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角下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方式浅析
2015-11-20江晓慧
江晓慧
【摘 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的视角。基于此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应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可采用价值澄清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方式。
【关键词】公民教育;自由;价值澄清法;讨论;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化和教材内容的改编中,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单一的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轨迹已然明显。
但是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能掩饰高中思想政治课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现状。
那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该如何实现公民教育呢?我们发现了其与人本主义观点的许多相通之处,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为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的视角。
一、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应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在他看来,教育绝不只是提供学生一些事实性的知识,然后考试。教育是有统合目的不断充实的具有生活意义的成长历程。为了达成教育目的,教师绝不能采用权威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去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真理和智慧。
比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要求,我们在班级进行了一次班长选举,所有的组织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辅助指导。由几位同学组成选举委员会,从班级各个小组中征集班长候选人的条件和资格,派出同学代表和老师一起制定详实科学的班长候选人条件并进行公示,由自己推荐和小组推选提出班长候选人名单,候选人竞选演讲,全班投票,集体唱票,根据票数产生班长。
在整个班长选举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和全程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选举更公平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了各种选举方式及其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郑重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学生民主选举素养的一次提升。
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在活动中学生启迪了智慧,增进了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公民参与感、责任感。
二、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可采用价值澄清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提倡的间接取向道德教学,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价值澄清法。采用价值澄清法交学生道德观念,其目的是在不靠价值灌输而是通过问题回答及讨论方式,鼓励学生检讨分析自己的行为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在《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教学时,根据民主决策的相关内容设置了问题串。观点一: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观点二:公民有权知道决策的内容。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你赞成哪种决策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假如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哪种决策方式?你知道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吗?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了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呈现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学生在对比中认清和分析自己的思维,从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意义重大,那种“决策与我无关”的想法是公民素养不高的体现。
三、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的合作学习,与一般采用的课后作业或练习解题的合作方式不同。而是鼓励以团体合作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其目的不仅希望借此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养成其团体精神。
比如:在《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教学中,由于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就在学生的生活中,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每组6或者7人,民主选好组长,组长负责制,每个成员都要通过预习教材准备好自己的访问提纲走访家庭所在地的村委会或者居委会,组长召集集中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并准备好小组发言的稿件或者PPT准备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为了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发言人名单在发言时间随机抽取。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之设计,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们在合作的气氛下获得更有效的学习,而是进一步借由分工合作的学习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在民主社会中做为健全公民的能力。学生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学习了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了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四、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其他注意事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教师必先以身作则,率先遵守大家所定的行为规范,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说到做到,而且在纠正学生行为时,更须做到绝对公正,在进行公民教育时更应该如此。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不必另外单独设置学科。单独设置道德学科,难免会因教条化的教学而产生反效果。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会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健全人格。这其实也就要求我们学校正在实行的全员德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赵志毅.公民教育的文化视角[Z].杭州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