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剧团舞台灯光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2015-11-20汤留平

剧影月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布景舞台灯光剧团

■汤留平

县级剧团舞台灯光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汤留平

我是县级锡剧团的一名从事灯光设计和操作的技工人员。

县级剧团是全国数量最多,活动于最基层,直接服务于广大普通观众的专业文艺团体。因此,研究县级剧团演出中的舞台灯光艺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更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县级剧团舞台灯光的历史

五六十年代以前,农村剧场很少,基本上都是露天搭台,俗称“草台班”。晚上演出主要靠悬挂在舞台上方、成品字形排列的三盏油灯,台口左右各一盏,舞台中央一盏。那油灯确切地说应该叫油盆,有小脸盆那么大,有铜制的,也有陶瓷的。里边装满煤油、豆油或菜籽油。每盆放上五六根用棉纱拧成的有大拇指粗细的灯芯,点燃以后就是舞台演出唯一的光源。一阵大风吹来,摇摇晃晃,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而在室内演出时,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是用蜡烛照明。高档一点的场所,则用灯笼,甚至宫灯。这样的场景,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根据推测,应该与戏剧演出同步,持续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出现了汽灯。那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通过一个很细小的喷嘴,将煤油喷射到石棉网罩上,从而发出刺目白光的照明灯具。一只汽灯的亮度,能超过好几盏油盆灯,而且装上玻璃灯罩后,可以防风。这是近代工业技术对舞台灯光照明的一大贡献。在农村普及用电之前,剧团演出基本上是靠汽灯。在宜兴锡剧团的仓库里,前些年还保留有几只这样的汽灯,是已经严重锈蚀,不能使用了。

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用电的普及以及新式剧场的批量建成,剧团逐步开始使用电光源的灯具,如“碘钨灯”、“丝泡灯”、“筒子灯”、“回光灯”、“槽灯”、“云灯”、“追光灯”、“投影灯”、“雨景、雪景灯”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舞台灯具的创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体积小、重量轻、用电少、光照强,可以编程、可以遥控的新光源、电脑灯等新颖的灯光设备,在县级剧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舞台美术一部分的灯光艺术,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舞台灯光艺术是舞台美术系统中最年轻,最具活力的部分

舞台美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布景、道具、服装、化妆造型以及灯光等多个方面。其中,服装、化妆和道具出现的比较早,差不多与戏剧的诞生同时出现的。从走向来说,也和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同步发展。譬如在道具上:一桌二椅、以浆代船、以鞭代马等程式化运用;在化妆上: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相对固定化的造型,以及各种人物的脸谱;服装上也是如此,什么人物穿什么服装,“宁穿破,不穿错”是戏剧服装程式化,凝固化的最好注释。舞台布景的出现相对较晚。在锡剧演出中,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出现很简单的布景,称之为“砌末”,如城墙、帐幔和床等等,用以烘托舞台气氛。四十年代开始有软硬布景同台结合使用,

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尼龙纱幕、无缝纱幕等新材料布景。

相比之下,舞台灯光作为一门艺术,是舞台美术所有门类中的小弟弟。因为只有当灯光摆脱了单一的照明作用,以自己独具魅力的强大功能,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以后,舞台灯光才能算得上是一门艺术,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生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舞台灯光艺术突飞猛进,一鸣惊人,为整个舞台美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幻般的艺术境界,搏取观众的眼球,震撼观众的心灵。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灯光的烘托和配合,舞蹈“千手观音”演出效果将大打折扣;一届又一届的春节联欢晚会那瑰丽绚烂的艺术效果,哪一处不包含舞台灯光的功劳?所以说,舞台灯光艺术是舞台美术系统中最年轻,最具活力的部分,此话毫不为过。

