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习惯性”粗心现象的剖析与对策
2015-11-20杨思源
杨思源
一、粗心现象的具体表现
(一) 普遍存在
一次数学测验结束后,让学生结合试卷反思自己平时的数学学习情况,而且请家长参与,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提出意见和建议。次日,我做了统计。
家长反映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对自己反映的情况:
上面的表格很明显反映一个问题,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大多数认为数学中出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
二、粗心现象的内在原因
(一)心理学剖析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有冲动型认知方式和沉思型认知方式。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倾向于深思熟虑,反复考虑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所以错误较少。而冲动型的学生喜欢快速地检验问题,没有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解决,虽然速度快,但错误率高。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是一个班的学生,粗心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二)粗心类型剖析
1. 审题不清
学生在练习中,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往往粗略地看看题目要求。
例如:
把得数相等的式子连起来:
14+6 10+5
7+89+9
13+5 8+12
6+11 8+9
有的学生没有看题目的要求,只是在等式的后面写上得数。他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了算式就想到可能是写得数。
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有的学生就直接把答案填在括号里,有的学生把正确的答案用线画出来,有的是把答案圈出来。他们看到这种样子的题目就知道是选择正确的答案,至于用什么方法选择,不是从题目中找要求,而是想到以前是怎么做过的就怎么做。
2. 态度浮躁
如果学生不想写作业,内心抗拒这件事情,你从他的作业上马上就能感觉到。做了一个问题漏了另一个问题;抄错数字;没有得数;书写潦草……总之是草草收兵交差了。学生不想写作业的主要原因是:作业过多,数学做完有语文,老师的做完还有家长的,不快点写什么时候才能玩啊!还有就是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不够,作业写完就行。
三、粗心现象的解决策略
变做题为学习,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两组儿童学习数学,一组进行“题海”式的训练,另一组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经过测验,前一组儿童训练前后成绩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而后一组的前后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因为前一组有训练无学习,后一组的训练产生了学习。所以光有练习不一定产生学习。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合理的解题方案,并能监控自己的解题方案,从而达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其实这只是练习的第一层目标,真正高效的练习还应让学生在练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幸福。
(一)不仅是在做题,还是在形成一种学习的态度
练习可能是数学学习中最累、最枯燥的环节了。学生大多喜欢上数学课,提出问题、探索规律等环节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但是到了作业的时间,学生的表现就参差不齐了,有的学生倦怠,懒洋洋地拿出作业本;有的则利用这个时间和别的同学讲话;有的开始磨磨蹭蹭。作业时间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排除干扰,抵抗诱惑,真正投入到练习中来。要转变对练习的态度,主要引导学生明确下面几个问题:
(二)不仅在做题,还是在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
信息加工学家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四个步骤。数学练习相对应的就有四个步骤:读懂题意、思考解题方案、实施解题方案、检查纠错。学生粗心要么是有的环节没有做到位,要么就是遗漏了其中的环节。
粗心说是一种错误,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孩子们出现的种种粗心的现象,我们应该从根源入手,帮助学生梳理思维,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之后在练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做题节奏。只有按照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变得缜密,做到步步“精”心,让成功的快乐流入孩子的心田,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浦东小学 江苏】