式。读小说,也是读一种真实的生活。我们将这篇极短小说选入教材,最大的考量是让学生赏析小说情节的“曲线美”,寻得小说阅读的一些小秘密,当时确实没有考虑文中所谓的“小三问题”。然而,正如鲁迅先生在评论《红楼梦》时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如果一味从字里行间搜寻“道德逻辑”,却背离了语文课最核心的“言语审美逻辑”,这算不算“非语文”或曰“反语文”?在“无痛人流”的广告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小学生作业本的今天,我们的中学教材却还以一种“道德洁癖”般的敏感去诘责文学经典,我们总觉得这样的语文教育无疑是保守和虚弱的。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叶大侠应杭州江干区教研室之邀,给杭州市各区语文老师上了一堂课,授课内容就出自《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里的唐传奇《板桥三娘子》。听了篇名,有的老师赶紧翻书,有的老师则感叹:“这在现有教材里怎么可能出现?”它的另类在于,“三娘子”拥有把人变成驴的邪恶法术。当时您对大伙儿说称看过三四种改编版本的《板桥三娘子》,全部都是把最后老人让三娘子变回人形这段删掉了,只写到三娘子“恶有恶报”变成驴子之后,故事就结束了。“其实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作者体现出来的宽容心态,即作恶者在付出了一定代价、赎罪之后,仍然可以得到宽恕。这样的善意,千年以后的我们却没有了。”当时,您认为,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副作用,以习题考点为主,分数高于一切,“而更好的语文课,是关注到学生生命的成长。让语文进入生命,并唤醒、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格内涵,使生命变得更阳光,更美好,更有意义。”当时为编教材正忐忑万分的我们,是叶大侠给我们“拨乱反正”,壮了各种胆。我们的“胡作非为”,叶大侠是领路人哈!
叶开:感谢你们还记得那一次交流课,我觉得杭州的青年教师非常有朝气,我也很开心。那时我觉得碰到你们这些青年教师,就有一种特别有希望的喜悦,希望你们一直能保持这种敏于思、勤于行的状态,一步步推进教育回归本源。这个本源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而是尊重生命,激活生命,让生而不同的学生们,能在各自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很多时候,在一些老教师比较多的场合里,我根本不愿说这些话。我现在很愿意分享一些原本就存在的教育理念,例如“生命化”教育。
青年教师:所以我们杭州青年团一向主张让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真实。我们认为好的语文课,对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丰满和解放,而非层层捆绑。想让学生真善美,我们必须带着学生走进真实生活,而真实生活往往是善恶交织、美丑纠缠、真假莫辨的综合体。我们宁要粗砺的真实,也不要鲜美的“鸡汤”。
叶开:对,是一种“心灵的丰满和释放”,真善美的最核心是“真”,只有“真”作为基础,才能真正地达到“善”和“美”。相反,就是“伪善”,“伪美”。对了,《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你们拿到课堂上来,学生反应如何?
青年教师:学生超好玩哈!整堂课笑声不断,学生敢说,并且有话说了。如何从语言细节处读出生活,更涉及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句与句之间的情节留白,比如小说结局的“突转”等,这些语文知识是与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学生读这篇微小说时,居然读出一个“好有爱的丈夫”,理由是女打字员升级妻子成功,丈夫以另聘一个中年女打字员以示对新妻的呵护!学生争辩时还振振有词,哈哈,虽然谬极,但课堂上一片欢笑,学生也是第一次知道应该怎么读小说!为了编这本教材,我们青年团每人买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语文是什么》和修订版的《对抗语文》。我们青年团还派代表旁听了您在晓风书屋的两次讲座。我们每次都悄悄地来,但每次都会在团队活动中研讨老师的观点。
叶开:感谢你们如此敬业!多方面的丰富交流,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篇作品后面你们设计的练习也蛮好,向你们致敬!
青年教师:我们才疏学浅,只是以草根之力,尽蚂蚁之功。其实,除了篇后练习,我们都有相应的口语和写作训练。
叶开:你们课后设计独具特色,真不容易!我认为比现有的普通语文教材的课后问题设计高明,很有趣,很有味。再次致敬!我突然想到,设计作业时也可以有一道:“请改写一下这篇微型小说。”
青年教师:谢谢叶老师鼓励!若是改写,叶老师觉得朝什么方向训练更有针对性?
