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电影文化消费探究
2015-11-20吴洪春
■吴洪春
大众电影文化消费探究
■吴洪春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统计,今年国庆档票房逾18.5亿元,成为“史上最强国庆档”。此前也有报道:由徐峥自导自演的《港囧》,内地票房6天就破了10亿元大关,是国产片第七部票房过10亿的电影,此前的《速度与激情7》《捉妖记》和徐峥的《心花路放》《泰囧》也破了10亿大关。从9月9日到10月7日,国内电影票房不到一个月连创新高,着实可喜可贺!但笔者从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视角观照,却有遗憾,笑不起来。原因是我作过一番调查,许多基层人民群众都没有看过上述票房过10亿元的影片,也就是说,大众电影的群众文化属性被湮没,大众电影成了小众观影群众的青睐之物。
一、电影素来受城乡普通群众喜爱,是群众文化消费的主要渠道
我国电影开始于1913年,有广泛的群众性,解放后由国家经营。虽然电影创作、生产是由文化部门主管的电影机构负责,但电影消费一直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主要渠道,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点内容。中国人向善惜缘,电影也一直与人民大众有情有缘。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苏北大平原,市级地区专署有电影公司和多个专门的电影放映队,大的工厂、企业、学校和沿海驻军也有电影放映队,县一级有电影管理站、电影院和影剧场,也有多个电影放映队,片区和乡镇也都有影剧场和放映队,有些大的行政村也有小剧场能演戏放电影。没有小剧场的村每月至少放一、两次露天电影。临到放电影时,全村家家户户关门上锁,老老少少小举家去看。靠近市、县城镇近的百姓群众,还常见青少年结伴骑车、步行数十里到城里电影院观看新影片。后来有了幻灯片和电影纪录片,再加上各放映场所添加广播直播,有了映前快板、说唱、地方戏曲演唱等群众文化表演录音节目和标语口号式的幻灯,有的绘画基础较高的放映员还自制连环画幻灯片,宣传征兵、计划生育、镇村换届选举、“五讲四美三热爱”及本土好人好事,使电影放映成为大众传播工具和宣传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的载体,使电影的宣教功能和娱乐休闲功能融为一体。
电影历来是一种廉价的文化消费。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城镇街道、社区、工厂、学校放映露天电影,一般都是集体单位包场支付片租和放映费,价格也不贵,群众看电影个人不用掏钱。有电影院、影剧场、大会堂、体育馆的市、县、乡镇、大的行政村和工厂企业放映大众电影,电影门票每张也就两毛钱左右。青年人约会,谈恋爱,结婚以及个人家庭有人过生日祝寿,买电影票招待客人,都能花得起钱,谈不上是什么负担。就是街道、农村有人家办喜宴、寿宴专门包场电影在家门口放,整个费用也就百十元甚至不足百元。一般人家都招待得起。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组织职工看电影是一种公共文化福利,每逢节日机关修企事业单位的党、团、工会、妇联组织,都会用党费、团费、工会费购买电影票发给职工。如“三八节”妇联给女职工发电影票“五四青年节”团组织给团员青年发电影票,“五一劳动节”工会组织给所有职工发电影票,“七一”建党生日党组织给所有党员发电影票。所以在那个年代,年不老幼,性不分男女,学不论层次,职不分高低,住不论城乡,人人每年都要看若干次电影。大众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文化。许多经典电影插曲如《红星照我去战斗》《九九艳阳天》《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洪湖水浪打浪》等数十首老电影歌曲,现在的许多中老年人都能随口唱出来。1962年文化部评定出22名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你“22大明星”,10月12日,出生于我们盐城滨海县东坎镇的庞学勤在珠海与世长辞。本市影迷街谈巷议,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一口气说出“22大明星”中有赵丹、上官云珠、张平、庞学
勤、秦怡、金迪、王晓棠等七个是我们江苏人,还有人能完整地把“22大明星”说全。可见电影的群众性、普惠性、教育性、娱乐性和文化利民的服务性及其自身的产业性,都有过永载史册的辉煌。
二、票房过亿的电影与哪些人群有情无缘
1.老年观众。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首都北京和东南部沿海省、市区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第28个中国敬老节前夕,有报道说:上海老龄化比例已达28.8%,北京达22.3%,江苏达20.7%,江苏的南通、苏州、无锡均达到24%,这种统计数据仅指长住户口,如果把大批滞留在大城市做保姆、保安、保洁员及照料孙辈的全国各地户口不在大城市的老年人算在内,这个比例就相当惊人了。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接近2.1亿,老年观众一般很少去院线影院看电影。重阳节前,我市文化系统市直80多位离退休老人组织活动,我调查询问他们有没有在九、十月份看过票房过10亿的电影,竟然都说“没看过”。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专门管文化管广播影视的,连老局长、老馆长、老经理们都没有看过票房过10亿的影片,可以推想企退老职工、城镇老居民,农村留守老人及老年弱势群体人群,恐怕十有八九也没看过这些时尚电影。
