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个性化兴趣中轻舞飞扬
——浅谈对艺术类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2015-11-20孙于蓝

剧影月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艺术语文

■孙于蓝

让学生在个性化兴趣中轻舞飞扬
——浅谈对艺术类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孙于蓝

艺术类学生作为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表现出缺乏兴趣,重艺轻文的现象,这成为他们学不好语文的一大症结。本文结合艺术学校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思考、探索。

艺术学校语文兴趣培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纲要还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本人作为艺术学校的语文教师,在与艺术类学生的接触中,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自信、热情、对艺术追求执着,但同时,对于文化科目的学习却大多兴趣索然、主动性不高。而如今,随着社会和各大高校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家长包括一些学生都意识到了文化课程的重要性,而对于语文这门朝夕相处多年的课程,学生对它的理解尚很肤浅,认为就是抄写、背书,毫无乐趣可言。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让语文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深入了解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让语文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工具”。那么面对这么一群活泼而又个性鲜明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呢?

一、建立师生良好互动,潜移默化转变认识

1.学生对语文的认识现状

艺术类学生对语文兴趣不大有两大症结:其一、缺乏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这些学生认为“术业有专攻”,学好艺术是将来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学习舞蹈、音乐、戏剧等课程能让他们展示自我、身心愉快,而语文则是枯燥乏味、朗读诵记,既缺乏个性又墨守陈规。殊不知,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奠基石,是学生走进艺术之门的敲门砖。其二、对语文定位错误,无法掌握学习的要诀。什么是语文?依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而言之,就称语文。学语文讲究的是“勤动脑、多动嘴、多动笔”,学生却认为语文就是“师云亦云”、照本宣科,纯粹是应付考试。如此以来,在专业压力本已繁重的艺术类学生眼中,语文一下子黯然失色了。

2.在互动中传达信息——语文是有个性的学科

作为艺术学校的语文老师,想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偏差,我认为首先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语文是一门有个性的学科”。它如同艺术类学科一样能够传达情感、表现个性、培养气质、陶

冶心智。

信息的传达、思想的灌输需要构建一座良好的互动桥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在教学的设置上面可以花些心思迎合学生的想法,他们崇尚个性、追赶时髦,那语文课也不妨来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课间,我发现不少学生喜欢聚在一起听mp3或是一起唱唱歌,有的则是交流自己喜欢的明星,讨论一些关于时尚的话题。于是,在课程导入之前我有时会用一两分钟时间以朋友的身份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课余生活:“最近在听谁的歌”、“某某明星拍了个电影或者电视剧,很不错”、“NBA上姚明的表现,哪个球星三分球特别精准”,这时的学生情绪激昂,连平时沉默内向的学生说起话来也是头头是道。这么做一方面能够让师生相互了解:学生并不是一群只会玩闹的“朽木”,他们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并不只是“象牙塔”里的“老夫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另一反面,学生们能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语文课堂,以一种饱满热情的心态学习语文知识,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让艺术与语文珠联璧合

1.多角度、多方法丰富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它有时是老师即兴发挥的开场白,有时是预习作业的回顾,但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也影响了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上个人认为要多变换方法、多转换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举个例子:本人所教的八年级语文,说明文教学是重点,而学生对于此类型的课文是最不感兴趣,一看到这种文章就是目光呆滞、哈欠连天,假如一开始就不能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那一堂课基本是形不散而神散了,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于是,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新闻报道、视频吊起学生的胃口。《苏州园林》课前精致如画的亭台楼阁、池沼丘壑实景图、《说“屏”》课前历史悠久、风格迥异的屏风汇总,《故宫博物院》课前展示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故宫》纪录片片段、《大自然的语言》课前让学生观察奇妙的视觉错位图、《恐龙无处不在》课前对恐龙分类的小讲座……一听、一看、一说,学生会产生“语文课也挺有意思,我要听听这堂课说的是什么”的想法,如此一来,每堂课都有一个“亮点”吸引住学生,学生自然会跟着文本、跟着教学思路走下去,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形成,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也是意料之中了。

2.艺术化、人文化体验语文情感

各门学科是相通的,而艺术与语文我认为是一对关系较为密切的学科。文字是在艺术中产生的,最早的《诗经》也是在人们喊号子中出来的。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诗词这样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语文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都讲究作品的“情感性”。结合艺术学校本着培养有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艺术人才的目标以及日常的观察,我发现艺术类学生情感更为敏锐、丰富,我认为艺术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折射艺术信息和营造艺术氛围,语文和艺术达到互补的境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适应培养艺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就课堂教学来说,如何折射艺术信息,使语文和艺术达到互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将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手段放进语文课堂,这样既能创设意境、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兴趣。

