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剧《刀尖上行走》中的革命英雄叙事
2015-11-20冯清贵
□冯清贵
在中国电视剧叙事传统中,革命英雄叙事成为影响中国电视文化审美精神的重要范式,革命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赴死救国的故事演绎,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奉献、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革命英雄叙事已经遭遇到非合乎历史规律性与非合乎目的性的解构与改写,整体、连贯、统一的革命英雄精神世界已呈现出碎片化的存在状况,在这种颠覆性的革命英雄叙事场景下,永恒的真理、善良的正义、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图景又指向何方?因此,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电视剧创作中,急需建立一种合乎正确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的现代叙事秩序。
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电视剧创作中,根据麦家长篇小说创作的电视剧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从《暗算》到《风语》,导演与编剧努力回到真实的革命历史原点上,在叙事中将信仰铭刻在英雄的灵魂中,力图重建当代社会的精神空间,昭示世俗人生的自我救赎之路,并让人们重温一种阔别已久的英雄哲学。
《刀尖上行走》是由高希希导演和麦家编剧的电视剧,是一部以抗战为核心,张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英雄篇章,作品又一次以富有血肉感的革命英雄形象,重新建构出理想、光芒、庄严、高贵的人生。《刀尖上行走》通过对革命历史真实的呈现,通过跌宕起伏又富有悬疑的叙事,通过矛盾冲突,以正确的历史观和美学观,真实地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刀尖上行走》中的民族话语是显在的,作品真实地呈现出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国民党等各阶层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①作品中描绘了在日寇的侵略下中国民众的屈辱生活,日寇随意殴打中国民众,糟蹋中国妇女,甚至大开杀戒,形象地揭示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特别是所叙述的中心事件:“秘字黑号与秘字白号”毒药的研制,这是一个日本侵略者针对中华民族所策划的种族灭绝计划。对于共产党、国民党地下工作者御辱杀敌的丰功伟绩,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进行了热烈歌颂,如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神枪手“阿牛”、为处死叛国者而舍身赴死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中华门”等。作品中的民族话语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针对日本侵略者毒药研制的破坏行动上,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行动中,林婴婴、杨丰懋等被捕入狱。在民族危难时刻,他们“共同受苦,共同欢乐和共同希望,”成为“相互联结的意象”,感情的共同体。
作为一部以革命英雄叙事为主题、抗战为核心的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在凸现民族话语的同时,还充满了阶级话语。《刀尖上行走》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的抗日斗争,以及日伪机构中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的抗日斗争,也写出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围剿与反围剿,既表现出严重的民族矛盾,又表现出剧烈的阶级矛盾。因此,在“保卫历史”的前提下,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真实,在这部作品中达到更为全面、更为客观的反映,这就形成了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双重展现。国民党地下工作领导人“革老”传达戴笠的命令,务必清剿南京残存的共党地下组织。金深水质问:“难道我们非要把抗日同胞赶尽杀绝?”受到了“革老”的训斥。随着叙事的展开,他们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破坏共产党在南京的地下组织上。电视剧《刀尖上行走》主要以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抗战为视角,形象地传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对国民党政权有不少指责:在民族危亡时刻,皖南事变,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充分暴露出国民党政权抗战时期热衷内战的险恶用心。国民党地下工作者金深水,正是由于看透了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本性,进而在共产党人林婴婴的引导下,摆脱无休止的精神烦恼,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中。《刀尖上行走》对阶级话语显性展现,由于按照正确的历史观进行情节叙事,按照正确的美学观进行人物塑造,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创作中,开启了一条重新进入革命历史现场的审美之路。
重返革命英雄叙事的电视剧创作,其中心命题是如何塑造具有人性化、又富有历史感的英雄形象。在对革命英雄进行重新建构中,解构、歪曲、颠覆、戏弄、拆解等非历史化、非美学化方法,都不符合革命历史的本真,也无法获得精神救赎的深度。有价值的革命英雄叙事重构,应着眼于将真理、价值、信仰安置在民族存在的整体性境遇之中,以此来解除庸常现实对人们心灵的蚕食。
