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非遗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2015-11-20薛艳
■薛艳
初探非遗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薛艳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厚。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苏州作为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文化传承 人文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和普遍地存在于老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蕴含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心理和审美积淀,以及地域情感密码和文化密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水与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结合苏州水乡特色,先后创作了《渔家傲》《箬叶情》《糖粥老人》《花香鼓舞》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舞蹈作品。其中,《渔家傲》反映了太湖渔民的日常生产劳动和丰收的喜悦;《箬叶情》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端午为内容,反映了老苏州端午节包粽子的场景;《糖粥老人》则以苏州经典小吃糖粥为题材,展示了苏州的风情。这些舞蹈抓住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融人了苏州众多的非遗元素,是一次利用艺术手段对非遗文化升华和利用的尝试,歌颂了吴地人民善良、勤劳、勇敢的精神。舞蹈创作演出以来受到各界的好评。舞蹈《渔家傲》获2014年江苏省第十三届五星工程表演艺术类银奖、2014年“中国梦,我心中的梦”江苏舞蹈新人新作比赛表演金奖、创作银奖、苏州市2012年新人新作创作金奖;舞蹈《箬叶情》获2014年江苏省第十三届五星工程表演艺术类银奖、2014年“中国梦,我心中的梦”江苏舞蹈新人新作比赛创作铜奖奖;舞蹈《糖粥老人》获2014年江苏省文化馆(站)业务干部技能展演银奖、苏州市苏州市2014年新人新作创作金奖。
一、取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典故,能更好地提升观众人文情感
不管何时何地,人是文化形成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和生活态度方式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中,我提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人物,作为创作原型,赋于它生命和人文价值,让它鲜活真实地再现在舞台之上,以获得观众的认知度和提升人文情感。
糖粥是苏州人最喜欢的食品之一,直至今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潘玉麟糖粥摊依然在观前地区受到大众的追捧。在舞蹈《糖粥老人》中,我塑造了一位寒夜里走街串巷叫卖糖老人,古稀老人骆驼担、寒夜小巷热糖粥,人物的正确定位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情感。而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苏城弥漫着箬叶的清香。舞蹈《箬叶情》通过吴地老妈妈们浸泡箬叶、包粽子的场景再现了吴地端午习俗。舞蹈中塑造了两位主要人物,一是奶奶,二是孙女,通过二人的舞台语言,表达了民间传统文化正通过口述心传一代代继承下来。男子群舞《渔家傲》以出航、捕鱼、丰收为生产劳动场景,16位男演
员用阳刚的舞姿塑造了太湖渔民的群象,表现了渔夫们神定气闲、藐视风浪的精神以及丰收归来喜悦心情,展现了水乡渔家生活劳作场景。
这些舞蹈中的场景来源于生活,让观众觉得可信,有一种亲切感,同时舞蹈又对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提炼,使观众在认知的前提下,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感。
二、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元素,能更好地展现舞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时空概念。它产生于一定地区范围,一定地区的人们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具有相同的风俗习惯,并进而形成相似的心理、性格、审美观念等文化精神,在人们的行为和文化事物中发生作用,影响着地域群体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的模式,并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继承和发展。三部舞蹈通过包粽子、渔歌、叫卖等非物质文化元素的融入,利用叫卖、歌词、服饰、舞美等艺术手段,虚拟地营造出地域文化的历史环境与情景,把吴地人民生活劳动点滴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箬叶情》舞蹈中,是依据大院邻里共同包粽子的场景,以及苏州端午节的“非遗”元素,用二人舞与群舞的方式,以象征性的手法描述苏州百姓生活过程。在道具设计上也根据生活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如《箬叶情》中的竹竿和舞蹈《渔家傲》中的斗笠渔网,都来源于生活,并成为了舞蹈中最好的道具。通过竹竿的变化,展示了苏州人生活的和谐和小康;通过斗笠渔网的转换,突出了江南渔民的悠闲和豪爽。这些元素的使用打破了舞台视觉上横向的单一,赋予了舞台立体感和纵深感。
舞蹈《糖粥老人》开场“糖粥,阿要买糖粥”的叫卖声,原汁原味的苏州腔,烘托出苏州小巷的自然环境和糖粥老人的生存世界。《渔家傲》中充分运用了吴歌的语言特色编写歌词,用山歌的方式来唱出渔民的心情。“新打柏木快船香,哎哩哩哩咿也哩,拉开喉咙山歌唱,哎哩哩哩咿也哩,山歌不唱四哥来,哎哩哩哩咿也哩,一船山歌水亦香。哎哩哩哩咿也哩。”这段深深融入吴地音乐元素的奔放歌词为观众展现出太湖渔民的勇气胆识和对生活的向往与乐观。
三、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能更好地赋于艺术创作灵魂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背景,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作者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这个过程中,通过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将高度的艺术提炼和舞蹈的艺术表现相结合。在艺术创作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一定要挖掘其核心价值,激发出新的创作构思与艺术灵感。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要担负起拯救和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工作,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元素合理地运用在艺术创作中,使其得以让更多的人知晓、喜爱和传承、推广。在《糖粥老人》的艺术创作中,虽然现实中苏州民间小吃的骆驼担已经消失了,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和舞台呈现的艺术性,我们参考了资料还原制作了骆驼担,传神地模拟出传统苏州的生活场景。而舞蹈最为成功之处,是在舞段后部,使用二束追光,在舞台上呈现了现代都市人和传统卖糖粥老人的二个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趣向和糖粥老人的坚守传统的对比,突出了舞蹈的核心价值,让观众心中有种酸酸的感觉。
在舞蹈《渔家傲》舞台塑造上,以省级“非遗”项目《吴歌》为蓝本,着重挖掘江南人亲水、依水而居的慢调生活价值观。一句句山歌表现了丰收的欢畅,在快板节奏中,演员跣足跳起了《撒网》舞蹈,通过舞者的渔网飞撒,把音乐情感呈现在舞台之上,使舞蹈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出舞蹈创作者的内心情怀与人生感悟,更烘托出吴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使观众从心底里唤起一种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同时,也让那原本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非遗”艺术形式,被赋予了艺术的时代感和鲜活的艺术感染力,使舞蹈所表现的生活片段如鲜活的艺术画卷展现在观众眼前。
应当说,大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前得到重视的形势下,作为艺术创作者更应该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合理地融人创作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赋于艺术作品活力和生活感染力。同时,创作者要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寓意的研究与分析,对其创新性地传承,踏准时代步伐,使这些有着古老渊源的文化元素,满足我们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让观众在观赏文艺作品时,从心里产生一种根的认同度和亲和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让文艺作品散发出传统文化艺术瑰丽的光芒。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传承和发展,与人的活动紧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蹈作品相结合无疑是一条相辅相成但亟待探索的道路。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宣传的有效空间。本文以舞蹈创作为例,阐述如何运用非遗传统习俗,提升观众认知度;融合非遗文化元素,传承非遗地域特色,加深观众情感;提炼非遗文化的核心元素,凝练人文艺术特色。从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