我带过一个舞蹈班,刚开始教学课堂秩序较为混乱,但一次讲课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那是讲“衬托”修辞手法的运用,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以他们的专业打比方,我说,"衬托"就好似舞蹈表演中群舞与主舞,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就以无锡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舞剧《西施》中的一幕为例:越国战败,越王、范蠡与众百姓沦为吴王的“阶下囚”,群舞演员在巨型车轮上匍匐或者挣扎展现背景画面,越王和范蠡用形体展示一段木棍相击、彼此明志的舞段,在充满哀怨气氛的背景的衬托下,表现了越王卧薪尝胆,在范蠡的鼓舞和支持下再展雄风、一心为国的豪气。用绿叶突现红花,用次要突现主要,在语文上这种方法就叫“衬托”修辞。我这样一讲,学生既听明白了,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因为这种舞蹈手段的“衬托”,在他们的记忆中有过类似的经验并唤起了他们记忆中的联想,能很快地把语文与舞蹈相关联的信息联系起来,吸收消化达到理解。按这种教学思路,应势顺导,把语文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紧密结合,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实际经验体会语文的实用性和情感性。

在初二下册学习新星一的微型科学小品《喂,出来》时,在分析完文章框架之后,为了便于学生体会这篇稍显另类的文章,我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角色扮演,本来就擅长表演的艺术学生在语文课上找到了发挥自己长处的舞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争抢着扮演文章中的村长、村民、专家、记者、厂商、警察、清洁工,同时,两组进行pk赛。两个小组都绞尽脑汁,运用肢体、表情、舞台语言、旁白甚至临时道具,要把这次表演做好,要让台下的同学理解每个情节的发展。演出结束后,我请学生结合刚才自己的体会谈谈作者写文章的意图,之前还跟我抱怨文章晦涩难懂的学生在此时都能豁然开朗,作者通过一个离奇的科学故事无非就是告诫大家“不要陶醉于短暂的清洁和美丽的幸福之中,如果不积极去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这种让学生通过表演等实际操作投入到语文情感体验中的方法,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一方面,在语文课上运用艺术教育能够增添语文课的趣味性,投其所好,增加艺术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找到了语文与艺术较完美的切合,有利于艺术类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挖掘个性化语文兴趣,倡导殊途同归学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感要让每个学生都热爱语文是件“难乎其难”的事情,学生知识贮备的情况、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良莠甚至于个性差异都是影响他对语文产生好感的因素。因此,我选择让学生拥有个性化的兴趣,用个性化的方法学习语文。而老师则是帮助学生审视自我、挖掘潜藏的语文兴趣,展示它、强化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自发的对语文感兴趣。

在我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年纪较小、语文的基本功十分薄弱,她对课上所讲的内容完全是“雾里看花”,只能听懂个三四成;而作业也大多是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但学锡剧表演的她一口清脆响亮的好嗓子、表演欲又很强而且十分喜欢朗诵,曾在“校园艺术节”上获得了朗诵一等奖。某次课上,我特意将学生示范朗读的机会留给了她,对课文的不理解加上没有了比赛前的反复准备,她的朗读错误百出,完全没有了在舞台上的风采。连续几次课堂上的展现,她意识到了没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阅读理解能力,再好的嗓子、再富有张力的表演也是一个“空架子”。渐渐地,语文课上的她开始有了神采,特别是到了朗读环节,她会随着老师的范读或者配乐朗诵轻声吟咏,这无形中让她跟语文走得更近了,这就是这名学生语文的个性化兴趣所在。

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有的男生对科学类说明文特别感兴趣,上课时思维活跃、见解独到,还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对于宋词唐诗略知一二,解释起来倒也是句句在理。这些都是潜藏在学生身上宝贵的个性化兴趣,作为老师,我试着帮助学生将每个人对语文的兴趣找出来并告诉他:“看!原来你对这个感兴趣,不妨深入挖掘它,成为你在学习语文上与众不同的优势。”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要让艺术类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就要从兴趣入手,帮助他们打开这扇兴趣之门,真正走进语文的天地,他们的心自然会跟随语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律动起来,轻舞飞扬起来。

1、叶圣陶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王松泉、董百志《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年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艺术类艺术语文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