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少数民族古文字
2015-11-20赵世骞
老年世界 2015年12期
赵世骞
几种少数民族古文字
赵世骞
在少数民族古文字中,比较突出的有契丹族的契丹文、女真族的女真文、党项族的西夏文、突厥族的突厥文、回纥族的回纥文、藏族的藏文以及蒙古族的蒙古文和八思巴文、满族的满文等。
契丹文有大小字的区别。传说大字创于辽太祖阿保机,小字是阿保机的弟弟迭刺作制。现在已发现的有1000余字。但能认识的仅有数十字而已。契丹字大体上是采用汉字部首或偏旁制成。
女真人本无文字,金政权建立之初还使用契丹文,以后才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女真文也分大小字,大字是金太宗命完颜希尹参照契丹文,根据汉字偏旁制成。小字是金熙宗时,即1138年时所创制。
按照史书的记载,西夏文是由西夏的建立者元昊所创制。他参照了汉字的构造,也是由部首与偏旁合成的。
突厥文和回纥文都是拼音文字,用回纥文字写成的经卷、碑刻,在新疆出土很多,它和突厥文一样,只有少数专家可以认得。
藏文产生于7世纪,也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30个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书写有楷书及草书两种。它的字义和文法,到11世纪后逐渐完善起来,一直被藏族应用。
蒙古族始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忽必烈时,命喇嘛八思巴依据藏文制成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计有42个字母,包括元音10个,辅音32个。1307年,喇嘛八合失又依据畏兀儿字母加以改造,这就基本上形成了今天使用的蒙古文。
满族兴起之初,曾一度借用蒙古文,后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由额尔德尼·噶盖等,参照蒙古文制成一种满族文字,一般称它为“无圈点文字”或旧满文。清太宗时,又经达海改进,便成为“有圈点文字”,即新满文。满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元音6个,辅音18个。
在历史上,这些文字都曾对记录、传播和交流各族文化,特别是对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