2.农民和农民工。我国有5亿多农民,其中有两亿多进城务工、经商,也有不少人返乡创业。面广量大的农民群体大多数没机会、没时间去看院线电影。以盐城市为例,全市180多个建制镇2400多个行政村(居)还没有一家建小院线电影院,村居农民要到县城、市区才能看到院线电影。而那些票房过10亿的影片都是院线小影院放的,农民想看也不至于专门进城看场电影。倒是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尤其集体住宿的建筑工、装潢工、搬运工、渣土工、修桥、修路工,有时晚上兴起会结伴去院线影院看一两次电影,总体上数量有限,对拉动票房作用不大。
3.城市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因为应试教育作业负担很重,各种艺术培训和社会办学补课培训也占去他们很多节假日时间,其余时间除了像《大圣归来》这样的国产动画片或抗战题材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家长或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学校会组织学生看次把院线电影,像《港囧》《泰囧》《速度与激情》《心花路放》这样的影片,家长和学校老师都不会带孩子去看。至于农村留守儿童,除寒、暑假进城探望父母能偶尔享受一次长见识的看电影待遇,平时在家留守老照料孙辈生活都很吃力,哪有精力带孙子、孙女进城看电影。
4.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白领精英。这类群体不是嫌票价贵,也不是怕路远难找院线影院,而是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欣赏票房过10亿的奇葩大片,我曾经询问过一位年龄比我年龄稍长的机关处级干部,有没有看过《港囧》《泰囧》?他回答说:“看过报纸吹捧,那个囧字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我都不懂,查《新华字典》《辞海》也查不到,估计是网络上的新创字,恐怕那个电影我也看不懂,所以没兴趣,就是送票不要钱,我也不去看。”再问单位同事,也说那些票房过10亿的影片,赚的是21岁的观影群体的钞票,我们这些年近50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从事的职业又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谁还热衷那些“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的那一套。可见,泱泱大中华13亿多人中,中国的电影票房升值空间多大?而且有一大批人对现在的时尚电影失去信任和信心,中国的电影多样化、多类型之路到底怎么走?让我陷入久久的思考之中。
三、票房过10亿的电影与人民大众有情无缘的原因及电影与广大人民结情续缘的对策分析,如何才能使中国电影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结情续缘
(一)百姓群众看电影难的原因分析
1.公办、集体办放映场所萎缩,大众影院缺失。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全国省以下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盲目仿照国企、集体企业改革刮起了一股“甩包袱风”,市、县、乡(镇)、村(居)四级国营、集体电影院、影剧场、大会堂、小会堂、小剧场等能够接纳剧团演戏、能够放映大众电影的场所基本上一窝蜂易主转型,有的变身为大卖场子、大商场、大酒店、大浴场;有的卖给房产开发商拆建成商住楼盘或门市;有的工厂搬迁、学校搬迁拆了会堂、影剧场卖地皮。这股“甩包袱风”甩掉了大众电影的群众文化属性,甩掉了公共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的阵地,也甩掉了党和政府实施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便民的载体,更甩掉了戏剧艺术、电影艺术应牢固树立为民情怀的历史责任,结果造成地方专业剧团演员粉墨登场场已不在;市、县、乡(镇)三级电影院、影剧场、电影公司、电影放映队、电影管理站工作人员纷纷转企分流、下岗失业。政府竭力保护的少数专业剧团、电影公司、电影管理站一个个处境维艰,日不敷出。不得不依仗“文化三下乡”补助和编创新剧目扶持、奖励,“一碗团子两块膘,吃完再跟政府要”。与此同时,基层百姓群众基础“看戏难”、“看电影难”的呼声日高,文艺团体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要求“退商还文”、“退企还影”的诉求也日渐强烈。以盐城市区为例,2000年前市区有22个能演戏、能放大众电影的场所。如今虽然有房产开发商、大型商企、银企建了不少院线小影院,但能演戏、能放大众电影的仅有新建设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和盐都区文化艺术中心两处,而且偏踞城南一角,城东、城北、城西、城中百余万群众不断要求政府在合适位置改建、新建淮剧大舞台和大众电影院及廉价大众院线小影院,可至今也没有列入规划。