叶开:中职应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要求准确、真实、自然。
青年教师:赞成!我们提出了“输入”和“输出”概念。通过静态语言材料的输入(阅读),获得言语输出的能力(口语和写作)。我最近微信中转的各种招生招聘广告,也是青年团关注的实用文写作重点之一。以前一提教“应用文”首先想到格式正确,其实格式是无法穷尽的,语言及创意也许才是王道。
叶开:是的,“语言及创意是王道”,格式只要遵循,非常容易做到。可以看看一些广告文案。昨天我看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发的微信,有个方案很好,我找给你看看。
青年教师:谢谢叶开老师的帮助。我们还在犹豫要不要把马克·吐温的“小三”赶出教材,还在想着这样的小说能进教材吗?如果我们轻易给文学作品套上“小三”、“婚外情”、“出轨”这样的帽子,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就不用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安娜·卡列尼娜》,不读《红与黑》?
叶开:如果是那种所谓“道德”的逻辑,自然是什么都不能读了,连鲁迅的《故事新编》也不能读。你看《奔月》写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似乎也有爱情的内容呢。不过,我发现现在的语文教材确实没有谁选过《奔月》。哈哈,这也太敏感了。马克·吐温这篇很好,别换!我刚才给太太王琦博士也看了,她也说很好!我太太说好的,那可不是一般的好了,比如她经常说我的书是最好的!
青年教师:叶开老师的肯定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拥抱叶太太!
叶开:我太太是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博士,她也是老师嘛。青年教师的锐气、进取和努力,都需要更多的宽容和鼓励,我们一定支持!
青年教师:谢谢支持!有学生对“小三”很感兴趣,也改写出了蛮有“现实感”的情节。我们老师心里直打鼓,这样的教材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叶开:这样的学生有思维特别敏锐的,也有故意刁难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不妨宽容地多讨论,并且要更为机智地请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来进行更为丰富的讨论。不要急于引导到自己的“正确思想”中来,要在广泛讨论之后,再择机引导。
青年教师:除了《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我们还把《三打白骨精》也重新编进了教材。面对即将走上社会的职业学校学生,我们在和学生一起阅读经典的时间,也思考职场中的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他们问:沙僧为何一言不发,他在团队中是不是多余的人?如果没有紧箍咒,悟空还会保护唐僧西行吗?唐僧的善是好还是坏?猪八戒为什么总是在一旁煽风点火?等等。也许我们本不该对学生的反应如此惊讶,但当我们解开束缚、开放课堂时,我们发现学生有着按捺不住的说话冲动,甚至有学生直言不讳:“老师,你们早该这么教了!”但令人困惑的是,平时的课堂他们为什么就思维停滞呢?是教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出了问题?
叶开:你们提到的学生的这些疑问,都非常棒,对我也很有启发。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学生不仅是我们的学生,他们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在他们启发我们的时候,他们就是我们的老师。我家女儿常常当妈妈的老师,甚至会在妈妈做PPT有问题时,还做了妈妈的老师呢。“沙僧为何一言不发,他在团队中是不是多余的人?”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好了!
青年教师:叶开老师,您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说:语文老师、语文课,一定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现在我们担心的是,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曾四次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研,发现我们的老师很少关注学生需要或者喜欢什么样的课文,只要把教材规定的必读篇目上完就算完事。老师一听教材要变,就吓得要命,也可能出现抵触情绪。新教材出来了,我们只打算做资料及教学方案汇编,并不打算编什么《教学参考资料》,也不打算编《同步练习》。虽然这本教材的使用是逐步推进的,我们会一边实验一边修改,但面对这样一本没有“标准答案”的教材,我们很担心也很期待,我们的老师会如何?
叶开:老师、尤其是教师自身不肯持续学习,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界的“怪异现状”。为何教师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这些都是问题。但是,你们作为优秀的青年教师,在编新教材时体现出了敏锐而丰富的思想,你们就是教师中的思想家,应该有一种“引导”的勇气,有时候不要太谦虚。
青年教师:仔细读了叶老师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诗歌分册),我们觉得非常棒!不管是选诗还是评论,都非常贴近中学生现实生活和精神特质,即使是理论的阐述也是特别自然亲切,一点都不晦涩。我们在编写诗歌单元的时候,也在向叶老师学习,尽量贴着学生走,贴着生活走,希望先让学生爱读,在爱读的基础上再融汇方法和知识的引导。我们曾选了洛夫的《河畔墓园》,有老师认为“洛夫年纪大,80多岁了,很老土,曾经很有名,现在过时了”,而且作为一首亡母诗,《河》中的情感内容离学生较远,很多学生没有类似的情感经历,所以学生不容易进入诗歌。我们很想请教叶老师,将教材做得“有趣”,是不是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面对学生“够不着的内容”,我们的教材应该如何平衡?