三、县剧团舞台灯光艺术发展的成长轨迹

毫无疑问,舞台灯光从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唯一的作用就是照明。尽管使用的灯具从油灯到汽灯再到电灯,有所变化,但照明这一功能延续了数百上千年,却丝毫没有改变。因此在那个时候,县级剧团的演职员队伍中,也没有灯光师这一岗位,最多只有一个会使用汽灯的师傅。后来有了电灯,也就是多了一位持有上岗证的电工,能够拉线接电,让电灯亮起来而已。这一时期的灯光,还不能称之为艺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舞台灯具的电气化,县级剧团追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普遍开始重视灯光的设计和使用,灯光的作用也开始发生质的转变,从单一的照明功能向舞台空间的造型功能转化。首先由于灯光特别是有色光的加入,使得人物的化妆更加生动,表情更加传神,服装的色彩也更加鲜艳华丽,增强了人物造型美的艺术效果。其次由于侧光、顶光和专用光的巧妙使用,布景的色彩效果和立体感,以及舞台的层次感大大加强。再次是舞台天幕区的开发利用,由于使用了投影幻灯,使得天幕区成了舞台美术大显身手的一片新天地,极大地拓展了舞台的空间感。这一切为舞台美术再现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构建和美化舞台的空间造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时候的灯光,已经成为了舞台美术的一部分,开始具有了艺术的特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艺术家们美学境界的提升,县剧团的舞台灯光艺术在充分发挥再现功能的基础上,又逐步开拓灯光艺术的表现功能,开始主观能动地将灯光作为一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重要手段,积极参与到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和其它所有部门一道,最终完成整台戏剧演出的最高任务。记得江阴市锡剧团曾经上演一出新编古装戏《寂寞红豆魂》,其中灯光的运用很有特色,好多地方颇具表现的韵味。特别是在戏的结尾

处,昭明太子萧统编成了誉满天下的《昭明文集》,但是他与名门才女儒贞的纯真爱情却被无情扑灭,主人翁的内心百感交集,无以言表。此时,除了赋予演员大段抒情的唱腔和大量的舞蹈身段外,导演意犹未足,又特意为灯光留了一个表现的空间。此时台上空无一人,静场,连音乐也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只有繁茂的红豆树孤独寂寞地伫立在舞台上。灯光在这里大显身手,各种色光轮番滚动,持续好几秒钟。一会儿红色,象征着主人翁文选编成的喜悦心情;一会儿蓝色,预示着阴霾四起,感情危机的来临;一会儿惨白色,表现出主人翁绝望的心境;一会儿又是橘黄暖色,提示人们不要绝望,人间自有真情。此时此地,灯光成了唯一的主角,尽情地表现着宣泄着主人翁极其复杂地内心世界,为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升华作用。可以说这是发挥灯光的表现功能的成功范例。灯光表现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包括灯光在内的舞台综合艺术的升华,随着戏剧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县级剧团的舞台灯光艺术,也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四、县级剧团灯光艺术发展现状

然而让人揪心的是,随着近年来演出市场的滑坡和演出方式的改变,欣欣向荣的舞台灯光艺术,在县级基层剧团却遭遇了发展的瓶颈,犹如进入了严冬。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演出场地的转变。我们宜兴原先有四十八个乡镇,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新建的影剧院。随着撤乡并镇,现在这些影剧院有的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有的改作它用,能供正常演出的剧场已经不满十个。而且长年无演出,设施都已老化,破旧不堪。宜兴锡剧团每年进剧场演出的场次,已经不满二十场。另外两百多场都是在露天搭台演出,有灯具也无处安装。

其次是电源的问题。因为都是临时选址,临时搭台,附近可供使用的电源功率往往较小,承载不起很多负荷。

再次是演出形式本身对灯光的需求不足。因为是临时露天搭台,受风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软吊景无处安装,根本不用。一起风,条幕成了旗飘飘,很少的几块硬布景也随时可能被刮倒,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灯光的表现功能,即便降低一级,灯光的再现功能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五六十年代,舞台灯光又只剩下了照明的功能。灯光师的作用又回复到电工接线的位置上去了。

这就是县级基层剧团灯光艺术的现状,整个苏南地区基本如此。一边是电视荧屏上,灯光艺术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创造无止境;一边是众多的基层剧团有灯光无艺术,回归照明,真是冰炭两重天。当然,这种状况对于戏剧本源是祸是福,还将持续多久还有待于我们思考探索。

猜你喜欢

布景舞台灯光剧团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舞台表演中舞台灯光艺术效果的作用探讨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艺林辨踪——浅析越剧布景的特色
论述舞台灯光设计中光色的应用探讨
谈舞台布景技术的作用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民营扬剧团再登高丘
天凉了下来
舞台灯光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