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激辩中国是否“发展中国家”
2015-11-20参考消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规模大于美国。正如本报(《纽约时报》)“中国因素”系列报道所表明的,中国的全球野心和力量相当大。但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排名并不靠前,可能有多达2亿的中国人生活在国际贫困标准以下,而中国股市的暴跌也显示出它的增长也许相当脆弱。
那么,中国应当被归类为“发展中国家”从而获得贸易和财政优惠,并得以躲避更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吗?
一贯的能力使中国与众不同(作者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前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
即便在中国的偏远贫困地区,当地政府也能够出色地实施世界银行的复杂项目。我在世界银行工作的20年间,我和同事们都为自己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感到高兴,因为中国政府真的能够干实事。原因在于,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
中国的与众不同不在于其庞大的经济规模,而在于其政府机构的能力。我不想吹捧其政府机构,它饱受腐败与内斗困扰。但中国的政府机构不像其他中等收入国家,而更像较低水平的富国。
因此,我们不应惊讶于中国能够有效实施复杂的国际行动,比如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我们应当欢迎中国以这种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世界有理由期待中国继续开放其经济。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再无很大进展。中国对商品征收的关税不高,所以主要问题在于其他方面。
中国尚未签署《政府采购协议》从而开放政府采购领域、允许国际竞争。
在经济谈判中,中国喜欢打发展中国家牌,试图尽可能保护国内产业。假如中国提高开放程度,那会让中国和世界都大大获益。
世界有理由期待中国在采购、服务和投资方面采用发达国家标准,或许可以有三年左右的过渡期。中国在这些改革方面停滞不前基本是在伤害它自己。
对中国苛求会损害较贫困的民众(作者 克莱尔蒙特麦克纳学院政治学教授裴敏欣)
要求中国在海外援助活动中遵循“发达国家”标准,不仅对中国的弱势群体不公平(因为他们要为此付出代价),而且不可持续,因为中国其实是对资源分配不当,它把稀缺的资源用于在国外展示实力,而国内那些在发达国家里常见的社会需求大多未得到满足。
在外部观察人士看来,中国似乎是头经济巨兽,它在发展援助方面日益扩大的作用必须伴随着工业化国家所遵循的严格规则。这种观点表面上似乎合理,却忽视了几个重要事实。
中国对外发展计划的资金来源是普通中国人缴纳的税款,遵守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援助标准需要切实、显著的成本,这种成本只会进一步增加中国普通民众的负担,而他们当中很多人缺乏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保障。
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是在国内付出巨大社会和环境代价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未遵照工业化国家普遍践行的可持续发展准则。
与其试图说服北京改变在海外的行事方式,我们不如施加压力让中国在内政方面遵循发达国家的规则来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
中国是一个有着严重缺陷的强国(作者 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
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从在经济上无足轻重崛起为一个经济强国。然而,中国仍有着发展中经济体的诸多特征。
中国虽然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中国的污染等环境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此外,中国股市近来的跌宕起伏提醒我们:这个国家的金融部门非常脆弱,尚需进一步发展才能被视为一个成熟的发达经济体。
经济增长的减速和政治制度的缓慢发展表明,尽管中国政治家大力解决该国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但该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一个新兴经济体。
中国可以承认自己是发达国家而向前迈进(作者 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李雨)
由于其特殊情况,中国完全可以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该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使其具有高度的政策抉择自由,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无法企及的。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能够不需要外部援助而发展自己的国家。
因此,假如中国政府希望免受外国政府的批评,那它就应当甘愿失去发展中国家地位,实施政策来纠正公然的不平等。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作者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黄益平)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中国毋庸置疑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人数超过泰国或英格兰的人口总数。中国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所有特点。
当然,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它的规模。一方面,仅仅因为中国经济规模大就把它列为发达国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我们理应认识到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降价。
这就说明,虽然中国应当有一个调整时间,但它也应当明白其溢出效应。
中国应当着眼于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快地减轻管制,因为减轻管制符合其自身利益。它还应当同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密切合作,尽可能减少对世界经济的潜在冲击。例如,改革中国的资源定价会影响它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影响全球农矿产品市场。
(摘自《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