叶开:这个我们都在尝试中,并不是有趣就一定好,但无趣的话,实在是不好。我们的学生现在拥有各种接触现实、获取信息的渠道,必须要与网络争夺学生,用更为丰富有效的作品和解读来激发他们。这才是当前教育的重点。
青年教师:曾有老师提出像《琵琶行》这样的古典诗放在中职教材中,对学生而言太长太难。我们青年团编写之初有一个共识,教材选文尽量坚持经典,经典必须照应现实。所以,我们对《琵琶行》的阅读编写了这样的课后思考题:(说明:诗歌单元的知识是“诗歌的变形”,单元名为“变形记”)
叶开老师对诗歌鉴赏颇有研究,能对我们的问题设计提一些宝贵意见吗?
叶开:白居易是一个生活态度极其有趣的唐代大诗人,南怀瑾先生还认为他极有禅悟。在他的那个时代,日本人就已经传抄白居易的诗歌了。《琵琶行》是一部经典长诗,其中隐含着很有意思的故事,你们可以参考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和明代顾大典的传奇《青衫记》。有故事,又有兴趣,讲课就有吸引力了。
青年教师:感谢叶开老师的点醒,我们马上去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这些内容做参考太好了。另外有一个问题:学生不爱作文,考试作文那叫一个惨!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文学性散文”训练差不多呈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小伙伴们一致认为,写作应从阅读经典中汲取营养,在阅读时即应学习作品创作的技巧。因此,我们在这本教材中阅读篇目之后,都设置了我们认为学生可能喜欢的写作项目,供老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时选择。很想请教叶老师,你觉得写作可教吗?
叶开:写作是可以教的,文字的训练,技巧的把握,都可以在课堂上探讨和引导,但是要结合具体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这才更为有效。
青年教师:您认为中职学生经历了高中的语文教学之后,应该储备哪些必备的阅读知识?养成怎样的阅读品质?选篇的时代性和经典性该如何平衡?我想,这也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方向和依据。
叶开:经典阅读总是没错的,但是对经典的判断上,要有新的观点。很多所谓的经典,在我看来都是“伪经典”。为不得罪大人物,我狡猾点不说是哪一些了。我曾写过文章批评“千古第一作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觉得就是一个很无趣味的作文,一千多年来的儒教传承,拔高了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君磕头思想。现在看来,实在是乏味无趣。我最近一直在推荐阅读更为有趣的古代经典“唐传奇”。之前讲到的《板桥三娘子》是其中之一。
青年教师:最后还想请教叶老师,很多专家和领导都提出“职教语文”应有“职教特色”。但我们认为,职业学校的职教特点,已从其专业、课程等设置中得到充分体现,因为我们有烹饪、物流、计算机等那么多专业。专业课程为学生今后作为“职场人”服务,公共基础课程应当为学生今后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准备。因此,职教语文应当没特色。作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无论职教或非职教,语文教育应当是相当或基本一致:为其一生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各司其职,才是合理、科学的。职教语文若针对性太强,其后果可能固化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发展;教育功利主义将严重破坏学生的基础素质。职教语文应回归语文本色,两条腿走踏实。我们不仅坚持语文的人文特色,也坚持语文的工具性。我们不是强调语文的“应用”,而是按语文课程的性质把原本缺失的“应用”做到位。您觉得我们的理解有问题吗?叶老师看来,好的语文篇章应该强调文学性、丰富性、复杂性和趣味性,应该时时处处散发一种人道主义气息,文字也应该是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而不是如同现行的语文教材,更看重政治教化,也脱离中国当代文化创作的现实。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让我们一起走向更好的路上。
叶开:你们这种观点我认为是很棒的。不能从“职教”看职教,然后把“职教”定位为“低端”的东西,给他们塞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付就行了。人文类的修养,对任何人都有用,对应用文写作更是有直接的、现实的帮助。同样写一篇汇报,你干巴巴的,老板会喜欢吗?你想涨工资,把汇报写得好一点,难道不是更有机会?又比如,你去路演自己的产品,写得干巴巴的毫无趣味,谁要看你?写得生动活泼一点,难道不是更有机会吗?甚至,你写一封情书……这些可以引申开去的太多了。我非常支持你们的创造性工作,也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
黄云,语文教研员,现居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