2、.院线电影票价偏贵,普通群众不愿去看。现在院线影院售票方式多样,总体价位偏高。网上售票、手机上网购票,达到一定数量,每张是30元左右;观众到院线影院门口散购,一般是每张50元至70元不等。零散购票票价比改革开放的1978年涨了300多倍,远远超过市民工资收入的涨幅。所以一般工薪族城镇老人、干部、职工和普通市场民,都舍不得花一百多元甚至几百元全家人去看场院线电影。企盼有10元钱一张票的大众电影需求。只有20多岁的小青年花父母钱不知心疼和青年情侣、刚结婚的小夫妻、未出校门的大学生、职教生们群体对票房过10亿的电影很感兴趣。正所谓网上说的“21岁观影群体”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这一群体年龄太轻,不能完全代表群众文化的消费主体。
3.现时的时尚电影戾气过重,质量不高,难以吸引人民大众。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后的2015年10月15日这篇重要讲话公开发表,全文1万4千余字,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批评8种文艺怪现象,这些怪现象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字、电视里有解读,全国人民大众都知晓。这8种怪现象现今电影行业都存在,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包括有数量缺质量、低俗泛滥、浮躁之风,作风漂浮、价值观缺失、崇洋媚外、钻进钱眼、吹捧奉承等。每条都有详细解释,都非常切中时弊,一语中的。正是因为现在电影艺术普及存在上述8种怪现象,才有“高原”,无“高峰”,才脱离大众,脱离现实,才使包括知识阶层、白领精英在内的人民大众不愿看,不想看。如果消除这种戾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的电影票房何止过10亿,过百亿、甚至更多也未尝不可。
(二)如何才能尽快使中国电影尽快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渠道。
1.文化和广播影视主管部门要承担主体责任。无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化生活,文化消
费的指标要求来说,还是从文化惠民,建设“文化强国”的责任担当来说,亦或是从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精神需求来观照,文化广播影视主管局都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政府,像“退耕还林”、“退渔还湖”那样,尽快实现“退商还文”、“退企还影”。解决好专业剧团演出场地和普通群众大众影院问题,让各人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看上戏、看上电影。没有场地,何以演戏放电影?光靠文化大篷车、送电影下乡下村,露天场地只是一种形式,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过去属于文化部门主管的固有集体影院、剧场,停租收回改建装修不就行啦。布局不合理的,还可以想办法公建民营或者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尤其是乡镇影剧场和村级小剧场、小影院,建议收回或利用扩建停办农村小学教室,改建村级院线小影院、小剧场。市、县、镇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大的空间也可以改建小剧场和院线影院。总之,只要坚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
2.电影艺术创作、生产、发行、营销部门也要承担重要责任。首先,要组织从业人员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要真懂生真信真明白,真改真做真担当。坚决纠正总书记严厉批评的8种文艺怪现象,带真心、动真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决克服“去思想化”、“去价值观”、“去历史观”、“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创作、生产不正之风,努力创作生产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电影作品和戏曲作品。群众有地方看、又有好戏、好电影看,肯定是十分欢迎的。这对政府,对文化广播影视主管部门、对电影艺术工作者本身、对广大人民群众,都会从不同侧面带来更大更多的好处和效应。
3.鼓励和支持社会办文化,群众办文化。继续加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有能力的乡镇、村(居)自筹自建镇村院线大众小影院和戏剧大舞台,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到中心镇、小康示范村和旅游文化村去投资文化产业。我市盐都区大纵湖镇和杨侍村、三官村、仰徐村,不仅拥有戏曲舞台、院线小影院,大纵湖风景旅游区还建有影视拍摄基地。不久前央视8套首播、1套复播的《我的绝密生涯》就是大纵湖影视城拍摄的。这些镇村的群众根本不存在看戏难、看电影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