《刀尖上行走》通过正义与邪恶的冲突、爱国与卖国的冲突、反侵略与侵略的冲突,描绘了一群在刀尖上行走的身怀崇高信仰的革命英雄人物,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显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英雄人物金深水、林婴婴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却形成了一个整体性、连贯性同时人性丰饶、感性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民族大义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金深水是隐藏在日伪机构中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沉稳老练、机智敏锐,利用自己隐藏的伤痛,在日伪机构中与敌周旋。然而作品也描绘了他无休止的精神痛苦,妻子与女儿被日本鬼子随意射杀的伤痛,历史理性与情感生活的矛盾纠结,在民族危亡时无法接受国民党政府剿杀共产党的精神烦恼,最终在共产党人林婴婴的引导下有了新的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重返革命英雄叙事中,这是一个重构的英雄再生的故事,一个新的民族寓言,一种深刻的国家精神的显现。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在革命英雄大叙事下,把弘扬英雄人物的精神信仰作为重点,并且还贯穿着对个体命运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展示雄浑的人生,展示人的生命价值意义,逃离后现代主义解构民族真理与民族寓言的虚无镜像,重构革命英雄叙事的内在线路,为人们摆脱灵魂深处的焦虑与困顿提供精神的帮助。这正是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创作的深刻性、独特性、有效性。
这是一部民族史,更是一部心灵史,在《刀尖上行走》中,把个体的命运纳入到民族的命运中,又把民族的命运反转螺旋到个体命运中。作品深刻地揭示出历史与个体之间的内在理性逻辑,透视出革命与爱情、理智与情感、生存与死亡等众多人性命题。作品在高扬民族精神与理想信仰的同时,还展现出个体生命在残酷的现实中的痛苦、反叛、拯救、恐惧,在充满了紧张、悬疑、压制的叙事中,让人们看到正义、忠诚、情爱、友谊等内在精神的存在。因此,作品对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没有符号化、脸谱化、意识形态化,而是以还原历史、保卫历史的态度,对革命英雄形象的人性作符合历史观、美学观的解析。
《刀尖上行走》中,林婴婴的精神世界与人性世界是丰富、立体、多面的,坚定的信仰、情爱的温存、孤独的心灵、感伤的呻吟,作品将宏大革命历史背后的细节无限放大,使观众可以聆听到在革命历史场域中誓言无声的英雄人物所经历过的命运挣扎与灵魂呐喊。林婴婴出生于上海,上大学,谈恋爱,如果在和平年代,她会有普通人应有的人生。然而,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家人被杀,自己被鬼子糟蹋,最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获得精神上的新生后,林婴婴打入到国民政府内部,又潜伏到日伪机构,参与到破坏日本侵略者毒药研制的行动中,成为在刀尖上行走的人,她以自己的方式对革命历史进行参与和对民族灾难现实进行反抗。林婴婴在日伪机构中,能以坚定的意志、敏锐的智慧和对信仰的虔诚来对抗怀疑、死亡,表现出革命英雄灵魂深处雄浑的精神力量。当然,作品也表现了她柔性的一面,如对爱人高宽的柔情,高宽牺牲后的痛心忧伤。总之,作品以人性的眼光并放置在历史的场域中去重构革命英雄形象,“从历史镜像的折射中展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书写他们深入灵魂的信仰与理想的同时,还能倾听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呼号与低吟,去关注与抚摩个体灵魂的痛楚,构建出一种浸润人文关怀的历史图景。”②
重构革命英雄叙事,还原历史的真实也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坚信对于真实性的追求是电视剧艺术美学的重要特征。对于革命英雄叙事而言,革命历史已成为过去,创作主体只有在既有的材料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虚构的方式再现或表现在艺术空间中,因此,革命英雄叙事中的历史不是客观的过去,它连接着现在,并指向未来。从当前的重构革命英雄叙事实践来看,出于对既定历史的不满,从而以个人化的角度随意切断艺术空间与历史材料的联系,这种架空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的叙事方式显然无法切入到历史的真实场景,也无法达到艺术真实的高度。
《刀尖上行走》出色地完成了还原历史真实的美学追求。首先,作品再现了抗战时期真实的民族历史空间形象。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我国民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地下共产党、国民党、各阶层所进行的反侵略活动,时代特征、社会氛围、作品内容、人物情感的基调是悲壮凝重的,让读者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的严峻和艰苦,传达出在民族危亡时刻有良心的中国人身上沉重的责任感。第二,作品的真实还在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不可否认,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虚构与想象的成分,具有修辞与隐喻的维度。而事实上,真正的电视剧创作应该通过想象建立一种同构于生活的逻辑真实,建立一种超越于生活的哲理真实。在《刀尖上行走》中,为了建立起同构于生活的逻辑真实与超越于生活的哲理真实,作品补叙人物的过去,交代与之相关的事件,从而使人物性格的成长建立真实的逻辑,并深入到人物的人性深处,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融合,使许多熠熠生辉的灵魂成为人类精神哲学的综合。如作品中日本女子静子形象的成功塑造,静子性情温柔善良,丈夫作为一个日本军人在侵华战争中被杀,她也被刽子手腾村任意蹂躏,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静子深爱着金深水,但由于民族矛盾,她的爱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当破坏侵略者研制毒药的计划陷入僵局时,经过林婴婴、金深水的劝导,最后在静子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由善良的本性到正义人性的张扬,静子的性格成长符合生活的真实逻辑,并且在她的灵魂深处折射出对人类自由、博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种超越于生活的哲理真实。总之,电视剧《刀尖上行走》做到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感,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注释:①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北京2005年9月3日电。
②周会凌:《历史喧哗中的无声呐喊》,《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